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建设国际再保险中心“环环相扣”保险业“做大做强”是前提

来源:上海金融报 2019-11-08 11:16:37

摘要
保险为社会风险托底,再保险则为保险“保驾护航”。近日,首届陆家嘴(行情600663,诊股)国际再保险会议在上海召开,众多再保险机构与行业人士参与,共同探讨中国再保险业发展现状、瓶颈、趋势,并为上海国际再保险中心建设献计献策。1、上海建设国际再保险中心有何优劣势?“全球再保险市场主要由欧洲、北美和亚洲

  保险为社会风险托底,再保险则为保险“保驾护航”。近日,首届陆家嘴(行情600663,诊股)国际再保险会议在上海召开,众多再保险机构与行业人士参与,共同探讨中国再保险业发展现状、瓶颈、趋势,并为上海国际再保险中心建设献计献策。

  1、上海建设国际再保险中心有何优劣势?

  “全球再保险市场主要由欧洲、北美和亚洲三大市场组成,集中了近90%的再保险费,其中,前十大再保险集团拥有近50%的市场份额。”中央财经大学教授郝演苏介绍称,“目前,伦敦、百慕大、新加坡最具代表性。以新加坡为例,作为目前亚洲首屈一指的保险和再保险中心,全球排名前25位的再保险公司中有16家将区域中心设在新加坡。”

  郝演苏表示,国际再保险中心应具备的基本条件包括:发达的原保险市场;本币自由兑换、币值稳定与发达的资本市场;经济稳定、信息通畅、人才集聚;税收优惠、国民待遇、金融宽松。“以新加坡为例,其保险税收优惠是亮点——无论是本地公司还是外国公司,从2010年开始,均需以17%的税率缴纳所得税。同时,新加坡还采取多种可降低适用税率的激励优惠政策,如对离岸自保业务实行零税率;对将全球或区域总部设在新加坡的保险公司,适用激励总部服务的金融优惠,可获得10%的优惠税率等。”

  郝演苏指出,再保险是高度金融化的业务,资金跨境流动的便利化程度对业务的集聚存在重大影响。“与境外再保险中心相比,上海在资金流动、货币兑换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或对国际流动性较强的再保险业务产生挤出效应,可能影响保险和再保险人才向上海集聚。”

  在业内人士看来,与新加坡等相比,上海存在短板,但也有优势。

  某国内再保险公司人士对《上海金融报》记者表示,“外资再保公司在海外的分支机构很多,通常做法是将保费全部汇总到总部,集中投资,发挥最大效力,因此对资金跨境流动的要求较高。但对再保公司来说,最大的吸引力仍来自直保公司,这是市场所在。直保公司越多,再保公司兴趣就越大。国内直保公司很多,市场规模很大,这是最大的优势。”

  “再保险是全球性流动的业务,有分入和分出两个渠道。一般来说,当险企业务达到一定规模后,都需要做一些再保安排,将部分业务分出去,实现风险共担,其中不少会分到海外。”三星财产保险再保部总监刘宇对《上海金融报》记者表示,“因此,海外再保险行业比较关注中国市场,希望从中国分入更多业务。建设国际再保险中心,将吸引众多海外再保公司寻找商机,对推动上海国际保险中心建设有益。”

  2、保险业“做大做强”是前提

  “国际再保险中心建设通常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发展的前提是直保市场乃至整个金融业的发展。”瑞士再保险中国总裁陈东辉对《上海金融报》记者表示,“未来,中国保险市场规模一定会成为全球第一,直保、再保市场都会有大飞跃,但这是一个分阶段、自然演进的过程。”

  “目前公认的一流国际再保险中心的成长历程均较为漫长,因此,对再保行业的建设要有耐心。”陈东辉解释,“再保行业是服务型行业,本身无法独立存在。在所有金融行业中,再保非常小众,不像银行、证券甚至直保业与日常生活、实体经济联系得那么紧密。像培育主流金融行业那样培育再保市场,效率可能不会很高。”

  郝演苏也强调,在加快建设上海再保险中心过程中,需杜绝盲目追求上规模、上速度的现象,谨防为扩大分入市场份额,在缺乏风险管理动态分析的情况下承接境外保险机构的廉价分出业务。“目前,我国部分保险机构为增加保费收入,盲目分入海外低价业务,对我国保险市场的正常运作产生负面效应。”郝演苏指出。

  陈东辉表示,目前中国保险业的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瑞士再保险预期,本世纪30年代中期,中国的保费总量将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保险市场,但保险在经济中的占比、人均保障、渗透率、覆盖面等指标,仍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陈东辉指出,“以寿险为例,意外身故后能够获得的保险赔付,中国平均一个人能够获得5000元;而在日本,同样情况下消费者能够从保险公司获得60万元人民币的赔偿。而从财险角度看,汶川地震后,保险业所承担的赔付在地震造成的经济损失中不足2%。在此背景下,应把更多精力投入到培育健康、成熟的直保市场上,保险需求被激发后,险企自然会有分保和提高资本效率的需求,继而反哺再保险,助推再保行业上一个新台阶。”

  “未来的行业发展趋势会让再保公司的角色进一步转变,今后,再保公司可能会更多参与到协助直保公司做好资本管理的业务中,帮助提高资本使用效率。这种方式既是目前国外再保公司扮演的核心角色,也将是中国再保险公司接下来努力的方向。”陈东辉表示。

  郝演苏建议,上海国际再保险中心应鼓励或组建独立的精算师事务所,专门研究巨灾、城市地震及与民生相关保险业务的费率定价与损失率评估,以独立、科学、非商业化的精算体系引导保险机构合理定价,改善我国的自然巨灾、城市地震等重大风险“雷声大、雨点小”的现象,让相关保险业务尽快落地。

  3、健康险再保业务或是新机遇

  值得关注的是,在华外资再保险公司近期纷纷增资。例如,瑞士再保险北京分公司10月底公告称,营运资金拟从3650万美元大幅增至1.865亿美元。

  “除看好中国市场发展外,以前再保公司在华主要做以产险为主的分保业务,现在则有大量寿险、健康险的分保需求。这类长期业务增加后,对资本需求明显提升。”陈东辉表示,“从这个角度看,未来外资再保公司可能还会继续增资。”

  “对于寿险再保,目前大家关注的都是健康险,其中重疾险占比较重。中国重疾市场还没有经历一个完整的周期,相关数据积累还不完整,因此需要借鉴国际经验,和再保公司分担,因此分保需求大增。此外,随着‘百万医疗险’、中高端医疗分保需求流入市场,除了分摊风险,部分险企还希望再保公司能帮助进行业务管控。”陈东辉称。

  前述某国内再保险公司人士表示,2018年起,国内再保险的增长率超过直保,“此前,国内再保的标的大多是保额较高、项目较大的财产险和工程险,但近几年健康险再保增速迅猛。”

  除为健康险分担风险,再保行业也结合热点,在产品设计、定价等方面为险企提供更多样化的选项。Aon健康再保险大中华区负责人李纯侃对《上海金融报》记者表示,国内医改为保险公司带来新的挑战和机遇。对保险公司来说,规范就诊有利于理赔管控及产品创新,同时可增强其与各级医院的协作。但由于就诊相关数据匮乏,险企在定价和核保环节或面临风险预估不足、理赔纠纷缺少既往经验支持等挑战。

  “例如,基于Aon的研究,‘医药分离’前,大多险企的团险保障内容为‘门诊住院100%赔付、社保内费用、年限额20000元’,改革后的方案可设计为‘门诊诊疗及检查费用100%赔付、门诊药品费用60%赔付、如凭医生处方在线购买药品100%赔付、社保内费用、年限额20000元’。”李纯侃进一步指出,根据Aon数据,在团险中,门诊费用占比达80%,其中又有43%与药品相关。与改革前相比,改革后的团险方案可降低17%的理赔,且不影响消费者体验。此类产品有望成为险企化解团险“盈利难”的新尝试。

  “与一年期产险相比,寿险再保要求的专业能力有所不同。前者更多关注巨灾模型、精算、定价,而后者需要长期研发投入。同时,寿险再保还会挑战再保公司资产管理的稳健性——要能够穿越寿险和重疾业务几十年的长周期。”陈东辉表示,“对于此前仅擅长财险再保的公司来说,寿险再保是新的挑战,但大型再保公司一直是财险、寿险业务‘双轮驱动’,相对会好一些。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国内寿险再保业务规模明显提升,但还没有触及寿险业务的本质——长寿风险。而在国际市场,长寿风险已是发展重点,在某些地区,甚至可能需要通过结构化方式转移到资本市场,进一步分散风险。这在欧洲和日本都已提上议事日程。”

关键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