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理财子公司抢滩养老市场 公募基金坚守业绩突围之道
摘要 (原标题:银行理财子公司抢滩养老市场公募基金坚守业绩突围之道)在相继推出类货基产品之后,银行理财子公司又将目光瞄准“银发经济”,开始抢滩养老市场。截至目前,已有中银理财、招银理财、光大理财、交银理财、中邮理财和兴银理财等多家银行理财子公司推出养老系列产品,且部分产品募集“战绩”喜人。随着银行理财子公
(原标题:银行理财子公司抢滩养老市场 公募基金坚守业绩突围之道)
在相继推出类货基产品之后,银行理财子公司又将目光瞄准“银发经济”,开始抢滩养老市场。截至目前,已有中银理财、招银理财、光大理财、交银理财、中邮理财和兴银理财等多家银行理财子公司推出养老系列产品,且部分产品募集“战绩”喜人。
随着银行理财子公司“杀入”,是否会对公募养老市场份额形成压力?两者产品孰优孰劣?公募又有哪些应对之道?针对上述等问题,中国基金报记者采访了多家基金公司。
两者各有所长
对于两类资管机构的养老产品孰优孰劣,业内人士表示各有所长,银行理财子公司主要长处在于渠道资源,公募基金在投研上拥有相对优势。
博时基金首席宏观策略分析师兼博时颐泽养老FOF基金经理魏凤春指出,与公募养老FOF相比,银行理财子公司发行的养老产品大多为固定收益类,风险锁定在较低层次,设置有较长的锁定期。其优势可能在于两个方面,一是对投资者的理财需求把握得更好,离渠道客户更近,从银行理财的需求中做细分和引导,就可能推出有需求针对性的养老产品;二是银行在低风险产品或固收类资产领域的投资能力,以及对标准与非标资产的协调配置能力,具有独特的平台优势。
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表示,银行理财子公司得到母行的大力支持,银行本身就拥有大量的理财客户,转换成银行理财子公司的养老产品,是比较顺畅的。不过,银行理财子公司和公募基金相比,可能比较缺乏权益类的投研人才,没有权益投资很长的业绩记录,所以,在业绩的增长弹性上存在一定的劣势。
一家大型公募相关人士指出,总体而言,对于养老金等低风险的投资,银行理财子公司是有优势的,而在权益类产品和指数类产品方面,公募基金有着自己的优势,也是银行子公司在短时间内无法超越的。
他说,在固定收益方面,银行子公司和公募基金的竞争领域不一样。银行对于固定收益产品主要是以配置的思路,做交易环节的比较少,在流动性管理、头寸管理方面,不见得比公募基金有优势;而公募基金的固定收益产品,主要考验净值化管理、流动性管理能力,对比下来,银行理财子公司实行的是“买入持有”策略。
兴业养老2035基金经理朱天竑认为,在资管机构统一监管标准、防止监管套利的政策大背景下,银行理财子公司养老相关产品未来在产品设计、投资范围方面并不会有特殊优势,主要优势依然在于渠道资源,银行天然拥有大量的个人客户,以养老客户形式存在的早已有之,所以客户定位、客户获取、客户导入都更便利。至于劣势,当前理财子公司在权益方面的投研能力较之公募基金差距较为明显,如体系建设、人才储备和激励机制等方面。
公募需以特色产品应对挑战
针对银行理财子公司入局养老市场,多位公募人士认为公募基金应发挥投研长处,用业绩吸引投资者。
上述大型公募相关人士称,业绩是王道,策略是载体,通过积极有效的策略,力争给投资人提供可持续的稳定业绩。未来,公募基金要更加注重特色产品,包括权益类产品和指数类产品等,是银行理财子公司在短时间内无法超越的。
魏凤春直言,公募需要评估在养老投资方面的优劣势,分析国外个人养老的主要产品类型及发展经验,在此基础上聚焦优势,进一步完善公募养老目标基金的产品线与投资能力,着力提高养老基金产品的客户体验。
杨德龙表示,公募基金要发挥大类资产配置的优势,做出较好的业绩,从而吸引更多的资金认购。
针对银行理财子公司入局养老市场,兴业基金在养老产品上也早有布局, 2019年5月募集成立了首只养老目标基金——兴业养老2035。“资产管理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就是投资研究的体系化、科学化,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大资管混业竞争中脱颖而出。”朱天竑称。
在朱天竑看来,将来中国资产管理行业是群雄逐鹿的格局,基金公司、银行理财子公司、保险资管、券商资管等金融机构都将有一席之地。从正在推进中的养老政策来看,前三者的三足鼎立将是大势所趋,另一方面,银行理财子公司在自身不擅长的权益投资领域需要与基金公司保持合作,因此,银行理财子公司与公募基金将长期处于竞合关系,共荣共生,互相壮大。
(文章来源:中国基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