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银行的五年探索与未来前景

来源:金融时报 2019-12-09 17:00:42

摘要
自2014年民营银行试点启动以来,我国民营银行已走过五年时间。2019年9月28日,第18家民营银行江西裕民银行获批开业。回望过去五年,民营银行这个银行业新群体现状如何、有哪些优势和不足、需要什么样的政策支持、未来发展前景怎么样?带着这些问题,本报记者专访了新网银行首席研究员、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特

自2014年民营银行试点启动以来,我国民营银行已走过五年时间。2019年9月28日,第18家民营银行江西裕民银行获批开业。回望过去五年,民营银行这个银行业新群体现状如何、有哪些优势和不足、需要什么样的政策支持、未来发展前景怎么样?带着这些问题,本报记者专访了新网银行首席研究员、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特聘研究员董希淼。

发展现状

《金融时报》记者:经过五年发展,民营银行的整体情况如何,可否为我们作一个简单的介绍?

董希淼:2014年12月,深圳前海微众银行获得由深圳银监局颁发的金融许可证,成为我国第一家民营银行。2015年1月,李克强总理视察微众银行,在电脑键盘上按了一下回车键后,远在家中的货车司机徐军获得了3.5万元贷款。截至目前,我国已经开业的民营银行共有18家,另有1家正在筹建。从历年的成立数量来看,2014年5家,2016年12家,2017年、2018年沉寂了两年,2019年已经开业1家、筹建1家。可以看出政策周期是非常明显的。

从区域分布看,民营银行布局较为分散。民营经济发达的广东、浙江的民营企业资源充足,拥有首批5家民营银行中的3家;其他省市积极申请,加快民营银行布局,拓宽民间资本进入银行的渠道。目前已经开业的18家民营银行,广东、浙江各有2家,江苏、福建、安徽、湖北、山东、湖南、四川、江西、辽宁、吉林及四大直辖市各有1家。

从业务模式看,民营银行初显差异化。大致可以分为3种模式,一是纯互联网型(深圳前海微众银行、浙江网商银行、四川新网银行);二是准互联网型(上海华瑞银行、武汉众邦银行、江苏苏宁银行等);三是相对传统型(如天津金城银行、温州民商银行等)。当然,3种模式之间并没有严格界限。

从经营情况看,民营银行整体经营情况良好。一是规模增长速度快。截至2018年,17家民营银行总资产达到6373.6亿元,较上年同比增长88.5%;各项贷款3064.7亿元,同比增长112.2%。二是盈利水平表现好。截至2018年,17家民营银行中有14家实现了盈利,净利润规模达45亿元;净息差达3.49%,高于银行业整体水平。三是资产质量总体优。截至2018年,17家民营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16亿元,不良率为0.53%,与2017年底不良率持平,低于银行业平均水平。

竞争优势

《金融时报》记者:目前,我国已有4000多家银行业金融机构,您如何看待民营银行的竞争力?民营银行的竞争优势都有哪些?

董希淼:民营银行的突出特点是具有空缺市场的补位优势。目前,有像针对腾讯生态体系的微众银行,也有定位普惠金融的新网银行,还有专注某一特定区域的民营银行。他们无一例外地弥补了现有银行体系的不足,在提高普惠金融服务可得性的同时,以特色定位来抓住他们专注服务的客户。尽管发展和服务的时间不算长,但这些民营银行正在逐渐形成自己的差异化竞争力。总体来看,民营银行群体形成了几方面优势。

一是定位精准,客群聚焦。民营银行实行差异化发展战略,坚持特色经营,与主流银行互补发展、错位竞争,是监管对民营银行的定位导向。目前,民营银行业务定位多聚焦于小微企业、“三农”、自贸区和科创企业等金融需求,通过向具有自身特色和优势的客户群体提供有针对性、便利化的金融服务,实现差异化精准定位。这样的经营定位,有助于民营银行找准自身的着重点和战略方向,形成自身专长、树立良好品牌。

二是机制灵活,运营轻量。民营银行作为新设机构,首先具有资产轻量化、没有历史遗留问题等优势;其次因为大部分民营银行几乎没有实体网点、少有客户经理,主要依靠互联网平台开展业务,不受时空限制,在给广大消费者带来便利的同时,还能有效降低经营成本。

三是产品创新,服务精准。《关于民营银行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民营银行要稳步推进业务创新、服务创新、流程创新、管理创新,鼓励民营银行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提供普惠金融服务。民营银行为满足精准化的客户需求,在产品和服务上有所突破和创新。微众银行“微粒贷”、网商银行“310”模式、新网银行“好人贷”、众邦银行“众链贷”、金城银行“金税贷”等都已形成较好的口碑。

四是技术驱动,开放融合。“线上+线下”融合发力的“开放银行”是民营银行的普遍选择,其优势也显而易见。一方面,通过开放平台将服务融入到各种场景中,拓宽获客渠道,突破“一行一点”约束;另一方面,通过开放平台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以提供的差异化服务提升用户体验,更好地维护客户关系。

不足和困难

《金融时报》记者:在看到民营银行优势的同时,您认为民营银行的发展中还有哪些不足?

董希淼:民营银行作为新型银行业金融机构,处于成长期,拥有我刚刚谈到过的多种优势,当然也存在诸多不足之处,可总结为两类——先天不足和后天不足。

在先天不足方面。自2014年开闸以来,民营银行设立工作稳步推进,进入了“成熟一家,设立一家”的常态化阶段。2017年7月,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明确指出,发展中小银行和民营金融机构。但与主流银行比,民营银行面临起步晚、知名度低、品牌美誉度不高等不足;在自身内部,专业人才不足、吸引力不强、队伍不稳定等问题制约着发展;民营银行在技术、网络等方面,很难与大中型银行相提并论。在股东背景方面,与主流银行更有天壤之别。由于这些先天不足,民营银行要获得健康稳健成长,不能靠主流银行那样铺摊子、拼规模,而加大创新力度,借助金融科技增加“流量”和加强风险控制,获得比较优势,成为重要途径。

在后天不足方面。总的来说,主要是三个方面。

一是政策约束发展空间。在业务方面,许多业务资质在一定年限或达到一定规模可申请,比如基金业务。在资金来源方面,发行同业存单、大额存单等要求相对较高,民营银行只有一个线下网点或没有营业网点,仍然没有走出揽储难度大的困境。目前,民营银行负债端多依赖股东资金及同业负债,来源较为单一,成本较高,流动性管理难度大。

二是治理水平有待提升。公司治理是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对商业银行而言,公司治理机制更具有重要作用。从目前的情况看,在监管部门的推动和民营银行自身的努力下,民营银行普遍建立了“三会一层”治理架构,但也存在一些需要加强和改进的地方。比如,主要发起人尤其是第一大股东普遍较多介入民营银行经营管理,边界和责任需进一步厘清。

三是产品趋于同质化。民营银行的产品普遍偏少,且同质化较为严重,个别还存在悉数照搬同业等情况。如2018年微众银行推出“智能存款+”的存款产品,各家民营银行“一窝蜂”的推出了智能存款产品。据不完全统计,至少十余家民营银行发行了此类产品。随后监管部门约谈相关机构,不少民营银行先后进行限额、下调利率或者下架处理。

《金融时报》记者:作为民营银行长期的跟踪者和研究者,您认为民营银行发展还面临哪些困难呢?

董希淼:说到困难,其实有很多方面的。比如一些非市场原因导致经营成本增加、小微企业金融数据缺乏,还有因审慎监管约束导致资金来源单一、长期激励缺失、账户认证渠道复杂、资本补充存在政策障碍、盘活存量信贷资产受限等。

一是长期激励缺失带来的不稳定因素。目前,由于监管政策不明确,商业银行员工股权激励等长期激励措施无法落地。在长期激励缺失的情况下,不能有效将民营银行股东与经营者绑定成为“收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同时,股权激励等长期激励措施缺失也导致民营银行员工流动性高,加大经营管理的内生风险,甚至会对金融稳定、风险防范带来负面影响。

二是面临成本上升与压降定价的双重压力。由于各类商业银行发展规模、业务方向不同,获得资金的渠道、规模、成本和便利性等差异很大,民营银行起步晚,资金成本等相对于主流银行偏高,小微企业贷款利率定价能力与主流银行存在显著差异,短期内难以满足监管部门“两增两控”要求。

三是资本补充存在政策障碍。按照《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金融债券发行管理办法》规定,商业银行发债需满足最近三年连续盈利等多项具体要求,同时还必须符合其他监管指标。而民营银行普遍存在成立时间较短,经营模式与主流银行差别较大,相关监管指标也与主流银行不尽相同等特点,若按照现有指标衡量,大部分民营银行不能达到相关条件,难以发行资本补充债券来补充资本。

四是小微企业数据缺乏有效整合利用。数据是发展数字普惠金融服务的重要基础。当前,金融机构可获取的数据还不够丰富和标准化,特别在小微企业的数据方面,金融机构普遍面临采集难、采集贵、采集慢等问题。工商、税务、司法、海关、社保、民政等行政机构掌握和沉淀了大量的相关数据,但缺乏有效整合。这些都严重制约了民营银行借助大数据提升对民营和小微企业服务的能力和效率。

五是盘活存量信贷资产渠道受限。根据当前监管政策及交易场所相关规定,金融机构如要在银行间市场发行资产证券化产品,需满足最近三年连续盈利要求且获得监管机构审批通过的发行资格。当前,民营银行多数暂不能符合监管对发行人的相关规定,盘活存量信贷资产能力受到较大限制。

政策支持

《金融时报》记者:就民营银行的发展,您认为需要哪些政策支持才能让其更好地发展,更好助力普惠金融发展、服务民营和小微企业呢?

董希淼:针对先天不足,民营银行主要应对办法是尽快适应并寻求突破,毕竟那是天然而不可避免的劣势。对于后期不足则可以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努力,在风险可控、合法合规的前提下,应进一步强化创新意识和能力,迭代出更多适合民营和小微企业、“三农”及个人客户的普惠金融产品和服务。

根据《同业拆借管理办法》规定,民营银行两年之内无法进入同业拆借市场开展流动性管理;根据《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金融债发行管理办法》规定,民营银行至少在成立三年内无法发行金融债解决资金来源问题。由于线上、线下受限较多,民营银行负债来源狭窄。此外,由于不是全国性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正式成员,现阶段大部分民营银行也无资格发行大额存单。所以民营银行负债规模受限较多,影响其信贷投放能力,不利于服务实体经济、服务民营企业。因此,人民银行和监管部门应在加强监管的前提下,合理地给予民营银行一些差异化的政策,当务之急是要大力支持民营银行拓宽负债来源,提升民营银行流动性管理能力。

对于民营银行面临的困难,一是建议允许经营情况较好的民营银行先行先试,试点通过实施股权激励和员工持股计划健全长期激励机制,以消除维护金融稳定、防范金融风险的负面影响。二是建议在明确小微金融服务“保本微利”原则的基础上,调整利率定价自律机制规则,将民营银行单列类别,在利率浮动上限等方面,给予民营银行差别对待,以确保小微企业贷款的商业可持续性。三是修订现行相关办法,为民营银行尽快进入同业拆借市场开展流动性管理和通过发行金融债获得资金来源提供便利,例如批准民营银行加入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支持发行同业存单,并给予同业存单发行业务资格提前申报、审批等扶持措施,缓解民营银行负债来源单一等问题;同时在货币政策方面,建议进一步优化定向降准相关政策,对民营银行实施差异化的降准政策,例如对贷款笔均金额小、小微企业服务覆盖面广的银行,适当提高降准比例,实现精准滴灌。四是建议相关部门联合推进信息共享平台和征信体系的建设,尽快打通“信息孤岛”,更方便金融机构进行数据查询,助力金融机构进行客户识别、风险评估、用途管控等,从而加速数字普惠金融服务的推广。五是建议针对经营情况持续向好的民营银行在银行间市场和证券交易所市场资产证券化发行资格以及相关产品发行予以定向支持;同时通过银行业信贷资产登记流转中心登记流转信贷资产,有效盘活现有信贷资产存量,再投放市场,更大限度地普惠大众。此外,建议适度放宽民营银行经营区域限制,取消“一行一点”要求,支持和鼓励民营银行在省域内逐步增设分支机构和网点,进一步激活民营银行发展活力和服务张力,为民营企业提供充分竞争的金融服务市场。此外,在远程开立账户等方面,建议给予互联网民营银行先行先试的机会。

未来展望

《金融时报》记者:对于民营银行未来的整体发展趋势,您有何分析和预判呢?

董希淼:总体而言,民营银行应找准战略定位并保持定力,不断夯实客户基础,提升持续创新、错位竞争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股东资源及体制机制等优势,大力运用金融科技和5G等技术,加强和深化同业合作,探索形成独特的发展模式,是民营银行下一步发展的主要方向。

一是发挥机制优势,注重激发制度红利。作为民营企业主导的银行机构,民营银行在管理机制上具有一定的优势,如在经营管理方面的灵活性和创新性。同时,要充分利用股东资源。主要股东是大型互联网企业的,可以借助其优势在依法合规的前提下适度突破时空限制,推动业务发展;主要股东具有产业优势的,可从细分行业及供应链的融资需求为切入点,深耕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加快业务拓展。

二是坚持差异化经营,注重普惠金融领域。差异化经营不仅正在为民营银行所实践,也将是其未来发展的一项长期战略。民营银行的发展思路虽略有差异,但核心基础还是要走差异化的发展道路,与主流商业银行错位竞争,特别是要以服务好大量长尾客户的需求为主要落脚点,如各类民营企业、小微企业、普惠金融、消费金融、区域经济、创新创业等,形成具有差异化、特色化的基础客户群体。

三是加强同业合作,注重“抱团取暖”。民营银行正在快速发展,要尽量避免与现有银行的正面竞争,在错位发展中形成相对优势。比如应积极加强与主流银行、券商、保险、基金、互联网公司等合作,与同业机构形成优势互补。民营银行之间也应加强合作,如建立民营银行流动性互助机制。合作可使民营银行在发挥自身核心竞争力优势的同时,弥补资本不足、业务单一等缺陷,提升抗风险能力。

四是善用金融科技,注重提升经营效率。随着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和5G技术等深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金融科技深刻影响金融业的发展模式,民营银行应高度重视并不断挖掘科技潜力。民营银行在战略上要重视金融科技的投入和应用,注重对科技人才的培养,通过科技手段有效建立风控体系,探索差异化发展模式。对于部分具有先发优势的民营银行,总体上应发展定位为“金融科技银行”。

关键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