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消费金融风云榜 十年消费金融重塑行业

来源:投资者网 2020-01-17 08:05:00

摘要
(原标题:2019消费金融风云榜十年消费金融重塑行业)●伴随刺激消费政策的奏效,经济增长由投资拉动向消费拉动转变,消费作为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第一拉动力,引导金融服务模式的转变,促成了消费金融兴起。●从蛮荒到分化,2019年,中国消费金融市场发展格局加速演变,监管从严,巨头齐聚,市场服务的主体丰富,机

(原标题:2019消费金融风云榜 十年消费金融重塑行业)

●伴随刺激消费政策的奏效,经济增长由投资拉动向消费拉动转变,消费作为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第一拉动力,引导金融服务模式的转变,促成了消费金融兴起。

●从蛮荒到分化,2019年,中国消费金融市场发展格局加速演变,监管从严,巨头齐聚,市场服务的主体丰富,机构之间的分化日益加剧。

●经历近几年爆发式的增长,消费金融一只脚迈入了存量竞争,开始步入从追求规模、速度的粗放式发展向注重质量、效益的内涵式发展方向转变。

●过去十年,我国消费信贷规模增幅超过了670%,短期消费贷款占比不断提高,而今居民在教育、文化、医疗、旅游等领域的消费金融需求不断释放。

●科技赋能金融,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的广泛应用,金融科技成为了消费金融发展必不可少的核心能力。

中国市场的魅力在于广阔的空间和无限的可能,而消费金融行业十年的发展恰好印证了这一点。2009年8月13日,原银监会发布《消费金融公司试点管理办法》,首次启动消费金融公司试点审批工作,消费金融作为新发力点走入公众视野。

在政策和市场的积极推动下,近年来,中国消费金融规模增长迅速、信贷结构不断优化,消费金融服务边界不断扩大,逐渐形成以银行、消费金融公司和开展消费金融服务的互联网公司,面向不同群体的多层次消费金融服务体系,以及专注消费金融科技服务的公司。

《投资者网》发现, 目前从整体来看,中国的消费金融市场竞争格局仍较为分散,尚未形成垄断的局面。传统金融、持牌机构、互联网等在消费金融领域均有较为领先的优势企业,并各具特色,各有所长,而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和区块链等科技应用也在帮助行业重塑价值。

按照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发布《2019年中国消费金融发展报告》显示,目前我国消费金融获得率偏低,仍有近40%成年人从未获得过消费金融服务,消费金融获得率远低于发达国家(80%以上)。消费金融存有巨大发展空间无疑,但结构的变化也十分明显。

根据央行日前发布的《2019年第四季度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报告》,当季倾向于“更多消费”的居民占28%,较上季上升0.3个百分点。被问及未来3个月准备增加支出的项目时,居民选择比例由高到低排序为:教育(28.9%)、旅游(28.3%)、医疗保健(27.5%)、大额商品(21.3%)、购房(20.7%)、社交文化和娱乐(18.2%)、保险(15.5%)。

这些消费金融体在快速发展之中,最终会通向何方?给金融业、商业甚至整个社会带来怎样颠覆性的重构结果?

进化回归:从失速到规范

消费金融核心是纯信用贷款。按照央行《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2018)》定义,广义上消费金融“既包括传统商业银行向消费者发放的住房按揭贷款、汽车贷款、信用卡和其他贷款等,以及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向消费者提供的家装贷、购物分期等,也包括新兴的互联网消费金融,其往往基于网上购物等消费场景,为消费者提供线上购物分期服务”。

广泛的内涵某种程度上注定了消费金融的复杂性,以小额、分散为原则,消费金融为在传统金融机构中难以获得信贷支持的广大中低收入客群服务,在促进消费升级、科技普惠和社会转型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但也因信息失衡和发展失速被钻过空子。

从萌芽到欢腾再到调整,庞大的消费金融需求和留白的市场在互联网助推下飞速发展,有过一段疯狂的日子,有幸在监管的主动处置和风险化解下,迎来了合规的下半场。

银行作为最早开展消费金融业务和第一大消费金融服务提供方,从信用卡到网上银行,为消费者提供种类较为齐全的金融服务和产品,其所展现的是传统的力量,基于历史习惯,其通常保守,要求高、流程长、场景有限、创新不足,但在互联网的冲击下,银行开始改变。

以2009年平安银行推出的国内消费金融市场上最早的普惠型纯信用贷款产品之一的“新一贷”为例,作为平安银行消费金融业务的“三驾马车”之一,十年来,平安银行的“新一贷”一方面围绕个人客户合理的消费融资需求,丰富消费金融服务场景;另一方面通过多元化产品策略,提高服务普惠金融的能力。针对小微型企业主、个体工商业主的资金需求特点,着力简化流程,提升业务办理时效和线上化体验,持续加大对小微企业客户的扶持力度。

与此同时,信用卡的不断自我革新仍活跃在大部分消费场景中。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9月底,商业银行信用卡信贷余额达到7.42万亿元,占比高达77.93%。依托强大的资金实力及风控体系,商业银行以信用卡为发力点,占据大部分市场规模。

其次是消费金融公司。作为专业领域持牌金融机构和商业银行的补充,消费金融公司作为一个全新的切入点,不仅能够突破地域限制,扩大市场份额,也更利于客群的下沉和创新。

截至2019年9月底,中国共27家消费金融公司获批,24家开业。其中,银行控股或参股的消费金融公司占比超过8成,银行股东成为持牌消费金融公司中的主力军,其余还包括零售企业、信托、外资和资产管理公司。同期,根据中银协报告,我国消费金融公司资产规模4938亿元,贷款余额4604亿元,累计服务客户超过1亿人次。

此外,对牌照的争夺仍在继续。2019年,百度通过度小满、阿里通过微博曲线布局,小米、平安相继获批成立消费金融公司,消费金融牌照也再掀高潮。

当然,不容忽视的还有提供消费金融服务的互联网巨头们。以金融科技公司为代表,依托技术优势和垂直化消费场景,或自立民营银行,或与金融机构合作助贷,背靠完善线上电商生态的蚂蚁金服和京东数科在消费金融领域仍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上升下沉:场景历久弥新

毋庸置疑,而今消费金融布局渗透进了线上线下的方方面面。科技向上,上升到云端,用技术穿透数据;客户下沉,下沉到三四线,用深度扩展疆域。消费金融的演进除了技术,还有生态,自建场景与合作相结合,剑指多层次多元化的消费金融服务。

线上极致如微众银行,没有任何线下网点,仅凭线上技术,7x24小时不间断服务,微众银行就连接了超过1亿有效客户数,其微粒贷具有“无抵押、无担保,循环授信、随借随还”等特点,让客户“随时可得、按需贷款”,在实现盈利的同时,保证了良好的资产质量。

2018年年末,微众银行全年营收超100亿元,净利润约25亿元,同比增长71%。微粒贷预授信用户超1亿,累计发放金额超万亿元,平均单笔贷款8000元,平均借款周期47天,超过七成的客户支付利息在100元以内,并为超过820万人无征信记录的用户放贷。

而事实上,微粒贷背后的联合贷款更像是消费助贷。公开资料显示,目前,微众银行已与超过50家银行达成联合放贷合作协议,其中,既包括中国进出口银行、邮储银行等政策性银行和国有大型银行,也包括浦发、兴业、华夏等股份制银行,当然数量最多的还是城商行。

对此,有机构统计称,微众银行的消费贷款体量超过了工行、农行、建行等国有银行巨头,在股份制银行里,甚至超过招商银行,跟平安银行比肩。

一般而言,银行的零售信贷和信用卡业务,主要覆盖资质最优的客户群体;而消费金融公司主要面向中低端的长尾客群,具有年轻、稳定和中低收入的特征,且年龄趋向更年轻。

苏宁消费金融数据显示,在苏宁易购分期购物的用户中,80后、90后用户合计占比超过70%,其中80后占比32.4%,90后占比41.2%,90后超越80后成为分期购物主力人群。同时,在海尔消费金融发布《2018消费金融报告》中显示,90后用户占比超过 50%。

尤其是随着消费金融的深化,从一、二线城市到中小城市,甚至农村地区,下沉市场也被越来越多的消费金融专业人士所看好。数据显示,我国三线以下城市、县镇与农村的人口规模将近10亿,堪比美国总人口的三倍。尼尔森发布的《中国消费者信心指数报告》显示,客户群体越下沉其消费信心越强烈,其中三线城市和农村地区消费信心最高。

对此,京东数科副总裁、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日前认为,随着低线城市人口迁移频率逐渐升高和迁移人口收入的快速增长,“下沉消费市场”已释放出巨大的消费潜力,成为拉动中国消费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根据《基于京东大数据的中国消费市场研究报告》,低线级城市的增速快于高线级城市的增速,四五线城市的消费总额增速领跑其他线级城市,显示出下沉市场具有较大的消费潜力。大量高购买力人口从高线往低线城市迁移提升了低线城市的消费质量和消费结构。

技术风控:装备不断升级

消费金融的本质是风控,但核心手段发生了变化。在数字时代,要以技术去追求效率与风险的平衡,各公司都充分运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先进金融科技,不断强化金融风控,提供一体化解决方案,甚至自建系统。

消费金融要面临海量的数据和复杂的场景,对数字风控的要求极高,为此,各家消费金融主体开始了作战系统和作战技术的“军备竞赛”,技术更新日新月异。

走出自己的舒适区。银行方面,以招商银行为代表,对标互联网公司,在“移动优先”策略和MAU“北极星指标”的牵引下,招商银行通过“内建平台、外拓场景、流量经营”,全面推进数字化的融入和转型,构建全产品、全渠道、全客群“三全”服务体系。

继零售客户数(含信用卡)、两大App用户数、个人储蓄账户数破亿之后,2019年9月,招商银行手机银行App用户数正式突破1亿,成为首家App用户破亿的股份制商业银行,跨越了第四个亿级零售指标,与一线互联网企业同台竞技。

而后来者居上,招联金融在老牌消费金融人海战术面前,选择了高难度的“空战”,通过科技驱动创新,率先打造纯线上、轻运营的互联网消费金融经营模式,并构建“5+1”核心能力,即注重体验的多场景产品设计能力、大数据构建专业化的运营能力、高效实时的风险控制能力、快速响应的IT支撑能力、基于“四化”的营运服务能力和智能化的贷后管理能力。

数据显示,2019年上半年,招联金融实现营业收入约46.06亿元,同比增长51.5%;实现净利润约7.1亿元,同比增长17.5%;总资产规模约为766.35亿元,同比增长26.1%。截至2019年8月,公司注册用户突破9000万户。资产质量较好,不良率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主要业务指标持续居于同业第一梯队水平。

相似地,马上金融对研发核心战略实施“9年计划”,在收入占比上,第一个3年投入3%,第二个3年投入5%,第三个 3年投入8%。截至目前,马上金融累计研发投入超8亿元,自主研发700余套技术系统,并转化应用,设计风控、营销获客、客服等多个领域。

与此同时,多家消费金融服务主体转向技术共享与输出,例如蚂蚁金融、微众银行、马上消费金融、南京银行等主体,均不同程度地提出过开放平台的战略,向同业或相关公司输出智能风控、智能客服、智能贷后管理、智能联络中心、活体识别、金融云平台等科技能力,提供解决方案,联合创新。

而作为消费金融的集大成者,蚂蚁金服还发起了《消费金融机构社会责任倡议》,倡议包括授信克制、利率适当、数据安全、贷后管理文明、持牌经营、独立风控和拒绝兜底7个方面的内容,主张正本清源,建设健康的消费金融环境。

回顾走过的十年,消费金融的创新模式极大地激发了市场潜力,降低了服务门槛,通过移动支付、大数据等技术,为我国数亿“信用白户”建立数字信用,突破了传统信贷模式的瓶颈,提升了整体消费金融的获得率,但也面临企业能力不齐、产品同质化严重、多业务风险重叠等潜在挑战,在市场上非法放贷主体不断被出清后,如何重塑行业,打开新的市场空间,业内认为,在多元化生态日趋规范和征信体系不断成熟的过程中,消费金融未来日渐清晰。

(文章来源:投资者网)

关键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