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余家银行加入开放银行战局

来源:中国保险报网 2019-10-11 08:28:43

摘要
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正推动金融业向新阶段发展,开放银行正在成为银行未来发展的重点。记者从业内获悉,截至目前,浦发、工行、建行、招商、中信、兴业银行均加入了开放银行的战局。□实习记者仇兆燕开放银行,按照中国人民银行科技司副司长陈立吾在“2018第二届中国互联网金融论坛”上所引用的权威

  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正推动金融业向新阶段发展,开放银行正在成为银行未来发展的重点。记者从业内获悉,截至目前,浦发、工行建行、招商、中信、兴业银行均加入了开放银行的战局。

  □实习记者 仇兆燕

  开放银行,按照中国人民银行科技司副司长陈立吾在“2018第二届中国互联网金融论坛”上所引用的权威说法,是“以API/SDK为核心,综合人工智能、大数据、标记化技术,整合结构和模块分装,支持合作方以乐高拼接的方式,在不同应用场景中自行组合与创造,为金融服务敏捷嵌入合作方应用程序,为消费者提供高效便利的金融服务”。

  开放银行的起源和推广是英国和欧盟关于银行业数据共享和开放数据的探索,目前发展模式通常包括两种,自建API平台模式及第三方API平台模式。

  在国内,中国银行最早在2012年就曾尝试过“开放”,但效果并不理想。随后,微众银行、新网银行、上海华瑞银行在开放银行方面做出了多番尝试,但未形成规模。

  开放银行真正进入加速发展时期是在2018年。2018年下半年,多家传统银行发布的年报中都出现了“开放银行”“API平台”的身影,以及这些银行对于开放银行的探索实践。例如,工商银行2018年年报中表示,借助“嵌入场景、输出金融”的API开放平台、聚合优势线上金融产品和功能的聚富通平台;浦发银行在2018年7月推出业内首个API Bank无界开放银行;建设银行宣称将基于云搭建开放银行服务平台,通过标准、高效的方式,把金融服务、数据服务嵌入第三方,将银行业务扩展到社会生活场景的方方面面。据亿欧智库不完全统计,截至2019年5月,国内有超过50家银行已经上线或正在建设开放银行业务。

  机会

  改变金融生态

  布莱特·金在其所著的《银行4.0》一书中曾说,“银行服务无处不在,但就不在银行网点中”。在业内看来,开放银行给了传统金融机构一个主动迎接创新、改变金融生态的机会,将让银行服务无处不在。

  在上海银保监局发布的《2018年上海银行业创新报告》中就指出,开放银行是一种金融和科技深度融合的平台化商业模式,通过与商业生态系统共享数据、算法、交易、流程和其他业务功能,为商业生态系统的客户、员工、第三方开发者、金融科技公司、供应商和其他合作伙伴提供服务,使银行创造出新的价值,构建新的核心能力。该报告称,开放银行作为金融科技融合的深入和高级阶段,通过构建平台化的商业生态环境,使得“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逐步扩大经营生态圈的辐射半径。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范一飞在年初的署名文章中说,借鉴开放银行模式打造“平台+生态”的新型商业范式,将金融服务无缝嵌入实体经济各领域,打破服务门槛和壁垒,拓宽生态边界,重塑价值链,推动金融服务“无处不在、无微不至”。

  基于此,众多银行将开放银行的建设不仅仅定位为战术,更是战略。因为,开放银行绝不仅仅意味着API接口的开放,在接口开放的背后,更是银行业经营模式、管理流程、盈利机制的深度变革。

  开放银行将给传统银行带来更多的客户及机会。苏宁金融研究院金融科技中心主任孙扬认为,随着开放,传统银行将更接地气。银行服务通过银行开放平台融入到各种垂直互联网的场景中,比如商超、海淘、音乐、网约车、外卖平台,这就意味着更多客户来源、更多活跃客户、更多高价值流量。

  挑战

  蹒跚起步勿盲从

  但是业内人士普遍认为,目前国内开放银行的发展仍在蹒跚学步。麦肯锡在其发布的报告中指出,在具体实践上,国内开放银行与英国、欧盟等开放银行先行者相比存在不足。麦肯锡指出,这些不足集中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其一,战略不清晰;其二,忽视外部金融科技创新力量,将开放API单纯作为通过第三方平台向银行引流的工具,而没有联合第三方平台的技术开发力量共同为客户打造创新产品和服务;其三,组织机制不够敏捷,尽管对IT系统进行了改造优化,在技术上实现对快速迭代的平台支撑,但组织机制仍沿用银行传统的产品交付模式,难以应对市场的快速变化。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曾刚认为,对于开放银行,银行业应该更为冷静和客观地对待,因为“真正意义上的开放银行实践在中国可能面临相当大的挑战,不应脱离实际需求盲目跟风追逐热点概念”。

  在曾刚看来主要有三点不确定性。首先是监管层面的不确定性。他认为,不同于英国以及欧洲政府出台具体政策主导推动的模式,也不同于美国在完善的法律基础与成熟的功能监管之上的市场化创新,中国在相关配套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一是在公民数据、尤其是金融数据的共享方面,开放银行实践面临较大的政策不确定性。公民个人信息的收集和使用受到较为严格的监管,而金融数据作为其中最为敏感的一类,其获取和应用的成本都越来越高。为了证明收集数据的合法性,机构与用户签署的告知协议也越发复杂、冗长,这既增加了机构的法务成本和合规成本,也增加了用户阅读和理解的时间成本。二是在数据获取、使用和共享方面,一些开放银行的业务尝试仍游走在可与不可之间的灰色地带,仍有诸多监管问题亟待解决,面临较大的政策风险。

  其次是金融科技公司跨界竞争的挑战。在银行与金融科技公司的跨界竞争中,牌照与数据是商业银行至为重要的护城河。开放银行概念并不一定能使银行业获得能力的增进,却会使金融科技公司享受大多数好处。目前,银行在场景建设、用户触达、流量获取等方面较金融科技公司存在劣势,而开放银行并不能为传统商业银行培养获客能力,反而将与用户的交互拱手相让,自身退居幕后,做起了“银行即服务”。

  最后是银行自身能力的限制问题。开放银行并不只是技术投入问题,其发展还需要银行改变传统的经营理念、治理结构、信息系统以及IT开发流程与之配套,而中国商业银行规模庞大,组织管理层级长,企业文化也相对固化,要彻底转变理念并落地执行,不是一件太容易的事情。

关键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