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融信托10亿产品延期兑付 “政信”项目也顶不住了?
摘要 私募工厂厂长的话背靠中植系的一流信托,外加城投加身的刚兑保护,前些年里无往不利的“强强联手”,却在2020的元旦前夕一同翻车。中融信托政信产品的突然违约,宣告着资管雷潮的肆虐,已从兑付江湖的浅滩侵染到了自以为是的安全地带。。。可在真正的春暖花开之前,资本寒冬的伤口仍在隐隐作痛着。10亿产品延期兑付
私募工厂 厂长的话
背靠中植系的一流信托,外加城投加身的刚兑保护,前些年里无往不利的“强强联手”,却在2020的元旦前夕一同翻车。中融信托政信产品的突然违约,宣告着资管雷潮的肆虐,已从兑付江湖的浅滩侵染到了自以为是的安全地带。。。可在真正的春暖花开之前,资本寒冬的伤口仍在隐隐作痛着。
10亿产品延期兑付?
以黑马之姿横空出世的中融信托,终于在2019尝到了马失前蹄的苦涩。
就在辞旧迎新的最后一天,有媒体爆料,中融信托10亿规模的集合信托计划出现兑付延期的问题。
具体来看,该产品名为“中融-享融188号集合资金信托计划”,总募资规模为10亿,存续期36个月并设立有11个分期,主要投向于3*66万千瓦“上大压小”火电机组项目建设。其预期年化收益按认购金额大小分别为7.4%、8.3%、8.5%:
据中国电力招标网的公示信息显示,所谓“上大压小”火电机组项目是由“青海省投”投资建设,其投资总额有66亿之多。
它采用“上大压小”的方式拆除原有机组,并在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县的某厂原址内新建燃煤发电机组。。。撇去这些专业术语不谈,可以明确的是,该信托产品的融资方就是青海省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即“青海省投”。
而截至目前,享融188号项目的第一期和第二期已经到期,不过由于融资方青海省投的流动性危机,相应款项一时难以偿付。
有知情人士表示,该产品“尚在分配期,有部分资金借款人和保证人已规划部分到期资金,并在积极筹措剩余资金”。不过到厂长发稿前,中融信托官网及官微都未能给出任何的正式说明及延期公告。而从“XX省投”的字样来看,这似乎又是一起败而不倒的政信违约事件——但事情的真相并非如此。
捉襟见肘的青海省投
一个信托产品的“出事”,需要考察两方面的因素,即融资平台的素质,以及信托公司的“实力”。
先说融资方的“青海省投”,它算是个名不副实的一类存在,即顶着“貌似城投”的高帽子,却发挥不“政信刚兑”的本事,迟迟解决不了产品违约的烂摊子。
说到这点,就不得不提到去年违约的“中泰-恒泰”违约事件。
2019年年初,中泰信托规模4.8亿的“恒泰18号”被爆延期,其问题矛头直指融资方“青海省投”的资金紧张。而令人大感意外的是,作为城投公司的青海省投非但没有迅速补账,反而“就地摆烂”,前前后后200多天,居然连个像样的还款方案都不见踪影,最终逼得投资人“揭竿而起”,自发召开收益人大会:
这里还需补充的是,根据第三方评估机构出具的资产评估数据显示,“青海省投”的资产在过去一年里缩水了52%,其原因主要有虚增预付账款、在建工程不合理增值、应收账款债务人失联、解散、破产、注销等等。。。换句话说,青海省投的财务问题相当严重,靠他自己来筹措偿债资金,是很难指望得上的。
当然了,有投资者要问了,作为一家标榜“省投”的投资公司,城投特色的政府兜底怎么没有起效?要解释这点,厂长还得帮大家纠正一个“错觉”——青海省投只是一家国企,而并非我们想象中的“城投”。
根据天眼查公开信息显示,青海省国资委通过直接控股和“青海国投”的间接控股,总共持有青海省投66.23%的股权比例;此外西宁开发区管委会也持有13.41%的股份,乍看上去就是个正儿八经的城投标配。
不过在实际的业务构成里,青海省投的主营倒不是基建,而是冶金;另外,其应收账款交易“大户”的前三分别为“西宁特殊钢股份有限公司”、“青海开诚资产管理运营有限公司”和“青海达利铝业有限公司”,它的来往债务和政府部门的关系不大,而这两点均有悖于城投公司的基本特质。
事实上,关于公司出身的定性问题,青海省投自己也是有过公开坦白的。在前不久的“中泰-恒泰”收益人大会里,与会的青海省投负责人就曾明确地表示过,它们公司是青海省下属的产业类企业,而不是政府平台类公司。所谓的城投、政信都是望文生义而来的误会!
可如此一来,相应产品的投资逻辑、风控要点和“预后”也要随之变化。分别来看,城投依赖的是地区财政;而产业类企业就要看重自身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及现金流。
至于政府帮兑,这就是件“亲疏有别”的事情。其中地方融资平台和政府之间利益相关,几乎不得不救;至于寻常国企,出面呼吁、协调“纾困”已算仁至义尽,真要人家拿出真金白金收拾残局,这就有点异想天开了。
从这点来看,青海省投的离奇延期也能得以解释,毕竟工商企业类的展期,最长2年都不成问题。
中融信托的多事之秋
说完了青海省投的窘境,我们再讲讲“倒霉蛋”中融信托的情况。
在先前的文章《4600亿信托天雷的诞生与余生》里,厂长曾提过这么一个概念——同一融资方的信托项目,会因为信托公司的“操作能力”,而显现出完全不同的兑付情况。
像前期“爆雷”的贵州融资平台“安顺交投”,就牵扯到了8家信托,但最终爆出延期的就只有老实巴交的国元信托。为何?因为在水面之下,还有眼花缭乱的资本运作及彼此勾连的纵横捭阖(比如资金池刚兑)。
而中融信托的背景大家都懂,它是金控巨头中植系的“钱袋子”,按理来说也是个手眼通天、兑付不愁的主。。。可无奈“天时有变”,其近年来的业务水准已然不胜往昔,信托项目违规、违约也是常有发生。
根据信托业协会消息,今年5月31日,中融信托惨遭黑龙江银保监局的“痛击”——后者于一日之年连罚五单,矛头直指其信托项目尽职调查的不合规、不到位、不审慎:
作为2019信托全行业的“罚单王”,中融产品的兑付风险也于近年集中爆发,其中更不乏一些涉嫌虚假宣传的“兜底”产品。
据相关投资人爆料,中融-助金80号于15年春节前推出,存续规模5亿。它投资于同济堂的借壳上市计划项目,并在宣传时以“保底收益10.5%”为核心卖点。
2016年1月,同济堂成功借壳上市,但信托产品的收益兑现却没了下文。2018年,中融方面放出公告,称项目未能顺利减持,信托计划要延期至信托财产全部变现——而在实际上,随着兑付时间的拉长,同济堂的股票资产也在不断缩水,其5亿多的信托本金只剩下4亿不到的市值,而所谓的兜底承诺及回购协议都成了鸡肋般的一纸空文。
而据相关统计,中融信托共有10只产品被曝违约,涉及到的资金款项将近50亿,其融资方包括了云南煤化、金鑫矿业、南京丰盛等等。截至完稿,仍有3只产品的兑付情况未明。
而除了寻常项目,中融的资金池产品也有很多的“故事”可讲。据相关业内人士反馈,中融的现金管理产品去年就卖得很好,全然看不出资管新规的不利影响。
厂长这里要多说一句,资金池信托亦正亦邪,属于转型过渡期内游走边缘的灰色产物。
目前来看,该类产品虽然逆势火爆,但仍有两大风险。首先便是政策合规的问题。目前资金池的定义仍然模糊,很多细节性的东西还需要研究和再确定,而在此之前,它不可能被一刀切(银行?),而所谓“因地制宜”的整体策略也催生出了许多监管套利的营生。
另外,资金池带来的也不只是便利,还有它对风险的隐藏。现在信托的普遍做法是降规模,并将非标转向标准化资产,中融信托也不外乎如是,但产品的真实投向和真实不良不会就此掩埋,它会随着时间的迁移慢慢做大。
当然了,就短期而言,资金池产品看的还是信托公司的实力,背靠中植系的中融信托显然有着其他同行难以比拟的募资渠道和运作空间,“借新还旧”自然不成问题。。。可话又说回来,“沾染”金控未必都是好事,它恐怕还会牵扯到投资之外的“其他问题”,若真有一天,东窗事发,到时面临的就不只是单纯的产品问题。
免责声明:自媒体综合提供的内容均源自自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并获许可。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新浪立场。若内容涉及投资建议,仅供参考勿作为投资依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责任编辑:唐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