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市场怎样才能留住长期资金
摘要 从历史日均交易额看,A股市场并不缺钱,而是缺少“愿意来,留得住”的长期资金。为此,除了需继续加强机构投资者队伍建设,在公司治理结构上完善公募基金、保险、信托等激励和约束机制之外,归根结底,要加快提升A股市场的有效性,实现市场的财富管理功能与融资功能和谐发展,让投资者真正愿意将储蓄资金“掏出来、投进去
从历史日均交易额看,A股市场并不缺钱,而是缺少“愿意来,留得住”的长期资金。为此,除了需继续加强机构投资者队伍建设,在公司治理结构上完善公募基金、保险、信托等激励和约束机制之外,归根结底,要加快提升A股市场的有效性,实现市场的财富管理功能与融资功能和谐发展,让投资者真正愿意将储蓄资金“掏出来、投进去、留得住”
近日发布的《中国银保监会关于推动银行业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有效发挥理财、保险、信托等产品直接融资功能,改善资本市场投资者结构,多渠道促进居民储蓄有效转化为资本市场长期资金。这是继中国证监会表态“稳步推进国内中长期资金入市”之后,不到100天内,监管部门再次就股市的长期资金表态,意义非比寻常。
从历史日均交易额看,A股市场并不缺钱,而是缺少“愿意来,留得住”的长期资金。一方面,以散户为主的投资者结构导致了市场投机性、盲目性、短期性交易行为。Wind资讯显示,截至2019年末,A股机构投资者持有股票市值约为27万亿元,持股市值约占A股总市值的49%。从2011年至今,公募基金、信托、保险资金等机构投资者持有A股市值一直在45%至55%之间波动,与海外成熟市场相比,A股散户的投资占比明显偏高。个人投资者天然的情绪化特征,往往导致市场交易频率过快,资金难以“留得住、留得久”。
另一方面,我国居民历来有储蓄习惯,对于商业银行等存款类金融中介提供的“流动性保险”功能、流动性转换功能有天然的安全感。加上国内财富管理行业发展水平相对滞后,真正能代客理财并吸引储蓄资金在股市形成规模的财富管理机构数量仍非常有限,这些因素影响了居民储蓄“搬家”到股市的规模。
抛开个体因素,更深层次的原因可能与A股市场自身有关。证券价格不能充分反映股票市场的信息变化,基础制度建设、投资者保护、投融资功能发挥,距离真正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资本市场仍有不小差距,造成居民储蓄不愿“搬家”。
在投资端,由于非市场化因素的干预,股市的交易成本问题和信息不对称问题历来广受关注。尤其是在交易前,投资者原本愿意将资金长期留在市场,却因为上市公司财务欺诈等问题不敢入市或提前离场,即出现“逆向选择”问题;在交易后,可能出现上市公司高管与大股东利益不一致的道德风险问题,也影响了资金入市的积极性;还有涉及市场的内幕交易、违规信息披露、欺诈发行等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股市的财富管理效应得不到充分发挥,投资者只能“短炒”“随便玩”,不敢也不愿把大规模储蓄资金投到股市中来。
在融资端,长期依靠行政审批控制的新股“水龙头”,以及依赖“有形之手”掌控的新公募基金、新信托、新私募等新发行的资管产品,难以形成市场化定价和发行的投融资机制。当市场主要股指涨幅过高时,监管部门往往选择加快IPO审批、增加新股供给量、控制新基金发行数量,稀释市场资金。反之,当市场表现过冷时,监管部门增加新基金产品供给,导入机构资金,控制新股发行节奏,减少新股供给。股票价格并没有完全反映市场机制,有意愿留在股市的储蓄资金并没有跟着市场节奏走,往往更在意短期政策变化,甚至有些国内机构资金、外资也带有很大短期投机性。
要让居民储蓄有效转化为资本市场长期资金,“进得来,留得住”,除了需继续加强机构投资者队伍建设,在公司治理结构上完善公募基金、保险、信托等激励和约束机制之外,归根结底,要加快提升A股市场的有效性,实现市场的财富管理功能与融资功能和谐发展。既要通过完善的基础制度以及科学的投融资功能,真正实现证券价格充分反映股票市场的信息变化,又要借助赏罚分明的监管、周密的投资者保护以及证券法律法规制度,让投资者真正愿意将储蓄资金“掏出来、投进去、留得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