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氏评级:国内险企评级增多源自两大里程碑
摘要 “近年保险公司评级的增加,应该讲有两个里程碑。”贝氏评级(A.M.Best)东亚区市场拓展总监范晓文近日接受证券时报记者专访时介绍,目前国内保险公司国际信用评级覆盖率达30%,险企对信用评级的需求升温。险企评级覆盖率30%范晓文介绍,总体上,国内的保险评级发展很快,目前获得国际评级的保险公司已达55
“近年保险公司评级的增加,应该讲有两个里程碑。”贝氏评级(A.M. Best)东亚区市场拓展总监范晓文近日接受证券时报记者专访时介绍,目前国内保险公司国际信用评级覆盖率达30%,险企对信用评级的需求升温。
险企评级覆盖率30%
范晓文介绍,总体上,国内的保险评级发展很快,目前获得国际评级的保险公司已达55家,位列亚洲及太平洋地区首位;有国际评级并且公开发布的保险公司占比已达30%,主要增长出现在2016年以后,这一数字这两年还在增长。
这一比例在国际市场也算是不低的。国际成熟保险市场中,美国大约在70%-80%。在市场上,保险公司发布信用评级,有利于市场和客户了解其财务实力和偿付能力,也有利于去进一步做业务。
范晓文认为,近年的两个事件,对国内保险公司国际评级积极性有直接助推,堪称“两大里程碑”。
其中之一是2016年实施“三支柱”框架的“偿二代”。在定量监管、定性监管要求外,注重三支柱市场约束机制,借助评级机构等市场相关力量的约束力,加强对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的监管,其17个监管规则中有专门针对保险公司信用评级作出的第15号规则。直白地说,如果保险公司进行信用评级并且评级较高,那么利于展示其财务实力,可以起到释放资本的作用。这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鼓励保险公司去获得国际信用评级的作用。
里程碑之二是2015年3月原中国保监会发布《关于实施再保险登记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对做再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和再保险公司提出具体要求,其中一个要求是信用评级必须达标。
《通知》规定,如果是合约再保险的首席或最大份额接受人,要求至少满足四大国际评级机构之一的财务实力评级达标:标准普尔评级应不低于A-;贝氏评级应不低于A-;穆迪评级应不低于A3;惠誉评级应不低于A-。合约再保险业务的其他再保险接受人,最新财务实力评级要求稍低,但也有明确要求。
“对于风险管理要求更高的再保险业务,把获得国际信用评级作为强制要求,纳入监管制度中”,范晓文称,这对促进保险公司参与评级起到了直接作用。
偿二代提升风管能力
在上述4家国际评级机构中,与其他3家是综合性评级机构有所不同,贝氏仅关注保险行业的信用评级,已在保险业评级领域深耕120年,为90多个国家地区约3500家保险企业评级,是保险业市场份额最大的评级机构。在国内,为中再集团及下属的中再寿险、中再产险、中国大地保险,以及前海再、中远海运自保、平安健康等提供评级服务。
范晓文表示,评级机构的作用是从独立第三方立场,提供客观、专业的评价,评级要能客观反映主体财务实力,为监管机构、公众和保险客户提供参考,降低交易成本和信息不对称性,因而具有一定社会价值。“信用评级并不是涂脂抹粉,但如果保险公司有了好的信用评级,有利于它去拓展业务。”
他表示,中国保险公司在偿二代监管下,风险管理能力逐渐增强,因此贝氏长期看好中国市场。“在偿付能力方面,如果严格按照偿二代来执行的话,系统风险就大大降低。”
目前,监管对信用评级的重视还在加强。偿二代二期工程中,要求建立包括对会计师事务所、精算咨询机构、资产评估机构、信用评级机构等与保险业审慎监管相关的第三方中介机构的考评监督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