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金融信托是P2P吗?
摘要 先说答案:本质上没什么区别,都是资金中介(网贷公司或信托公司)募集社会资金,用于给自然人放高利贷。最大的区别可能在于,信托公司是正规持牌金融机构,受到严格监管,资金用途确实用于发放贷款。而网贷公司由于监管薄弱,大部分网贷公司都拒绝不了资金的诱惑,挪用资金甚至自融自支,触犯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等刑事罪名。
先说答案:本质上没什么区别,都是资金中介(网贷公司或信托公司)募集社会资金,用于给自然人放高利贷。
最大的区别可能在于,信托公司是正规持牌金融机构,受到严格监管,资金用途确实用于发放贷款。而网贷公司由于监管薄弱,大部分网贷公司都拒绝不了资金的诱惑,挪用资金甚至自融自支,触犯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等刑事罪名。
一、消费金融信托的异军突起
消费金融信托是信托公司“被转型”出来的业务。自2017年开始,信托行业的监管趋严,并且因为通道业务压缩、地产规模受限、政信业务暴雷等因素,信托公司需要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
当时消费金融的头部机构如捷信消费金融、马上消费金融赚的盆满钵满,净利润每年增长都在30%以上,而信托公司的净利润则普遍下跌,亟需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再加上国家鼓励去杠杆并大力推行“普惠金融”,消费金融信托应运而生。
既能赚钱又能被包装成“社会责任感”,消费金融信托作为信托公司的转型方向,简直再合适不过了。
二、眼花缭乱的包装模式
信托公司传统业务是给大体量、单一的企业提供资金,而消费金融信托需要针对小额、分散的自然人发放贷款。由于信托公司从未接触过该类客户,也不可能满大街追着客户放贷款,而网贷公司苦于不能合法募集资金,所以信托公司与网贷公司一拍即合,创造出一个词,叫“助贷机构”。
具体合作模式为:信托公司利用金融牌照合法募集公众资金,网贷公司摇身一变,作为助贷机构向信托公司推荐客户,负责贷后管理(主要是催收,也是网贷公司的老本行)。具体风控措施为三大类:助贷机构提供劣后资金(可以吃利差)、承诺回购不良贷款、提供担保。
由于监管明文要求信托公司不得将授信审查、风险控制等核心业务外包,信托公司也会自行审核,但审核标准基本流于形式,大部分信托公司对于助贷机构推荐的借款人,通过率都达到95%以上,有些信托公司甚至直接将已用印的空白合同交给助贷机构,由助贷机构自行找借款人签字并保管合同。
所以在消费金融信托业务中,除了少数几个能够自建风控系统、数据模型的信托公司外,大部分信托公司对助贷机构的依赖是非常大的。首先,客户流量入口由助贷机构控制,助贷机构实际上决定了给什么样的人发放贷款;第二,助贷机构负责签约、办理抵押、催收,客户实际接触不到信托公司,面对的还是助贷机构;第三,风控措施基本都建立在助贷机构的资金和管理实力上。
因此,一旦助贷机构出现经营风险,信托公司将无法有效管理这些贷款,也没有精力去全国各地催收。而根据《金融企业不良资产批量转让管理办法》,这类资产也不能打包转让给资产管理公司。
所以每一个网贷平台的倒下,背后都可能牵扯到信托公司。如爱财集团,创始人为阿里巴巴的75号员工钱志龙,因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于2019年的最后一个周末向杭州市公安局余杭区分局投案自首。
跟爱财集团合作的信托公司包括山东信托、光大信托。尤其是光大信托于2019年发行的“弘禄爱财1号集合资金信托计划”和“弘禄爱财2号集合资金信托计划”,总规模为1亿元,项目尚未到期,不知光大信托将如何应对呢?求投资者的心理阴影面积。
三、业务实质就是高利贷
消费金融信托的贷款年利率高达24%,再加上担保费、服务费等各项费用,实际年利率很容易超过36%。能够接受这样利率的客户都是什么人呢?大部分是年轻人,或者是急需用钱且亲戚朋友已经借了个遍的人。
由于借款人资质差,还款能力弱,消费金融信托就必须以大量资金、高利率来覆盖坏账率。所以一旦不良率稍有抬头,就必须增加资金投放量,一旦资金断裂,项目就很容易暴雷。所以就很容易形成庞氏骗局。众多P2P平台跑路就是如此。也许消费金融信托与P2P最大的区别可能就是:P2P网贷平台会跑路,信托公司因为是正规金融机构,跑路可能性不大。
另一方面,助贷机构为了多收担保费、服务费,以及作为劣后受益人吃利差,有非常大的利益冲动去伪造借款人信息甚至多头放款。信托公司与助贷机构的合作,尤其是经营管理不规范的网贷公司,无异于火中取栗。
四、小结
消费金融信托,实质是高净值客户的大额资金,通过信托公司分散出借给大量借款人。这些借款人大部分资质差、在正规金融机构无法获得贷款。如果没有消费金融信托,他们与信托公司的高净值客户在人生中大概率是不可能有交集的。
通过消费金融信托,高净值客户与底层借款人产生了联系,高净值客户能够获得年化9%以上的收益,中介机构如信托公司、助贷机构各自拿走年化5%甚至更高的服务费。
而底层借款人要承担年化24%甚至更高的利率。他们的还款能力不强,很容易陷入借新还旧的泥潭中,利息越滚越大,最终不堪重负,把整个家庭、甚至自己人生都搭进去了。高利贷在过去都为人不齿,怎么套上一层金融光环,就变成普惠金融了呢?这样的普惠金融,不知道到底谁受到实惠呢?
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应基于审慎的态度做出自主决策,风险自担。
文章及图片来源网络,如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