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卫生健康委:加快推开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

来源:国际金融报 2019-07-30 06:54:58

摘要
7月29日,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办公室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健康中国行动之老年健康促进行动。国家卫生健康委老龄健康司司长王海东表示,为了提高老年人的健康水平、改善老年人生活质量、实现健康老龄化,《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提出要实施老年健康促进行动。并且指出,面向老年人普及膳食营养、体育锻炼

  7月29日,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办公室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健康中国行动之老年健康促进行动。

  国家卫生健康委老龄健康司司长王海东表示,为了提高老年人的健康水平、改善老年人生活质量、实现健康老龄化,《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提出要实施老年健康促进行动。并且指出,面向老年人普及膳食营养、体育锻炼、定期体检、健康管理、心理健康以及合理用药等知识,健全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完善居家和社区养老政策,推进医养结合,探索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打造老年宜居环境,推动实现健康老龄化。

  下一步,王海东表示,将加快推开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现在全国有15个城市搞试点,希望尽快推开试点,全面实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推广长期护理险

  家家都有老人,人都会老,健康是保障老年人独立自主和参与社会的重要基础。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成果显示,中国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已超过4000万人。

  王海东在会上介绍,截至2018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约2.49亿,占总人口的17.9%;65岁及以上人口约1.67亿,占总人口的11.9%。我国老年人整体健康状况不容乐观,这里有两组数据:

  一是超过1.8亿老年人患有慢性病,患有一种及以上慢性病的比例高达75%,失能、部分失能老年人约4000万人;

  二是我国2018年人均预期寿命是77岁,但是健康预期寿命仅为68.7岁。也就是说,居民大致有8年多的时间带病生存。这说明我国老年人患病比例高,进入老年后患病时间早,带病时间长,生活质量还不是很高。

  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朱耀垠曾指出,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是积极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重要战略举措。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不仅可以使失能老人获得最大程度的生活独立和人格尊严,也可以缓解老年人家庭成员、特别是子女的照料压力。

  王海东称,下一步将加快推开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现在全国有15个城市搞试点,希望尽快推开试点,全面实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那么,如何推进工作?

  王海东表示,老年人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对失能老年人的照护、解决失能老年人照护的支付手段问题至关重要。所以,党中央、国务院也高度重视这个问题,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此前就组织开展了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试点工作,在全国15个城市开展了这项试点。试点的护理保险模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各种模式都进行了试点,也取得了很多很好的经验。据了解,试点还在继续推进,机构改革以后,这项工作由医保局来负责,目前正在进一步做好试点工作,总结试点的经验,为尽快正式出台和实施这项制度打好基础。

  多城市发力创新

  2016年6月,我国人社部就已发布《开展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的意见》,在青岛、上海等15个城市开展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探索建立为长期失能人员的基本生活照料和医疗护理提供资金或服务保障的社会保险制度。2018年,试点城市之外的地区也开始引入长期护理险。

  长期护理险主要是为被保险人在丧失日常生活能力、年老患病或身故时,侧重于提供护理保障和经济补偿的制度安排。目前,全球有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两种形式。

  从社会保险的形式看,国家正给予越来越多的关注,从试点向全国逐步地推广中。今年以来,许多城市发力相关领域保险。

  2月,新疆自治区卫生健康委员会下发了《关于开展“互联网+护理服务”试点工作的通知》,行动不便的特殊人群可在家享受护理服务。试点城市、医疗机构开始着手搭建“互联网+护理服务”信息技术平台,将至少具备5年以上临床护理经验及护师资质护士录入派单人员库,重点对高龄或失能老年人、康复期患者和终末期患者等行动不便人群进行慢病管理、康复护理、专项护理、健康教育、安宁疗护等方面的护理服务。

  7月15日,上海“互联网+护理”试点实施意见启动实施,11大类42项护理服务将率先“触网”。未来全市将利用一年左右时间,在长宁、普陀、静安、浦东等区的部分医疗机构开展“互联网+护理服务”试点工作,探索建立适合本市实际的“互联网+护理服务”管理制度、服务模式、服务规范以及运行机制等,为在全市范围内推广积累经验并提供实践依据。

  7月17日,北京印发了《北京市促进护理服务业改革与发展实施方案》,明确将在2020年前达到以下目标:

  ●护理服务体系健全完善。以机构为支撑、社区为平台、居家为基础的护理服务体系基本建立;覆盖急性期诊疗、慢性期康复、稳定期照护、终末期关怀的护理服务格局基本形成。护理服务业快速增长,护理产业规模显著扩大。

  ●护理队伍得到长足发展。护士队伍的数量、素质、能力能够适应北京市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和居民健康需求。全市注册护士总数达15万,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达6.1人,全市医护比不低于1:1.3。护士队伍结构不断改善,全市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护士占比不低于75%,中高级职称护士占比不低于15%。基层医疗机构护士总量超过3万。同时,形成一支由护士和辅助型护理人员组成的护理从业人员队伍,从事老年护理、康复护理、母婴护理等的护理人员数量显著增加。

  ●护理服务供给更加合理。医疗机构护理服务有序合理,分工协作更加紧密。护理院、护理中心、康复医疗中心、安宁疗护机构等接续性医疗机构数量增加,康复护理、老年护理、残疾人护理、母婴护理、安宁疗护等服务供给不断扩大,社区和居家护理进一步发展。

  ●护理服务能力大幅提升。优质护理服务全覆盖,护理学科建设得到加强,专科护理水平不断提升。康复护理、中医护理、老年护理、母婴护理、居家护理和安宁疗护等服务能力有效提高,群众获得感显著增强。

  供需两端不平衡

  但推动此类保险的发展非“一日之功”。从目前我国商业健康保险产品结构来看,情况不容乐观。

  疾病保险和医疗险是健康险两类主要的产品,护理保险、失能保险供给严重不足。记者通过采访了解到,失能保险和长期护理险发展非常缓慢与供给端、消费端都有很大的关系。

  从保险公司来说,盈利问题、险企承保护理险的实力跟不上等,都是不容忽视的情况。记者采访了解到,保险创新速度、专业险种的分化还不够。护理保险和失能保险对保险公司的资源整合能力、专业技术能力要求很高,所以能提供此类产品的公司并不占多数。财险公司中,目前只有太保、人保、天安、阳光、大地等十来家公司提供相关产品。

  消费者的意识也是造成这一险种难以推进的重要原因,实际需求远低于潜在需求,哪怕在业内的关注也甚少。

  此外,受传统文化影响,照顾家人有时候讲究一个“亲力亲为”,实际上护理工作绝大部分由配偶、子女或亲戚提供,第三方机构服务占比极低。有业内人士对记者分析,“我觉得推广普及,文化基因也是一个现实的障碍。在一般老人的理念中,会觉得孩子不自己照顾,这是不孝顺。”

关键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