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江投资集团:内外监管均收紧 跨境并购如何突出重围?
摘要 据汤森路透最新统计数据,2016年中国企业跨境并购交易额达2210亿美元,比2015年1090亿美元增长两倍多,中国内地也首次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对外投资国。在本轮汹涌的“出海”潮下,值得注意的是,中企海外并购被取消的交易金额同期也出现了暴增。英国《金融时报》报道,2016年中国海外
据汤森路 透最新统计数据,2016年中国企业跨境并购交易额达2210亿美元,比2015年1090亿美元增长两倍多,中国内地也首次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对外投资国。在本轮汹涌的“出海”潮下,值得注意的是,中企海外并购被取消的交易金额同期也出现了暴增。
英国《金融时报》报道,2016年中国海外交易被取消的金额总数超过了750亿美元,共有30多个对欧洲和美国企业的收购案因监管和外汇限制而被迫“流产”。2015年,被取消的交易金额则约为100亿美元。
国内监管收紧
2016年下半年开始,国内相关部门除了加强投资者在核心业务之外超过10亿美元收购项目的审查外,还对土地、酒店、影视制作和娱乐资产等跨境交易新增了限制。并购涉及的大额外汇,银行有可能需要先向外管局等有关机关上报审批,外汇管理部门从原先的事后监管,变为对涉及大额外汇的项目进行事前监管。
不过,业内持乐观态度的人士则表示,在双边FTA框架下的澳大利亚、瑞士等国,协定所带来的便利性为跨境并购提供了良好的环境,真正监管的只是那些只想着把资金转移到国外的人。
对此,通江投资集团董事长在接受《上海金融报》采访时表示,企业跨境并购需要清晰自身的战略目标,寻找能与自身产业链条形成战略协同,与自身业务相匹配的资产。战略目标不清晰的跨境并购非但会增加项目自身的风险性,在面临审查时也将增加项目通过的难度。
被取消交易80%来自美国
随着中国取代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海外资产收购者,欧美市场对于中企的并购邀约态度也越来越谨慎。“国家安全”、“政府利益”等理由频频成为并购目的国加强审查和拒绝的理由。
据报道,2016年,总共有价值590亿美元的10笔美国并购交易被取消,相当于被取消总额(750亿美元)的近80%。一家中资财团试图以30亿美元收购飞利浦位于美国的照明设备分部,但遭到了美国财政部下属外国投资委员会(CFIUS)的阻挠。在CFIUS的审查中,近几年来中国一直是被审查数量最多的国家。
进入“特朗普时代”后,中美贸易摩擦将更加频繁成为主流预期。特朗普政府的贸易保护主义倾向亦十分明显。美国方面一直担心中国企业通过并购获取关键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领域、触及所谓美国国家安全的资产。因此,赴美投资的企业应该密切关注特朗普政府外资政策的新动向,对在某些敏感行业的投资能否通过CFIUS的审查保持足够的审慎。
拥抱高技术杜绝“拿来主义”
2016年,中国企业在欧洲投资同比增长77%,其中超过一半的中国投资流向了德国和英国,最大的一笔是中国化工集团正式完成以71亿欧元收购轮胎公司倍耐力。中方企业尤其青睐收购技术和先进制造业资产,而且经常会全资控股。
相较于美国,2016年,共计价值163亿美元的20笔欧洲交易被取消,其中包括中国福建宏芯投资基金拟6.7亿欧元收购德国芯片制造商Aixtron一案。
欧洲方面担心的是,当技术被移植到中国后,相对高的经营成本下的被收购企业的生存空间势必将面临挑战,最坏的结果甚至会使外国政府不仅少了纳税人,又增加了当地的失业风险。显然,对于任何国家,此举都不会受欢迎。所以,一位欧盟中国国商会理事给出的建议是:“不要全部购买股份,买40%至55%就可以了,”在多数情况下,这个比例足以控股。
对此,通江投资集团董事长张保国谈到,通过跨境收购将欧美发达国家企业的核心技术移植到国内更广阔的市场上本身无可厚非,但更重要的是如何在收购后继续发挥被收购企业的科研、人才、管理等方面的优势,切忌功利性的“拿来主义”,必须根植于被收购企业长远的发展,探索跨境投资更深层次上的逻辑。
2017年,国内投资面临的资产荒、资产市场价格偏高的局面或难以在短期得到改变,相信即使在内外监管均收紧的情况下,跨境投资仍将是中企重要的投资方向。也许这轮夹杂着些许浮躁的热潮退去后,海滩上被掩盖的宝藏会慢慢发出它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