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教科普】为什么投资者会踩雷?

来源:才查到 2019-12-26 09:00:00

摘要
金融机构的爆雷不仅仅影响了自身的命运,也影响了无数踩雷投资者的命运。但我们需要进一步深思的是,为什么会有投资者选择投资它们的产品?究竟是爆雷金融机构骗术高明,还是投资者自身疏忽大意了呢?在我与众多受害投资者接触的过程中,其中有老人也有年轻人,有工人、农民也有高学历的老师、教授等等。不管是从职业还是年

金融机构的爆雷不仅仅影响了自身的命运,也影响了无数踩雷投资者的命运。


但我们需要进一步深思的是,为什么会有投资者选择投资它们的产品?究竟是爆雷金融机构骗术高明,还是投资者自身疏忽大意了呢?


在我与众多受害投资者接触的过程中,其中有老人也有年轻人,有工人、农民也有高学历的老师、教授等等。不管是从职业还是年龄、地域、学历,我们仿佛都无法得出一个完整的受害投资者画像。


所以,我们不禁想问,为什么这些投资者会踩雷呢?


根据与众多受害投资者接触,我们也从中得出了几大共性,这些共性与学历、性别、年龄、地域无关,其只关乎一个因素——人性。


共性一:偏好“高收益低风险”产品,赌博心理明显


在于受害投资者交流过程中,当问到过往筛选投资产品时主要看哪些要素时,绝大多数投资者将收益放在了第一位,这也是为什么P2P产品能够在短期内聚拢上万亿资金的原因所在。同时,在这些投资者在筛选产品过程中,往往喜欢主打期限短、收益高、低风险的投资产品。虽然从投资逻辑来看,高收益必然意味着高风险,但在投资者眼中,仍存在低风险高收益的可能。


同时,部分投资者提到,他们也是知道所投资产品的金融机构存在一定问题的,但觉得这些机构资产这么大,有这么多员工,而且已经平稳运营多年,就选择继续投资,舍不得放弃高额的产品收益。


所以,众多爆雷金融机构便针对投资者的偏好,进行针对性设计与宣传。主打低风险、高收益、期限短的投资产品,吸引投资者们的兴趣。因此,一方面我们要谴责惩罚爆雷金融机构夸大宣传等违规行为,但另一方面,投资者自身的弱点也不容忽视,尤其是偏爱高收益的赌博心理,导致投资者一步步走进爆雷金融机构的圈套之中。


共性二:容易轻信金融机构的宣传,偏爱刚兑承诺


刚性兑付,又称保本保收益,在投资者心中有着神圣的地位,甚至可以说是部分投资者的投资信仰。从2018年以来,打破刚兑已经成为金融市场中的主流,但部分投资者仍对金融机构刚性兑付存有幻想,认为这一承诺不可被打破。


所以,很多受害投资者在筛选投资产品时,会特别询问管理机构该产品是否承诺刚兑,一旦得到了肯定回答,投资者便放下心来。仿佛不管产品自身怎么样,只要有刚兑承诺就不怕,全然忽略了作为管理方的金融机构是否具有刚兑的能力,以及其是否有刚性兑付的义务。


过往由于银行理财产品、信托产品,均有刚兑承诺,这就导致了投资者养成了刚兑习惯,认为不管任何投资产品(股票除外),只要有刚兑承诺,就是百分百安全的。他们只要做好收益、期限的比对就好,产品自身情况如何并不在他们考虑范围之内。


那么,这一错误的投资习惯,最终导致投资者对各类投资产品信息了解甚好,投资专业能力较差,风险意识几乎为零。


就像是一个在无菌环境下成长的婴儿,一旦来到外面的世界,将无法生存。面对更加狡猾、奸诈的爆雷金融机构,这些投资者纷纷败下阵来,最终成为了待宰的羔羊。


共性三:重点关注金融机构背景实力,忽视产品自身


对于很多踩雷投资者来说,其保持着非常质朴的投资观念,即只要是大机构,就不会出事。所以与其说是在筛选投资产品,不如说是在筛选投资机构。比如看到爆雷金融机构的介绍资料中,资产规模上百亿、拥有上市公司、国企背书、过往取得的高大上成绩等等,再加上参与一些爆雷金融机构高大上的宣讲会、参观豪气冲天的办公场地,就更加坚定对这家金融机构的信任感。


甚至部分踩雷投资者,在金融机构彻底爆雷之前,会自发在网络、线下活动上维护金融机构的声誉,对针对金融机构的负面评价进行反驳,宛如金融机构的对外代言人。但让他们所意料不及的是,自己早已成为爆雷金融机构的牺牲品,所谓的粉丝行为,最终成了一场笑话。


所以,当金融机构爆雷之后,再回看之前死忠投资者们的表现,会让人感到既可笑,又可怜。但这之中反应的是投资们对于金融机构背景实力的过度关注,并不是说机构背景实力不重要,而是说背景实力不代表一切,尤其不代表该机构产品不会出问题。不管是像金诚财富、阜兴集团这类上市公司背景,还是像草根投资、团贷网这类兼具上市公司、国企、风投三重背景,再强大的背景,都无法阻挡它们爆雷的风险。


一个好的投资产品的关键,不在于管理机构的背景实力,而在于产品自身情况。忽视产品自身,去谈管理机构背景实力,犹如赵括纸上谈兵,最终必然兵败千里。


共性四:投资专业能力缺乏,寄希望于主观直觉


投资理财,是一项专业的事情,需要投资者拥有相关的专业能力。但事实上看,几乎百分百的踩雷投资者,其投资专业能力非常欠缺,对于所投资产品的业务模式、风险点一无所知。很多投资者认为投资是一件不需要花费精力的小事,只要有钱就能投资。这话虽没错,但投资不代表不会亏损,没有人能够保证自己在金融市场中永远有好运气眷顾。若想实现投资的安全与稳定,专业能力是必不可少的。


从接触的踩雷投资者情况来看,七成以上投资者并没接受过专业的投资教育,从未阅读过专业的投资书籍、文章等。其对于投资产品的判断依赖于自己的主观直觉,比如身边朋友介绍这个产品不错、去参观了金融机构办公场地感觉很靠谱等等。这样的情况,就决定了投资者难以做出理性、客观的投资判断,增加了自身投资踩雷的风险。


所以,投资者的专业能力提升是必不可少的,若在专业能力上偷懒,那么未来迎来的可能就是巨额的投资损失。但提升专业能力并非一蹴而就的,需要投资者花费大量时间进行学习,不过和巨额的损失之间相比,孰轻孰重,相信投资者们自有定论。


共性五:缺乏风险意识


任何投资都是有风险的,这一点公论,每一个投资者都会知道。但知道和产生意识是两码事,很多踩雷投资者都知道盲目投资有风险,但并没有规避、降低风险的意识。缺乏风险意识,给投资者带来的影响,远远不止踩雷这么简单。由于风险意识的缺乏,限制了投资者对各类产品风险的了解与分析,这就导致了在这一次投资产品踩雷后,投资者下一次还会犯同样的错误,并循环反复,直到投资者丧失投资能力为止。就像是很多投资者抱有的侥幸心理一样,认为别人投资踩雷是因为他们运气不好,自己运气向来很好,不会出现踩雷情况。殊不知,自己与他人一样,早已深陷雷区。


那么,投资风险意识究竟是什么呢?通俗来讲,就是知道自己投资风险承受能力是什么?了解产品的风险程度,并结合自身风险承受能力搭配合适的投资产品。


但实践中,绝大多数投资者对于自己风险承受能力并不清楚,以至于投资了远超过自身承受能力的高风险产品。同时,对于产品风险系数高低并不关注,只关注产品收益,这种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的行为,让投资者吃了大亏。


共性六:投资时不愿意多花费精力,只看宣传资料或听理财经理介绍


在接触踩雷投资者中,有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问及产品信息时,投资者很难给出细致的回答,往往会说你问我理财经理好了,到时是她推介我买的,她对产品情况非常清楚。这一回答中体现出来的问题是,投资者对产品信息并不了解,将投资的决定权全权交给了理财经理。但这里的理财经理,并不是第三方的独立理财师,往往是爆雷金融机构的销售人员。这就相当于,投资者将自己投资的决定权全权交给了对手,那么,作为爆雷金融机构的销售人员,能否做到最大限度站在投资者立场上,这一点是存在疑问的。


当我们在与踩雷投资者进一步沟通时,询问为何不自己多看看,多去分析学习呢?投资者给出的答案是,没有时间、费精心。


所以,投资者这种怕麻烦、嫌费事的心理,便被爆雷金融机构抓住,其正是利用投资者对产品信息的漠不关心,才敢于大张旗鼓的实施挪用资金、资金池、期限错配等违规操作。


所以,这些投资者为什么会踩雷呢?


是爆雷金融机构太过狡猾吗?


其实这只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投资者自身的懈怠、大意,加大了自身的踩雷风险,也为金融机构的违规操作创造了最佳温床。


踩雷之后,当我们在怪罪监管、怪罪行业、怪罪机构的同时,是否也该怪罪一下自己呢?


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应基于审慎的态度做出自主决策,风险自担。

文章及图片来源网络,如涉侵权,请联系我们。


关键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