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战“疫”记下:从SARS经验看新冠疫情对保险市场的八大影响

来源:今日保 2020-02-10 21:23:10

摘要
Youwillbedefinednotjustbywhatyouachieve,butbyhowyousurvive.最终塑造我们的,是我们所经历的那些艰难时光,而非浮名虚利。——FacebookCOOSherylSandberg保险彷佛总是和灾难联系在一起。甚至灾情越严重,影响越大,越是能体现出保

You will be defined not just by what you achieve,but by how you survive.

最终塑造我们的,是我们所经历的那些艰难时光,而非浮名虚利。

——Facebook COO Sheryl Sandberg

  

  保险彷佛总是和灾难联系在一起。甚至灾情越严重,影响越大,越是能体现出保险的作用。

  灾难的发生,一方面,使人们更加认识保险的重要性,增加了对保险的需求;另一方面,又可以促使保险公司积累经验和数据,推出新的保险产品。也可以说,紧急事件和突发性事件正是促进保险业创新的原动力。

  如今,我们依然在同时间赛跑,与新冠疫情较量。作为传染性极强的疾病给许多行业中带来了诸多意想不到的影响。

  在疫情改善之前,保险的展业可能会受到影响。但是也因为有风险,所以才需要保险。

  回想17年前的非典疫情,也给中国的保险业带来重大影响。

  时任中国保监会主席吴定富曾总结,非典疫情对中国保险业的影响好似一把“双刃剑”。

  不利影响三方面:

  ①由于交通运输、旅游、餐饮等行业受冲击较大,造成保险业的某些险种的业务出现了较大幅度下降;

  ②赔付率有所上升;

  ③“面对面”的展业方式受到了挑战,保险销售困难。

  有利影响四方面:

  ①人们的保险意识普遍增强,非典疫情过后,保险业出现了较快发展。

  ②保险公司推出针对非典的新产品和各种服务,承担了对社会的责任,树立了保险业的良好形象。

  ③带动了相关险种如健康险业务的发展,给寿险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④保险公司在实战中积累了经营管理和风险控制等方面的经验,树立了风险意识,改进了经营管理。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如今,立春已过,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光,终将随着送暖的东风缓缓而别。寒冷的时光,无法阻挡顽强的生命,生生不息、代代相传;也无法阻挡一个行业吸取教训,变革创新,突破发展。

  回望总结非典对保险业的影响,以史为镜,或可知兴替。

  1、洗礼:公众保险意识的实践教育

  保险是一种健康投资,更是一种风险杠杆。保险的意义在于防患于未然,为投保人撑起保障的安全伞。

  在非典之前,大多数人对待保险的态度却是“险情来了方恨少,险情不来一元多。”这主要是消费者对保险功能和认识不足,风险意识不强而造成。对待保险的态度是“临时抱佛脚”。

  非典发生之后,各保险公司在捐款、捐物之外,推出应对非典的保险产品并采取了缩短疾病等待期和免责期、简化理赔手续等服务措施后,社会公众购买人寿保险和非典保险及其他健康保险的热情明显增高。

  可以说,非典把保险业作为社会稳定器和减震器的作用凸现了出来。同时,也给人们上了一课,每个人都无法预计自己什么时候可能会遭遇健康风险,应该尽早未雨绸缪。从长远来看,这也有利于整个保险业的发展。

  目前,中国经济发展水平处于日本20世纪中后期保险繁荣前期阶段相当的水平(人均GDP超1万美元),但是保险渗透率仍处于很低的水平,社会事件的刺激将对保险行业发展将起推波助澜的作用。

  此次疫情传播范围较广,很多三四线及以下地区受到波及,居民健康意识将更大范围的得到提升,有利于保险消费群体的进一步下沉和扩展。

  2、检验:中国保险业的突击验兵

  “非典”危机中,中国保险业的表现格外抢眼。

  寿险公司针对“非典”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概括为四种形式。第一种是回馈老客户式,即对保险公司的老客户提供针对“非典”的特别补贴,培养老客户的忠诚度;二是赠送式,向医务工作者赠送保险,减少前线人员的后顾之忧,支持“非典”抗战;三是开发大量的针对“非典”的附加险,将其附着在主险上推向市场;四是开发专门的“非典”主险产品。

  “大灾之后必有大发展”这是保险界内的一句行话。对于“非典”那次既能服务于社会,又有可能给行业带来发展的机会,保险公司表现出了空前的积极。

  “非典”期间,在积极推出保险新品种,扩大自身影响的同时,保险公司也承担了由于时间仓促、不确定性大等带来的额外风险。

  保险产品和工具的开发以大数原理为理论基础。一项新的主险种,必须经过一段时间的市场调查,取得大量的数据,并进行了完备的精算分析之后,才可以计算出保费的收取标准,理赔标准以及各种组合方式。而“非典”是新发生的流行性疾病,彼时,医学界尚不能对它完全认知,传播渠道、发病率、死亡率未明确,也没有研制出有效的抗病毒疫苗,因此,它的风险在当时还是不可预测的。保险界也对它缺乏相关经营数据的积累,这些不确定因素的存在影响和增加了保险公司的经营风险。

  此次“新冠”所带来的影响,与上一次有很高的相似性。

  3、责任:理赔压力向下,社会责任、行业形象向上

  看一组数据:

  2003年,保险业共向313例非典患者赔付500多万元;

  多家保险公司合计向社会捐款1000多万元;

  向医护人员捐赠保险保额2亿多元。

  可以看出,17年前保险行业并未因为“非典”承受赔付压力。

  此次,从严格意义上来讲,能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理赔的险种并不多,主要为医疗保险和寿险身故责任。

  1月21日,国家医保局就宣布对确诊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等患者采取特殊报销政策后,医疗险作用业已失去作用。介于保额较大的定期寿险人群基数不大,及理财险寿险身故责任并不高的现实推算,商业保险赔付在社会保险赔付之后,赔付的压力当不大。

  4、压力:代理人线下展业难,新单增长承压

  2003年1-3月为“非典”疫情发展初期,正值保险行业“开门红”时期,寿险和健康险保费增速较上年同期明显放缓。

  疫情蔓延到香港,香港前三季度单季个人人寿业务新单数量出现负增长。与“非典”时期相似,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短期对代理人展业和新单增长有较大影响。

  彼时,“非典”的疫情感染人数在5327人,且主要疫区在广东、香港和北京,全国来看,保费数据的影响不大,但香港和广东地区较为明显。

  此次“新冠”疫情目前感染人数过万,疫区分布较为分散,采取的控制措施也更为有利,封城和交通切断对代理人为主的个险渠道影响预计将超过“非典”。

  5、震荡:“非典”下财产险受影响较小,新冠肺炎波及面更大

  2003年财产险业务全年增速11.7%,与上年同期水平差异不大。

  中国2002年起进入经济周期扩张阶段,即使受“非典”负面影响,宏观经济运行仍然显示出良好态势与低通胀配合格局,工业生产仍保持强劲,这或许可以部分解释“非典”时期财产险行业受影响较小。

  当前“新冠”疫情传染人数已经远超非典,封城、网格化管理等措施对经济的短期切断影响更大,企业受疫情影响业务、盈利减少,车险新单需求也将明显后移,财产险增长的拉动一定程度承压。

  6、“长尾”:专业健康保险公司落地生根

  2003年4月后“非典”疫情进入发酵阶段,5月后疫情缓和至尾声。在疫情发酵后健康险市场迎来发展高潮。5月-7月增速分别为:3.1倍、2.65倍和1.58倍,较上年同期增幅显著提升,7月以后增速恢复上年同期水平。2003年全年健康险增速为97.6%,与上年同期增速相当。

  究其原因,无外乎两点,其一,非典把人们原本对商业保险的潜在需求,此刻切实地转变成为明确而迫切的现实需求。其二,保险公司主动供给。“非典”时期多家保险公司市场提供专门针对“非典”的保险产品。

  此外,行业对于专业健康险公司的呼声日益高涨。2002年底,原保监会发布了《关于加快健康保险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表示,鼓励保险公司通过建立专业公司,完善产品精算体系和两核体系、培养专业人才等途径来加强健康保险的专业化经营。

  “非典”之后,国内第一家专业健康保险公司——人保健康率先成立。平安健康、昆仑健康、和谐健康、太保安联健康、复星联合健康保险、瑞华健康保险等也先后成立。

  但是,在目前的监管环境下,像2003年那样推出大量专门针对“新冠”的健康险产品可能性较小,从而健康险再度迅猛增长的可能性也较小。

  7、科技:“非典”引发金融网上业务发展

  “非典”让多个行业吃尽苦头,却意外地让网络金融火了一把。譬如,以前人头攒动的银行网点,“非典”期间冷清了不少。但是银行的业务却没受影响,在其背后是,民众对网上银行认知和接受。

  此次,新冠疫情,有券商认为,在传统渠道受阻的情况下,互联网保险渠道再度赢得弯道机会。

  互联网渠道刚好可以弥补传统渠道获客和成本问题。短期保险和互联网的融合已经形成较好的运营模式,譬如,百万医疗险。传统长期寿险与互联网的融合还在初期,需假以时日。一旦互联网渠道能以较好的方式与传统长期保险融合,行业各方面格局或将颠覆。

  8、板块:资本市场下跌,保险板块或受影响

  “非典”时期大多数保险企业尚未上市,港股市场只有两家险企:盈科保险(已退市)和中保国际(现为中国太平)。2003 年前 5 月“非典”肆虐时期,金融板块随市场下跌,但跌幅小于市场。保险板块几乎未受影响,逆势上行。

  2020年2月3日是被新冠疫情笼罩春节后的第一个交易日,截至收盘,上证综指跌7.72%,深圳成指跌8.45%,创业板指跌6.85%。除医药板块表现抢眼外,其他板块均遭遇重创。

  截至收盘,中国人寿(行情601628,诊股)下跌9.52%,中国平安(行情601318,诊股)下跌6.92%,中国人保(行情601319,诊股)下跌10.06%,中国太保(行情601601,诊股)与新华保险(行情601336,诊股)的跌幅则分别为8.76%和9.19%。这一结果与此前多家券商的预判颇为一致,即从短期来看,疫情将冲击保单销售和增员,但具备线上经营能力和科技服务能力的公司将在挑战下进一步凸显其优势。

关键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