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股票量化超额回撤怪象分析

来源:许靖源 2019-12-04 08:34:12

摘要
从11月18日至11月29日这两周10个交易日内,A股的主流量化策略非常怪异。笔者用评价量化管理人投资能力的主流标杆——相对中证500指数的超额收益来看,包括笔者认为非常优秀的量化基金管理人,几乎无一幸免,出现了整体的、非常显著的超额收益回撤。本文将对其背后的原因逐一分析。分析1:因子角度在这一波的

从11月18日至11月29日这两周10个交易日内,A股的主流量化策略非常怪异。笔者用评价量化管理人投资能力的主流标杆——相对中证500指数的超额收益来看,包括笔者认为非常优秀的量化基金管理人,几乎无一幸免,出现了整体的、非常显著的超额收益回撤。本文将对其背后的原因逐一分析。

分析1:因子角度

在这一波的回调周期中,换手率出众的股票组(高换手率),近期出现持续大幅回调。市场主流的头部机构量化策略,在正向流动性(liquidity,与高换手股票正相关)因子这个维度,都有或多或少的暴露。受到低换手因子爆发(高换手因子回调)的较大影响,出现超额收益回撤,这一点应该是各家机构比较公认的原因了。

为什么头部机构的量化策略大多都有正向流动性暴露?这个原因其实很好理解:

1. 量化交易本质上不应该影响股价,单只股票过高的日成交额占比会影响股价,而优秀的量化机构管理规模均较大,因此,整体持股的流动性天然偏高

2. 高流动性股票的成交滑点更容易控制,简单来说,我想拿到的价格能够在实际成交中更加接近(因为买卖双方都活跃)

3. 长期呈现较高流动性的股票里,投机交易者占比必然更多,通过获取超额收益较为容易;

4. 高流动性和高波动率具有一定的正相关关系,量化交易挣得就是波动率的钱,无论做T也好,还是做Alpha换股也好,都是一样的,暴露点高流动性,既无惧规模增长,又可以较为容易的获取超额收益,何乐而不为?

分析2:投资行为角度

①常规投资机构

快到年底了,经济数据没有给什么惊喜,某种程度上,加剧了常规投资机构对于未来经济预期的担忧。

常规投资机构对于基金经理的年底考核那就是基金的收益率。今年的大机构投资者抱团现象极其明显,抱完消费抱5G,抱完5G抱电子,可谓“抱的个盆满钵满”。

先看看大机构们今年取得的收益,假设你是基金经理,你说要考核了,先别管持有的票好不好未来还能不能涨,是不是该先兑现了结一波?再看看内资机构砸盘卖的票是啥?明显的,都是基本面好的,流动性好的。流动性?请看分析1。更加令人诧异的是,谁对未来的价格预判是对的?反正逻辑上只有一方是对的,答案还是留给未来告诉我们吧,个人感觉不会太久,咱们拭目以待。

②量化投资机构

从第三季度开始,量化投资机构的平均超额收益水平,比起上半年、比起去年,都有了非常严重的下滑。原因如下:

1. 量化投资机构在上半年非常优秀的超额收益,吸引了大量资金入场,今年以来,“割韭菜策略”增量资金至少1000亿以上,那这些钱都是什么时候入场的呢?集中在5-7月,量化机构们交出上半年超额最漂亮的业绩答卷之后——割韭菜固然好,但也怕镰刀多啊,大量的增量资金摊薄了原先可获取的超额收益。

2. 今年外资入场资金比起之前显著增加,看看沪深港通的数据,这些钱虽然不都是量化,但也属于镰刀范畴,量化能割的傻钱占比进一步被削弱,能够获取的超额收益来源又少了些许。

结果?

1. 超额收益显著降低;

2. 受到负基差影响,中性策略很难取得正收益或至少无法取得像之前一样的收益(小容量高频策略或自营策略不在讨论范畴)

3. 投资人对于收益不满意,管你什么量化,什么对冲,只要不赚钱,干不过银行理财,甚至给回撤到亏钱,就一个字,赎;

4. 赎回时,量化基金要卖股票,你客户赎回,卖,他客户赎回,卖,会出现什么现象?先想想啊,我继续说。

分析3:超额逻辑角度

本质上,你用量价因子,我用基本面因子,他用基本面、量价结合在一起的因子,咱们都在做Alpha,用这些因子组成的数学决策模型到底在做什么呢?

这就要说到通过换股获取Alpha超额收益的逻辑了,我们来逐步演变一下:

1. 用模型判断接下来更强的股票,不管你用啥模型,线性的,非线性的,据我所知有因子打分法、排名法、输出预测收益率法;

2. 给股票的未来收益率分出强弱;

3. 买入、持有未来强的,卖出未来弱的;

本质上,未来强的,是因为现在相对被超卖了,未来均值必然回归,数学期望上支持了他的上涨,同理,未来弱的,是因为现在相对被超买了,未来均值必然回归,数学期望上支持了他的下跌(相对超买和超卖并不是简单的等同于收益率反转)。总结下分析2,现在知道超额收益为什么回撤了吗?因为相对现在被超卖、未来会强势的股票,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还在被持续地卖出着,不论是常规投资机构或量化投资机构的无条件卖出行为,让价格的均值不仅没有回归,反而持续扩大中。

接下来怎么办?

站在量化机构的角度,模型是不是过拟合了失效了,调整参数,调整下算法,调整下拟合方式,做因子择时?有这样的想法很正常,但如果你们像我一样,能看得到其他家的情况,理性,什么都不做才是最好的做法,最多就是按“老Barra”好好约束一下“流动性因子暴露”。

站在投资人的角度,是不是会想量化不灵了,应该现在赎回,至少避一避风头?说实话,如果其他投资人都赎回,还能还我们一个更加畅快的跑道。但在中国量化发展历程的一个小小的风口浪尖上,被洗出去,会发生,但毕竟是有时效性的,资金都是趋利的。只要策略有效,今天超额回撤有多深,未来超额爆发有多高,价格总会回归,这是物理定律。

以上仅代表个人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


关键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