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来我国卫生事业重心从“治病”转向“健康”
摘要 从过去的缺医少药,到目前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数量已达到约100万个——经过70年来的建设与发展,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取得巨大成就,医疗卫生资源总量和质量、医疗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群众就医便利程度等方面都发生了显著变化。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已建立起世界上最大的医疗保障网,实现了医疗保障全覆盖。取消药品加成、“两
从过去的缺医少药,到目前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数量已达到约100万个——经过70年来的建设与发展,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取得巨大成就,医疗卫生资源总量和质量、医疗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群众就医便利程度等方面都发生了显著变化。
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已建立起世界上最大的医疗保障网,实现了医疗保障全覆盖。取消药品加成、“两票制”的推开、药品集中招标采购……一系列举措的推出,为降低药价、减轻人民群众看病负担发挥了重要作用。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这已反映在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方方面面。随着医改的深入推进,“以治病为中心”转向“以健康为中心”的路线愈发清晰。
近期,国务院正式发布了《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更是全方位聚焦影响人民健康的主要因素,包括生活行为方式、生产方式、环境和医疗卫生服务等问题。针对重点疾病重点人群以及不同生命周期所面临的突出问题,提出明确的建议,并作出系统的安排。
医疗质量和可及性全面提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的医疗机构和医疗人员比较紧缺,医疗设备简陋,城乡居民的医疗卫生保障水平较低。全国只有医疗卫生机构3670个,医疗床位8.5万张,卫生技术人员50.5万人。
1985年,国务院批转了原卫生部1984年8月起草的《关于卫生工作改革若干政策问题的报告》,提出“必须进行改革,放宽政策,简政放权,多方集资,开阔发展卫生事业的路子,把卫生工作搞好”。这也标志着我国全面医改正式启动。
改革让医疗机构数量得到快速增长,但不容忽视的是,在政府对公共卫生的投入长期不足的情况下,老百姓(603883,诊股)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未能得到根本解决。
2009年,“新医改”拉开帷幕,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得以加快推进,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等一系列制度不断完善。与此同时,卫生总费用结构也在不断优化,个人卫生支出比重呈下降趋势,从2008年的40.4%下降到2013年的33.9%,政府预算和社会卫生支出的比重不断上升。
此后,公立医院改革、分级诊疗推进等一系列改革也驶入快车道,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的发展,使得“互联网++医疗健康”快速推进,逐渐打破传统医疗在空间上的限制。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健全,医疗卫生资源迅速增加,群众获得服务的可及性明显改善。
多措并举之下,我国人民健康水平显著提高。居民人均预期寿命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35岁上升到77岁,孕产妇死亡率从1500/10万下降到18.3/10万,婴儿死亡率从200‰下降到6.1‰。
截至目前,我国已经成功消除了天花、丝虫病、致盲性沙眼,有效控制了传染病的流行和蔓延,地方病严重流行趋势得到有效遏制。此外,我国建成了全球最大的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系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平均报告时间缩短至4个小时以内。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医政医管局副局长郭燕红表示,研究显示,自1990年至2015年的25年间,我国是医疗质量进步最大的国家之一,HAQ(医疗质量和可及性)指数由49.5提升至74.2(全球平均53.7,美国为81.3),排名从第110位提高到第60位,进步幅度位居全球第3位。我国国内区域间医疗服务质量的差距由1990年的6.7缩小到2015年的1.2(2015年全球区域间医疗服务质量的差距为20.1)。
值得注意的是,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的同时,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将“健康中国”上升为国家战略。此后,2016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党的十九大报告再次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显示了“健康中国”的重要地位。
实现基本医保全民覆盖
改革开放之前,我国还没有建立现代意义上的医疗保障体系。在减轻看病负担的制度建设上,主要依靠农村合作医疗、劳保医疗制度和公费医疗。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过去的医疗保障制度已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
1998年,国务院出台《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在全国推进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2003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原卫生部等部门《关于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意见》的通知,新农合制度开始发展。2007年,国务院决定参照新农合开展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
此后,诸多政策不断落实,目前我国已建立起世界上最大的基本医疗保障网,实现了基本医保全民覆盖。
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末,参加全国基本医疗保险的共有13.45亿人,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基本实现人员全覆盖。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居民医保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达到70%左右,职工医保报销比例达到80%以上。
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不断完善的同时,大病保险作为基本医疗保险的有益补充,也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今年7月,中国银保监会副主席梁涛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目前,保险业开展的大病保险已经覆盖了11.29亿城乡居民,患者实际报销比例在基本医保基础上,平均提升了10~15个百分点。
此外,医保异地就医直接结算也方便了异地就医患者。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6月底,全国跨省异地就医定点医疗机构数量达到18962家,二级及以下定点医疗机构16297家,国家平台备案人数431万。
药品采购推动“以量换价”
医疗、医保体系不断完善的同时,医药产业也迎来蓬勃发展,70年来,我国医药产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仿到创的历程。特别是仿制药一致性评价举措的推出,对提升我国仿制药质量意义重大。与此同时,支持药品创新的举措不断出台,我国新药研发速度明显加快。
为了让人民群众看得起病,吃得起好药,降药价措施也是频频推出。尤其是进入2018年后,降药价的步伐明显加快。
国家医保局的成立,带动了17种抗癌药谈判并纳入医保等多项举措的出台与落地。此外,国家带量采购试点推行,相关药品价格大幅降低,更为药品市场带来了深远影响。
2018年10月,经过国家医保局谈判,阿扎胞苷等17种抗癌药纳入医保报销目录,与平均零售价相比,平均降幅达56.7%。
2018年11月,备受业内关注的《4+7城市药品集中采购文件》发布,国家医保局烧的这把“火”,直接让乙肝药物正大天晴恩替卡韦降价超过九成。
今年1月,国家版带量采购方案出台,明确在总结评估试点工作的基础上,逐步扩大集中采购的覆盖范围,引导社会形成长期稳定预期。
近期《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从知情人士处获悉,7月12日,国家医保局等部门召开药品“4+7”集采扩面企业座谈会,拟在全国推广带量采购。
除药品本身价格的变化外,随着近年“两票制”“营改增”等对流通环节的压缩,药品价格中的附加费用也得以进一步降低。
《国务院关于财政医疗卫生资金分配和使用情况的报告》中指出,2017年全面取消已实施60余年的药品加成制度,医药费用过快增长的势头得到初步遏制,2017年全国公立医院医疗费用增长率为9.1%,将增长幅度控制在10%以下。
此外,财政部联手国家医保局对药企“穿透式”查账正如火如荼展开。记者从知情人士处获悉,此次检查将“穿透”医药行业链条上销售、代理、广告、咨询等多个环节,必要时可延伸至医疗机构。
吉林大学教授朱迅认为,此次检查既能规范企业销售行为,也能在摸清企业成本和利润的情况下,更好推进药品降价工作,挖掘医保存量空间,降低不合理费用。
国家医保局医药服务管理司司长熊先军今年6月表示,国家医保局还将开展2019年国家医保药品目录调整工作,把更多临床价值高、药物经济性好的药品纳入目录,降低患者用药负担。同时,开展药品目录的准入谈判,通过以市场换价的方式降低药品价格。
健康中国行动十五大主要任务
◎实施健康知识普及行动
◎实施合理膳食行动
◎实施全民健身行动
◎实施控烟行动
◎实施心理健康促进行动
◎实施健康环境促进行动
◎实施妇幼健康促进行动
◎实施中小学健康促进行动
◎实施职业健康保护行动
◎实施老年健康促进行动
◎实施心脑血管疾病防治行动
◎实施癌症防治行动
◎实施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防治行动
◎实施糖尿病防治行动
◎实施传染病及地方病防控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