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行”到“强行”:多点发力优化大中型银行功能定位
摘要 “在我国的金融体系中,大中型银行依然是维护金融体系稳定的‘压舱石’和引导市场资金流向的‘指南针’,这个功能定位是不变的。但在息差缩窄、金融脱媒、同业竞争加剧的环境下,大中型银行尚存在功能定位不明、业务过度交叉、金融服务同质化严重等问题。”东方金诚首席金融分析师徐承远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在我国的金融体系中,大中型银行依然是维护金融体系稳定的‘压舱石’和引导市场资金流向的‘指南针’,这个功能定位是不变的。但在息差缩窄、金融脱媒、同业竞争加剧的环境下,大中型银行尚存在功能定位不明、业务过度交叉、金融服务同质化严重等问题。” 东方金诚首席金融分析师徐承远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到2025年,实现金融结构更加优化,形成多层次、广覆盖、有差异的银行保险机构体系”是银保监会近日印发《关于推动银行业和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所提出的重要目标之一,其中针对大中型银行,《意见》特别强调“优化大中型银行功能定位”。
业内专家分析认为,我国银行业发展整体具有较强的同质性,而随着金融市场和监管环境的更迭,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利率市场化的趋势已对银行明确自己的定位、培养差异化竞争优势提出更高要求。那么,在我国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纵深推进的大环境下,大中型银行的功能定位该如何进一步优化?
着力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当好普惠金融“头雁”
形成多层次、广覆盖、有差异的银行保险机构体系,是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而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义是强化金融服务功能,找准金融服务重点,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和人民生活。
从这方面来看,专家认为,我国过去几十年金融改革和金融发展的成绩有目共睹,但也存在很多问题,制约了金融效率和功能的充分发挥。这一方面有金融体系自身的问题,另一方面也有金融结构上的问题。
“金融机构数量和规模虽相当庞大,但服务小微、“三农”以及民营企业等薄弱环节的主体和资金有限,导致有效供给不足。”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曾刚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金融的供需结构存在一些失衡,在需求端,小微企业、“三农”等金融服务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需要大量资金支持,而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客观存在;在供给端,银行端的“优质资产荒”是不争的事实,大量资金找不到合适的信贷投放对象。
“机构的供给结构本身存在问题,是导致上述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 曾刚认为,一方面,在过去的供给结构中,大行占比相对较高,但是大行的下沉能力相对有限;另一方面,一些应该下沉服务小微、“三农”的中小银行追求“做大”,出现偏离主业、脱离当地的行为,最终导致供求失衡。
“根据《意见》,每一类机构的行为和发展都要设定一个目标,以形成各自不同的差异化定位,形成互补、衔接。让薄弱环节、融资难的部分主体能够得到更充分的支持。”曾刚表示。
值得关注的是,针对大型商业银行,此次《意见》特别提到要“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发展线上业务,增强普惠金融服务能力”。曾刚对此分析认为,从大型银行功能定位来看,普惠金融领域以往并不是其业务所长,但随着近年来金融科技广泛应用后,大型银行的触角得以极大扩张、成本极大下降,从而也成为了普惠金融的重要参与者,切实发挥了“头雁作用”。
工行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该行近期推出了以“融资+融智+融商”为核心的综合化普惠金融服务体系,2019年普惠贷款增幅接近50%,已成为重要的信贷增长点。
瞄准“做强”靶心 进一步提升综合化服务能力
对于大型商业银行的功能定位,《意见》明确要在“做强”上下功夫。站在我国大型商业银行的发展视角来看,专家认为,其目前的问题在于如何实现从“大”到“强”的转变。
在近日发布的2019年全球银行最新排名中,我国工行、农行、中行、建行四大行稳居前四,合计总资产约14万亿美元。与此同时,上述四大行也早已入列全球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名单。专家认为,虽然资产规模遥遥领先,但对比国际一流银行,我国大型银行在盈利能力、综合化服务水平方面尚达不到全球顶尖的水平。
“我国大型商业银行一方面在盈利能力、盈利结构上与国际一流银行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另一方面,综合化服务虽然已经起步,但非银业务、资管业务发展不是非常突出,业务协同性没有达到很高的水平,在促进融资结构转换中发挥的作用也还不够。”曾刚对《金融时报》记者表示。
曾刚对此建议,大型商业银行未来要进一步提高经营效率,管理更加精细化;另外,要加强非银业务发展,进一步提升服务资本市场的能力,在实现良好的业务协同基础上,在促进中国融资结构转换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与此同时,作为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参与全球金融体系的核心力量,专家认为,进一步推进综合化和国际化也是大型银行未来发展的重点。
“大型商业银行在和外资机构的竞争和合作中,可以通过引入先进的管理模式、技术和规则,充分利用自身的资金优势和资源优势,加强各业务条线、各子公司的服务整合、流程衔接和系统融合,优化业务结构,提高创新能力,改善风控机制,完善治理结构,不断提升其跨境、跨业综合化、国际化金融服务能力。”徐承远表示。
发挥灵活优势 股份制银行宜优选赛道
与国有大行不同的是,我国股份制银行承担着探索金融体制改革的任务,优势在于机制灵活、业绩弹性大,但在目前的环境下,也面临严监管下的结构调整压力。
《意见》中强调,股份制商业银行要坚持差异化市场定位,实现特色化经营,形成具有比较优势的业务模式,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
“股份制银行一方面在资源禀赋和资产等规模方面无法与大型商业银行相匹敌,另一方面又不具备城农商行植根地方的地缘优势以及与中小企业密切联系的亲缘优势。但股份制银行大多诞生于改革开放过程中,体制机制更为灵活,因此纷纷踏上差异化、特色化经营之路。” 平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张明认为。
因具有体制机制灵活的优势,目前特色化经营已经成为各家股份制银行战略转型的共同选择,特色化经营已初显成效。
“对比各家银行近年来的战略方向,特点之一是股份制银行纷纷定位零售金融、科技金融以及财富管理银行,加大私行建设;特点之二是信贷投向锚定国家战略重点方向,对公业务向精细化方向发展,致力于轻型投行战略。”张明分析。
作为我国银行业务创新的“排头燕”,专家普遍认为,股份制银行未来业务创新可以进一步向纵深推进。
“在传统对公业务、零售业务和中间业务的基础上,投行、财富管理、贸易金融等新兴中间业务、绿色信贷、互联网金融和社区金融等方面都将是新的转型亮点。”徐承远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