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案说法|辨识“伪私募” 学会“三看三不”

来源:才查到 2019-10-08 17:01:00

摘要
公司A是在基金业协会登记的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公司A关联机构公司B亦为登记的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两家公司共备案了数十只私募基金。监管部门检查发现公司A存在公开宣传、向非合格投资者募集、承诺最低收益等违法行为,非法集资特征明显。A:一是打款人并非备案基金投资者。虽然给公司A打款的自然人都备注了

以案说法|辨识“伪私募” 学会“三看三不”



公司A是在基金业协会登记的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公司A关联机构公司B亦为登记的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两家公司共备案了数十只私募基金。监管部门检查发现公司A存在公开宣传、向非合格投资者募集、承诺最低收益等违法行为,非法集资特征明显。



以案说法|辨识“伪私募” 学会“三看三不”

A:一是打款人并非备案基金投资者。

虽然给公司A打款的自然人都备注了购买私募基金产品,但均不是公司A在基金业协会产品备案中显示的投资人。


二是通过公司A账户汇集大量自然人资金。

大量自然人直接打款到公司A账户,数额从数十万元到数百万元不等,打款的备注均为购买私募产品,汇集到的资金数额巨大。上述自然人直接打款到管理人自身的银行帐户而非托管券商开立的募集资金专户,显然不符合正常的私募基金购买方式。


三是汇集资金去向不明。

公司A账户汇集的资金,小部分被用做缴纳物业水电等公司日常运行费用,其余大部分转出到股东个人账户,被拆散成数千元一笔打往多个个人户,或转给关联方、其他股东等,还有的用于购买汽车、房产等消费。


在市场鱼龙混杂的情况下,投资者必须“擦亮眼睛”,正确认识私募,准确定位自我,做到“三看三不”,增强风险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以案说法|辨识“伪私募” 学会“三看三不”

A:一要“看人”。

购买私募基金产品前,通过基金业协会网站查询了解私募机构。对私募机构执业能力的判断不能仅仅依据办公场所的装修档次及工作人员的着装品质,要仔细了解高管人员的职业背景、学历情况、从业经历等信息,不要盲目地相信“有关系”、“有资源”等毫无凭据的说辞。


二要“看产品”。

要自觉抵制“保本保收益”、“高收益无风险”、“快速致富”等噱头诱惑,保持头脑冷静,多一分怀疑,少一分侥幸。如果私募基金宣传推介材料中含有“定期付息、到期还本”等字眼,或是私募基金管理人、其股东或实际控制人、关联方直接或间接承诺“保本保收益”,即提示这是一个违规产品,请勿购买。


三是“看合同”。

投资者看合同时,要重点关注合同中是否明确提示投资风险、投资范围或投资标的,核实相关条款与宣传推介内容是否一致,是否托管,是否约定纠纷解决途径等。



以案说法|辨识“伪私募” 学会“三看三不”

A:一是是量力而行“不贪小利”。

投资者要从自身实际出发,量力而行,对照私募基金合格投资者判断自身是否能够投资私募基金产品。在满足合格投资者标准的前提下,再选择与自己风险承受能力相匹配的产品。


二是文件签署“不走过场”。

投资者应当认真对待有关个人投资者资格审查等适当性审查环节,充分认识风险揭示书、合格投资者承诺书、风险测评调查问卷等的重要性,认真审阅合同条款,而不是草草浏览文件、简单签字了事。


三是投资前后“不做甩手掌柜”。

投资者在了解自身情况的前提下,应充分了解所投产品,知道买的是谁的产品,与谁签约,由谁管理,资金划到何处,具体投向何方。发现管理人管理基金存在违法违规情况的,及时向监管部门反映;发现管理人涉嫌诈骗、非法集资等犯罪线索的,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


以案说法|辨识“伪私募” 学会“三看三不”

A:合规性永远是投资首先需要关注的。比如关于“三看”的第一条“看人”,投资者可通过财查到APP快速核查私募高管的个人信息,如发现与备案信息不一致,可在现场咨询后,及时向基金业协会或监管部门反映。另外,投资者也可通过对高管的个人履历检索,了解管理的资质与经验,作为投资决策的参考。


以案说法|辨识“伪私募” 学会“三看三不”

【免责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并获许可,如有侵权,请告知,我们将在第一时间核实并处理。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才查到科技立场。若内容涉及投资建议,仅供参考勿作为投资依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关键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