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助力个人金融业务大发展

来源:中国保险报网 2019-08-16 09:37:45

摘要
□马向东我国金融业的发展越来越追求成本、风险、效益之间的权衡,这种权衡使得个人金融业务日益显示出重要性。我国普惠金融的发展,让个人金融业务大为受益。而金融科技的应用,让个人金融业务走得更稳、更快、更好。金融业越来越重视个人金融业务个人金融业务,是指以个人客户为服务对象的金融产品及服务的总称,是现代金

  □马向东

  我国金融业的发展越来越追求成本、风险、效益之间的权衡,这种权衡使得个人金融业务日益显示出重要性。我国普惠金融的发展,让个人金融业务大为受益。而金融科技的应用,让个人金融业务走得更稳、更快、更好。

  金融业越来越重视个人金融业务

  个人金融业务,是指以个人客户为服务对象的金融产品及服务的总称,是现代金融服务内容向个人领域的发展。具体讲,是商业银行以自然人为服务对象,利用银行网点、专业技术、专业人才、广泛的信息资源、资金等优势,运用金融等方面的知识和各种理财工具(包括储蓄、融资、银行卡、个人支票、保管箱、保险、证券、外汇、基金、债券等),根据客户的财务状况和具体需求,为个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个性化的财务分析、财务规划、投资顾问、资产管理等金融专业化服务活动(具体指导客户安排收入和支出、对个人资产进行最佳配置,以达成个人目标)。

  个人金融业务不但具有业务对象分散、风险相对较小、收益相对稳定与市场状况依存度较低的特性,还具有业务成长性好、业务活动涉及范围广、业务量日益增长、客户数量不断上升的特点。发展个人金融业务,既能为个人客户提供全方位、高质量的金融服务,也能给银行自身带来稳定的收入。所以个人金融业务的开发和经营,越来越受到银行等金融机构的高度重视。

  近年来,我国居民收入增速已相当于甚至高于GDP增速,收入分配开始向居民转移,为扩大消费奠定了良好基础。随着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人们的消费需求逐步升级,从温饱型消费转向享受型消费、发展型消费,对中高端产品和服务需求明显增加,消费正从量向质、从有形商品向服务层面转变,特别是提升了个人金融需求的层次,促进了面向个人和家庭的金融服务需求不断增长,这给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个人金融各类业务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同时,金融市场化的逐步推进,也为金融机构的个人金融业务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稳定的市场和环境。

  金融科技使个人金融业务更简单

  个人金融业务除存取业务外,大体分为两种:一种是投资类产品,有银行理财产品、保险产品、基金、债券、贵金属等;另一种是信贷类产品,诸如贷款、信用卡等。信贷类产品是个人金融的一项核心业务,据统计,截至2018年末,我国住户贷款为472762.37亿元,其中短期贷款为137894.99亿元,中长期贷款为334867.38亿元。短期贷款的消费贷款为87904.16亿元,中长期贷款的消费贷款为284056.72亿元。由此可看出,住户贷款中,无论是短期贷款还是中长期贷款,皆以消费贷款为主。而短期贷款的消费贷款,以消费者日常消费贷款为主,中长期贷款的消费贷款,以房贷、车贷为主。

  在经营活动中,个人金融提供商如何通过市场为用户更快更精准地提供适合的贷款(如车贷、房贷、信用卡贷款及个人经营贷等),需要运用金融科技来更加有效地解决问题,使之更好达成。当前,居民消费选项因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而大大拓展,消费已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引擎。在细分消费领域,个人金融业务由于小额和普惠性等特征可以覆盖传统金融所触及不到的潜在消费市场,而金融科技的应用会使这种潜力大大释放出来。金融科技将使金融更简单,以适应金融市场多样化、个性化、高端化的发展要求,更让个人金融成为每个消费者的伙伴。

  金融科技有利于个人金融个性化定制

  近年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的应用为金融行业全方位赋能,促进了资产管理和财富管理的深刻变革。例如,大数据分析能够进行个性化风险偏好测评;人工智能可以自动搜集海量相关信息并做出处理;区块链技术能解决交易信息不对称等问题;智能投顾可对金融产品进行深度挖掘并为客户提供动态解决方案;安全技术能够保证交易的安全性。这些先进技术对个人金融来说,已成为其业务发展的有力手段,能够高效连接客户、产品与数据,并更精准地实现风险评估、价值发现和交易撮合。

  金融机构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发掘与整合用户、消费者的需求,在提供普适产品及服务的基础上,更细致地进行客户分类和产品定位。并关注不同类别客户或不同客户的独特需求,开发更有针对性的产品和服务,推动个性化定制产品的发展。进而运用相关技术作精准营销,进行点对点信息推送和专门服务。

  随着居民个人财富的增长和不断积累,消费升级的前景可观,包括医疗卫生等服务型消费领域都将强劲增长。鉴于庞大的国内个人金融业务需求潜力,个人金融市场必将加快培育,金融科技也必将为此提供强劲的助推力。

  (作者系原辽宁省保险学会会刊编辑部主任)

关键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