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法定数字货币研发步伐加快
摘要 □马向东最近,中国人民银行有关负责人在公开场合表示正在进行数字货币系统开发,这意味着“数字人民币时代”即将到来。我国移动支付高速普及,是全球移动支付应用最广泛的国家,这为“无现金社会”奠定了一定基础。但仅拥有移动支付远远不能满足数字金融时代的变革要求,“数字货币”概念的产生是数字金融向更深层次推进的
□马向东
最近,中国人民银行有关负责人在公开场合表示正在进行数字货币系统开发,这意味着“数字人民币时代”即将到来。我国移动支付高速普及,是全球移动支付应用最广泛的国家,这为“无现金社会”奠定了一定基础。但仅拥有移动支付远远不能满足数字金融时代的变革要求,“数字货币”概念的产生是数字金融向更深层次推进的必然。
数字经济发展中应运而生的数字货币
数字货币的特征
数字货币是电子货币形式的替代货币,数字金币和密码货币都属于数字货币。其本质是价值的数字化表示,是一种基于节点网络和数字加密算法的虚拟货币。通常由开发者发行和管理,被特定虚拟社区的成员所接受和使用。其特征:一是交易成本低。数字货币不需要向第三方支付费用,比传统的银行转账、汇款等方式交易成本更低。二是交易速度快。数字货币采用了具有去中心化特点的区块链技术,无需任何中心化机构来处理数据,使交易处理速度更快捷。三是高度匿名性。数字货币相较于其他电子支付方式,具有支持远程点对点支付的优势,不需要任何可信的第三方作为中介,交易双方可在完全陌生、无需信任的情况下完成交易,能够保护交易者的隐私,因而具有更高的匿名性。
数字货币的应用效率高且安全
数字货币和区块链技术打造的点对点支付方式,因省却了第三方金融机构的中间环节,不仅可以实时支付、实时到账、无隐性成本,也可满足跨境电商对支付清算服务的及时性、便捷性需求并降低跨境电商资金风险。数字货币通过智能合约,可以自动实现对银行的抵押品进行定价和交易追踪,将消除抵押品定价不实或被多次抵押等情况。以数字货币发放贷款并构建数字化流程,可以在云端用自动化的方式建立和处理数字化的抵押贷款申请程序,将使银行业精简成本、提高效率。票据的数字货币化,并用区块链交易,会让票据、资金、理财计划等相关信息更透明,无需特定的实物票据或中心系统进行控制和验证,可防止一票多卖、及时追踪到资金流向,更好保障投资者权利,有效降低监管成本。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化,银行能够积极开拓大量无法获得银行账户但可以通过互联网对接的客户,消费者也可以更容易运用银行的数字货币支付服务。例如,通过数字货币建立数字钱包,在金融覆盖不足的地区实现更低成本、更安全的小额支付和资金转移,增加中间业务收入。
法定数字货币与自发性虚拟货币的区别
法定数字货币虽然有自发性虚拟货币的一些特点,但二者有很大区别。从货币属性看,法定数字货币由国家发行,有国家信用支撑。而自发性虚拟货币没有国家信用支撑,其投机性受到监管和技术等因素影响,致使价格常常大起大落,并可能干扰本国甚至全球货币金融体系的正常秩序。从货币流通原理看,唯有国家可以行使货币发行的最高权力,这是保证金融体系有序运行和宏观调控的需要。而自发性虚拟货币的发行者通常不受监管,是银行体系之外创造的货币,由发行者的意愿决定发行量,这使得货币供应量不稳定,加之当局无法监测自发性虚拟货币的发行及流通,导致对经济运行情况无法精确判断,将会给政策制定带来困扰,削弱政策传导和执行的有效性。也正因为自发性虚拟货币争议很大,人们越来越倾向于最好还是基于国家信用、由各国央行发行法定数字货币。目前,虽然包括英格兰银行、加拿大央行、瑞典央行等多国央行正在进行法定数字货币的研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表示计划根据特别提款权机制推出一个全球数字货币—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货币(IMFCoin),但全球尚无一家央行正式推出法定数字货币。
我国法定数字货币研发正紧锣密鼓推进
数字货币研发正加快步伐
数字货币是大势所趋,从数字货币入手(包括区块链在内),能够发挥数字经济的积极作用。目前,我国在数字货币方面尚处于加快研发阶段。早在2014年,中国人民银行(以下简称“央行”)就开始了对数字货币的研究。2017年,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正式成立。2018年,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开始进行数字货币系统的开发,至今该所已经申请了74项涉及数字货币技术的专利。2019年8月2日,央行召开2019年下半年工作电视会议,要求“加快推进我国法定数字货币研发步伐”。
央行数字货币的设计,在我国主要针对流通中现金(M0)的替代性,对现金进行一定程度的替代,这将有助于央行货币支付功能的优化,提高央行货币地位和货币政策有效性。央行数字货币是全新的加密电子货币体系,既可保持现钞的属性和主要特征,又可满足人们对便携性和匿名性的需求;并能提升对货币运行监控的效率,丰富货币政策手段,作为一种计息资产,将会产生很大的积极效应。
央行法定数字货币的发行,将使货币创造、计账、流动等数据实时采集成为可能,在数据脱敏后,运用大数据等技术深入分析,可为货币投放、货币政策制定与实施提供有益的参考,并为经济调控提供有益的手段。
未来数字货币的运营
由于发行央行数字货币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央行不会直接向公众发行数字货币,将采用双层运营体系:央行先把数字货币兑换给商业银行或其他商业运营机构,再由这些机构兑换给公众。
这种双层运营模式的益处:一是流通中货币的债权债务关系不变,现有货币投放体系和二元账户结构不变,不与商业银行存款货币竞争,不会导致“金融脱媒”现象。二是因现有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不受影响,压力环境下的顺周期效应不会强化,支付便捷性和安全性得到提升,并具有央行背书的信用。概括讲,就是由央行授权给商业银行等代理发行机构,商业银行等代理发行机构向央行缴存准备金获得数字货币发行权,从而把数字货币推向市场流通。从中可以看出,央行负责对整个系统进行监管,并且制定数字货币的发行和流通政策,保证系统安全性、稳健性和风险可控性。
未来投放的央行法定数字货币,在一些功能实现上与电子支付有很大的区别。以往银行卡和互联网支付等电子支付工具的资金转移,必须通过传统银行账户才能完成,也难以平衡匿名支付;而央行数字货币可脱离传统银行账户实现价值转移,使交易环节对账户依赖程度大为降低,还可以实现可控匿名。
也就是说,央行数字货币可以像现金一样易于流通,可应用于各种场景,也有利于人民币的流通和国际化。央行数字货币必须有高扩展性、高并发性,主要适用于小额零售高频的业务场景,本质上是要追求零售支付系统的方便性、快捷性和低成本。前期,央行法定数字货币可能先在部分场景试点,待到较为成熟后再进一步推广。
数字货币对金融业可能产生的影响
将来数字货币若发挥货币职能,作为一种货币被公众广泛使用,可能会对金融基础设施(包括银行结构)、金融市场、金融稳定、国家货币政策、监管行为、跨境支付等方面产生巨大影响。金融市场基础设施,依赖于总额和净额结算的基本设置;而基于分布式分类账技术进行价值交换的分散机制,会使之改变。
银行的本质是金融中介,代表存款人对借款人进行监督。一般情况下,银行也开展流动性和到期转换业务,实现资金从存款人到借款人的融通。数字货币和分布式分类账若被广泛使用,会对金融体系目前的参与者尤其是银行的中介作用带来挑战。法定数字货币还将对各类金融业务、金融服务的底层运作逻辑产生深刻而巨大的影响,例如缺乏相应的底层运作规范、相应的监管机制。
价值稳定是货币被接受并普遍流通的前提。一旦数字货币被公众认可,使用量大幅增加,并在一定程度上替代法定货币,与数字货币相关的用户终端可能会遭遇网络攻击等负面事件的风险,或数字货币被利用进行违法犯罪等,这会引起币值的波动,进而对金融秩序和实体经济产生影响。
国际间协调也有一定的难度,各国的货币政策、汇率政策协同在当前汇率形势下是一个难题,法定数字货币运用以后,协调难度会更大。另外,各国研究数字货币的出发点和目标也大不相同,目前有的支持,有的观望,有的明确禁止。
总之,未来我国法定数字货币的出台,将开启新的经济变革,带来新的市场、新的流程、新的金融、新的监管等,促进数字社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