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私募转公募细节待定 “外来和尚”陷募资窘境
摘要 近日,外资申请公募牌照又有突破性进展。有媒体称,目前获得外商独资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资格的“洋私募”,可以提交在中国境内设立公募基金申请,即“私转公”的申请流程已正式开闸。据报道,外资私募转为公募基金的注册资本金要求为4亿元,且投资系统等需要做到本土化。从业内反馈的情况来看,这两项要求对外资私募提
近日,外资申请公募牌照又有突破性进展。有媒体称,目前获得外商独资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资格的“洋私募”,可以提交在中国境内设立公募基金申请,即“私转公”的申请流程已正式开闸。
据报道,外资私募转为公募基金的注册资本金要求为4亿元,且投资系统等需要做到本土化。从业内反馈的情况来看,这两项要求对外资私募提出了不小的挑战,且外资申请公募的流程还有更多细节需要厘清。因此,除了少数已准备充分,且对公募牌照志在必得的头部资管公司,大多数“洋私募”目前仍持观望态度。
大多数“洋私募”尚未准备就绪
12月3日,一则“外商独资私募转为公募,注册资本金要求为4亿元”的新闻一石激起千层浪。
据媒体报道,目前已在中国基金业协会登记为中国私募基金管理人的20余家“洋私募”可以申请在中国境内设立公募基金,即“私转公”的申请流程已经开启。此外,“洋私募”转为公募基金的注册资本金要求为4亿元,且投资系统等需要做到本土化。
“我们的‘申公’计划书一直是根据1亿元注册资本金来做的,上周消息称外资‘私转公’的注册资本金要求提高到4亿元,的确有点出人意料。”沪上一位外资私募负责人向记者表示,目前除了富达、Vanguard两家大型外资私募可以达到这一要求外,其他很多外资私募基本上已经放弃赶在首批提交公募牌照申请。“即使现在向母公司提交增加注册资本金的申请,在流程上也需要三四个月到半年时间,肯定无法赶在明年1月之前完成。”
除了注册资本金,投资系统本土化也是摆在很多外资私募面前的一道难题。上述外资私募负责人表示,后台系统要做到本土化,是一个很大的工程。“作为一家纯外资机构,如果接入本土恒生系统,是不是要完全放弃原来使用的彭博系统?”
他表示,外资私募在全球集团层面存在一套全球风控体系,中国市场的头寸需要实时录入全球系统,一般来说,一只股票的总头寸不能超过5%。“假如我在A股市场买入贵州茅台(600519),而母公司通过QFII也投资了贵州茅台,在使用两套不同系统的情况下,很难保证集团的总头寸不超标。”
在多位外资人士看来,即便满足上述两条要求,需要完成的前期准备工作也十分繁杂。其中,监管对系统、人员、流程等都有具体要求,这些均要在提交申请前准备好。因此,不少“洋私募”目前都倾向于观望先行者的做法,再做下一步打算。
“申公”困难超预期
近年来,尽管外资机构表现出扎根中国市场的浓厚兴趣,且普遍对境内公募牌照“虎视眈眈”,但在成为私募管理人的一年多时间后,不少外资私募却渐渐从最初的热情洋溢变为在困境中艰难求生。
其中,募资难是外资私募面临的首要问题。2017年5月5日,富达国际旗下外商独资私募基金公司在中国境内推出了首只私募证券投资基金产品。据统计,目前外资私募备案产品共有50余只,合计资产管理规模约为60亿元人民币,平均1只产品的规模仅为1亿多元,这与各家机构母公司的全球资产管理规模形成了强烈反差。
“现在的发行情况更加困难,我听说有外资私募在券商渠道发行的新产品只募集到几百万元。”一位外资私募人士称。在他看来,尽管一些资管巨头在境外拥有庞大的管理规模和悠久的经营历史,但其品牌在中国境内的知名度并不高,因此在渠道开拓和获得投资者认可方面困难重重。
除此之外,上述人士认为,私募业务并不是这些有着公募基因的资管机构所擅长的领域,他们更渴望在获取公募牌照后,在所擅长的舞台上与内资公募基金同场竞技。
不过,不少外资人士坦承,在这条“申公”路上,困难比想象的要多。“跟业内交流下来,目前外资私募分为三种状态:一是类似富达这种已经在做申请公募牌照冲刺准备的;二是像我们公司这样,处于观望状态;三是可能暂时放弃申请公募,仅保留私募牌照和一些必要的人员配备。”一家总部位于欧洲的外资私募人士称。
在他看来,是否愿意继续为争取中国境内公募牌照而奋斗,取决于公司层面对于深耕中国市场的信心和意愿。现在本土公募基金之间的竞争也很激烈,对于这些“外来和尚”而言,最重要的还是想清楚自己的定位和优势。
责任编辑:jd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