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准靴子落地 银企双方须相向而行

来源:证券时报 2020-01-08 16:30:59

摘要
1月6日,降准靴子正式落地,8000亿流动性扑面而来,银行和企业都欢呼雀跃,毕竟钱多了,放贷和融资的机会增多了,这是皆大欢喜的事。不过,降准不是“唐僧肉”,不是谁都可以咬一口的。银行要精准投放,勿使流动性体外循环、游离于实体经济外;企业要积极拥抱降准,也要有对接政策红包的实招。此次降准不搞大水漫灌,

1月6日,降准靴子正式落地,8000亿流动性扑面而来,银行和企业都欢呼雀跃,毕竟钱多了,放贷和融资的机会增多了,这是皆大欢喜的事。

不过,降准不是“唐僧肉”,不是谁都可以咬一口的。银行要精准投放,勿使流动性体外循环、游离于实体经济外;企业要积极拥抱降准,也要有对接政策红包的实招。

此次降准不搞大水漫灌,也不是平均洒露水。把此次降准实际释放的8000亿元的长期流动性顺利传导到嗷嗷待哺的中小企业,使中小企业利用这笔雪中送炭的资金解除燃眉之急,是政策的意图所在。降准资金能否精准地投放市场,能否准确地输送给实体经济的市场主体,至关重要。

首先是要防范银行“近水楼台先得月”,截留相当一部分资金用于银行间拆借、用于支持理财产品,降准的流动性在银行内部循环,金融脱实向虚,形成新的经济泡沫。银行有着习惯性的“资金截留机制”,每一次降准后都有一些银行违规,把降准当成“小甜饼”而截留偷吃。因此,银行内部要建立责任制,每一笔资金都要有明确合理的去向,必须与降准政策“对标”,如有偏差,及时矫正。监管部门要加大对银行降准资金投放去向的监督,勿使其“开小差”,对违规者要及时处罚。

也要防范企业将降准资金挪作他用。许多案例表明,一些企业在货币政策放宽的情势下得到解困贷款后,没有用到企业正常经营发展上,而是投入股市或做房地产生意;有的实控人或大股东趁着降准资金落地企业之机,恶意减持,抽逃资金,把降准充当变现逃生的筹码;有的企业甚至挥霍浪费,降准释放的流动性被糟蹋掉,有违央行降准的初衷。

此外,降准后,银行也应当毫不松懈地防范金融风险。此次降准是明显的逆周期调控,就是“倒行逆施”,与经济周期较劲,也要承担一定风险,尤其是金融机构,正如硬币都有两面一样,银行在降准后手中多了活便钱,但放贷额增加了,又平添了烦恼,如果资金管理不严,容易发生风险。值得关注的是,此次降准,指名道姓地将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和汽车金融公司这三类风险偏好较高的金融机构排除在外,近年来,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和汽车金融公司负面新闻迭出,将其打入“另册”,目的就是确保降准资金的安全。

另一方面,降准的“真金白银”明晃晃地摆在眼前,但近在咫尺,民企不是坐在那里就能“招财进宝”的,也要有对接降准政策的实招。

要以好信誉投入政策怀抱,获得政策授信。降准了,银行的钱多了,放贷指标也宽裕从容了,理论上说,民企得到贷款的机会也增多了。但是,银行也不傻,不是慈善机构,也不是民政部门,商业银行也要赚钱过日子,放贷既要核算成本,还要看发放对象的资质,而且此次降准不是“阳光普照”,不是“人人有份”,是救急不救穷,因此也要按市场游戏规则运营。民企要想拿到贷款,首先要践守承诺,往日的信誉就显得十分重要。在越来越开放的融资政策面前,民企融资的机会均等,但不是每一家民企都能立马遂心如意拿到贷款,只有那些资质好、信誉好的民企,才能优先得到政策授信,得到政策眷顾。民企的信誉是平日里一点一点积攒起来的。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已然是一厢情愿,银行不会把钱贷给平时不守信用的企业的。那些平日里口碑不太好的民企,在降准的政策面前恐怕要吃“闭门羹”。

要以好项目吸引银行,赢得银行“芳心”。有人说“融资的本质就是卖项目”,此话不无道理。银行凭什么贷款给你,除了看重你的信誉,归根到底是看中你手中的项目,看中项目的市场前景,看中项目能赚钱,银行可以放心贷款,届时坐收利息。只要有创新的作为,手持优质项目,银行就会主动找上门,请求你贷款。你说,像那些科创型企业,拥有前景可观的项目,哪用求爷爷拜奶奶、跪求银行放贷,银行会“挟着钱包”主动找上门来的。

要想方设法说服银行“心动”,使其慷慨解囊。有的民企虽说资质好、信誉好、手中也有好项目,但藏在“深闺”,市场反应平平。这就需要企业花费一点游说功夫,去说服政府、说服市场、说服银行。当然,游说不是欺诈式口水包装,而是如实反映企业的情况,用形象化的手段放大企业的亮点。针对降准政策,民企的游说功夫当然是要瞄准银行,要把细节执行到位,从策划好一份融资报告做起,还要运用各种公关手段,当然不包括贿赂这种违法行为。好项目好产品再加上合理的条件、流利的口才,不信银行不动心。

只有银企双方精准相向而行,才能最大效益地发挥降准的货币调节作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关键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