闽兴医药超22亿应收款转让埋雷 中原信托等多家卷入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2019-07-11 13:19:15

摘要
原标题:独家丨闽兴医药超22亿应收款转让埋雷9家机构或被卷入21世纪经济报道21财经APP李维北京报道中原证券资管产品踩雷福建省闽兴医药有限公司(下称闽兴医药)对福建医科大附属协和医院应收账款的舆论正在市场中迅速发酵。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多位接近中原信托人士获悉,除中原证券外,目前多家与闽兴医药存

  原标题:独家丨闽兴医药超22亿应收款转让埋雷 9家机构或被卷入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李维 北京报道

  中原证券资管产品踩雷福建省闽兴医药有限公司(下称闽兴医药)对福建医科大附属协和医院应收账款的舆论正在市场中迅速发酵。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多位接近中原信托人士获悉,除中原证券外,目前多家与闽兴医药存在供应链融资关系的金融产品也正在面临风险。

  “还有一些底层资产是应收账款的项目没有到期,但是不少机构都找上门了。”一位接近中原证券人士表示。

  涉及规模超22亿

  记者根据动产登记信息统计发现,闽兴医药作为担保方的应收账款转让交易合超过8笔(其中1笔已注销),平均每笔应收账款转让规模从2亿元至4亿元不等,上述应收账款合计规模已高达22.68亿元,若包括已注销部分登记,则高达26.76亿元。

  而在这些应收账款受让者中,共有华鑫信托、国联信托、兴业信托、华融信托、华药保理、日立保理不少于6家机构赫然在列。

  “实际规模可能更高,因为不排除有一些应收账款交易没有在网站上登记的情况,这个网站也只是一个后台服务,用户用来自行上传的,平台方面不做审核。”一位接近中登网的机构人士表示。

  此外记者查询公开资料发现,中粮信托、鹏华基金子公司鹏华资产曾以闽兴医药应收账款为底层资产发行过集合信托或资管产品,加之以华鑫信托作为通道方的中原证券,卷入闽兴医药事件的机构或已不少于9家。

  其中,中粮信托相关产品成立期限为2017年到2022年,未有具体的规模记载,而鹏华资产的产品期限则是从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目前已经度过到期日,但据接近上述涉事信托公司人士透露,闽兴医药应收账的风险暴露时间要早于这一日期,因此难以判断该产品如期完成兑付。

  记者同时发现,中证信用增进(上海)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下称中证资管)也曾为闽兴医药提供过融资。其2016年发行证信资管闽兴医药1号基金投资闽兴医药的应收账款,但公开信息显示,该产品已正常清算。

  当天,记者以致电和发函形式致电中原证券方面了解详情,对方表示相关事项需要核实,但截至记者截稿前尚未收到相关回复。记者同时拨打闽兴医药登记的四个联系方式,均称因线路问题无法接通;随后,记者又联系了上述应收账款项目中的“负债方”福建医科大学协和医院,对方表示对此事不知情,事后记者又以患者身份拨打电话,遭到了对方的挂断。

  确权“埋雷”?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涉事机构中有的已对闽兴医药启动了司法程序。据裁判文书网披露的《国联信托股份有限公司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福建省闽兴医药有限公司民事裁定书》显示,国联信托请求冻结闽兴医药在他人除享有的债权,获得了法院认可。

  在这份《裁定书》中,闽兴医疗的经营性债务人除福建医科大附属协和医院外,还包括福建省肿瘤医院、福建省立医院、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福建省总队医院等。

  不过记者统计动产信息登记发现,上述8笔初始登记的应收账款转让债务方仅为福建医科大附属协和医院,该医院系一家三甲医院。

  7月11日当天,一位中字头信托公司人士指出,通常三甲医院都是公立的,所以往往不会发生违约,因此该案的风险可能出在这些应收账款的真实性上。

  一位保理行业人士对此表示,此前曾在市场中遇到过该项目,但考虑风险未有参与。而据另一位接近上述涉事信托公司人士透露,开展闽兴医药相关项目时,曾在医院方进行过实地鉴证,但在项目风险暴露后,这些应收账款并未得到医院方的认可。

  当日记者获得的一份闽兴医药对福建医科大附属协和医院的应收账款清单发现,该类应收账款的赊账期长达两年,例如2017年5月份出库、由浙江海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依诺沙星片”,出库单日期为2017年5月19日,最晚付款日则为2019年5月30日。

  供应链风险

  继承兴34亿供应链融资暴雷之后,应收账款确权风险正在市场中的不断上演,这也加剧了业内对应收账款风险的探讨与警惕。

  “许多应收账款的违规并不是凭空造假,背后往往存在真实的供应关系,但有时会和上下游公司的员工里应外合,利用并夸大这种供应关系来获得额外的融资规模。”一位从事供应链金融的小贷公司负责人表示,“在企业信用环境宽松时,债务不断循环不会被揭穿,可一旦资金链收紧,裸泳者就会出现。”

  “这种应收账款融资本质上是基于核心企业的隐性信用在做背书,许多风控人员往往在意这种供应关系是否真实存在,但即使存在供应链条,融资企业也仍然能够虚增名目来违规融资的。”一位上市股份行人士表示。

  在业内人士看来,相关事件发生后,部分提供贸易融资和供应链金融的机构可能会强化应收账款的确权核查,不排除后期会有更多风险被查处。。

  “一些机构可能会自查自身的供应链项目的应收账款确权问题,一旦发现存在瑕疵,有可能会停止为相关项目提供融资,进而导致一些风险被暴露出来。”上述保理行业人士表示,“也不排除某些机构可能和企业捆绑的太深,陷入不得不为其续作项目的境地。”

责任编辑:唐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