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大类资产展望”很难靠谱
摘要 大类资产年度展望基本不靠谱每当进入岁末年初之时,市场机构各路人马都要开各种策略会议,总结过去的一年经验与教训之余,更重要的是对未来一年进行展望。不能免俗,一般包含以下三方面内容:宏观经济展望,大类资产展望,投资策略。如果用土土的行话概括就是:经济咋看,点位多少,搞啥。而每当回望过去之时,我们发现那些
大类资产年度展望基本不靠谱
每当进入岁末年初之时,市场机构各路人马都要开各种策略会议,总结过去的一年经验与教训之余,更重要的是对未来一年进行展望。
不能免俗,一般包含以下三方面内容:宏观经济展望,大类资产展望,投资策略。如果用土土的行话概括就是:经济咋看,点位多少,搞啥。
而每当回望过去之时,我们发现那些曾经的展望与如今的现实基本上都差之千里,谬误百出。某策略首席在2018年初做的十大预测,在年底时最后错了九个半,去年就被大家传遍朋友圈。同样的,某知名宏观经济学家在他的书中也自嘲到:我们这个行业“解释过去头头是道,似乎有理;预测未来躲躲闪闪,误差惊人。”
当然,我们不能完全根据分析师一年的预测胜率来评价一个分析师的能力(以上首席我个人都很欣赏和尊敬)。这的确道出了社会科学研究和预测的艰难性。哎,现实太复杂呀。
“大类资产展望”的范式
虽然结果证明大类的展望大多不靠谱,可人们还是对此还挺热衷,并屡败屡战。
有可能是由于现实和市场太不确定了,所以要靠他人按摩来获得点安全感?有可能是大家聚在一起,总要找点谈资吧?
市场目前比较流行的大类资产展望范式是这样的,先判断宏观经济(包含货币政策、流动性之类),然后据此给出资产价格走势判断(甚至包含点位区间),最后推出主题和行业配置。
简要概括如下图:
从宏观经济预测到资产价格走势或者资产轮动展望,这个逻辑过程和推论,从理论和实际应用上很极为艰难的。
不过把复杂东西直观化,国外倒不是没有先例。有些所谓的买方机构就可能在之前的范式上,稍微进了一步,即采取所谓的“美林时钟”,或内部修正的美林时钟尝试来布局大类资产。
结果自然可想而知,水土不服啊。美林时钟变成了电风扇,有时候经济周期还没经历完,资产都轮了一遍。
还有一种投资者,基本上是采取了自下而上的范式,只关注自己投资象限或者研究的资产,并在此做出买卖及轮动的操作。对他们来说,大类资产配置就是仓位增减而已。
市场流行的“大类资产展望”范式为啥不靠谱
“懂得千万个道理,仍然过不好这一生”!
从宏观经济到大类资产,再到具体投资标的,看起来自上而下都深入探讨过,但是为啥结论错漏百出,甚至中国的“宏观对冲”基本上都少有成功的案列呢?
首先我觉得是太宽泛研究往往自欺欺人,缺乏理论及现实依据,并没有必然性,甚至没有相关性,大面上的推断并没有去细致探究每个资产的详细定价机理与回归机制。
其次,投资是动态的立体思维,而简单的二元线性预测思维范式解决不了多维问题;何况预测的靠谱程度需要打个问号,从预测到结论推断也经常是既不充分也非必要的逻辑关系。
简单点说,就是上面的“大类资产展望”范式解决不了投资交易世界里“5个W一个H”的哲学问题。
除此之外,上述范式还没解决很多重要问题,简要的总结如下图。
如果解决不了资产定价,价格波动原因及触发点,价格回归机制,价格路径等等问题,那么大类资产展望甚至配置,基本都很难靠谱。当然,世界是多元复杂的,解决了以上问题,也不一定靠谱!
写到最后,顺便扫了一眼市场上较为流行的“宏观对冲”,与“大类资产配置”,好像业绩都也不大好。我觉得,大部分情况下,其实都是“大类资产投机”,比如说某女网红投机客。当然,有些大佬实践得很不错,这些都是我学习得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