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化50%的私募指数增强基金 到手收益干不过公募?
摘要 厂长的话所谓“遇事不决投指基”,作为2019私募创收的利器,很多人都将指数增强基金当作权益投资的常规军。然而,投资不只有纵比,还有横比——去年公募头部的收益达到了40%-50%,在掐头去尾(管理费+业绩提成)之后,私募产品的到手收益可能还干不过公募!那么问题来了,同为指数增强,公私募收益差距的源头在
厂长的话
所谓“遇事不决投指基”,作为2019私募创收的利器,很多人都将指数增强基金当作权益投资的常规军。然而,投资不只有纵比,还有横比——去年公募头部的收益达到了40%-50%,在掐头去尾(管理费+业绩提成)之后,私募产品的到手收益可能还干不过公募!那么问题来了,同为指数增强,公私募收益差距的源头在哪里?对于投资者而言,公私募在持有体验上究竟有哪些异同?
私募指基干不过公募?
在《30%vs60%,私募不如公募?》一文里,厂长曾在某节中提到过“私募指基收益普遍强于公募同行”的现象。。。不过有读者向厂长反映,如果考虑到私募特有的业绩提成问题,那么私募的到手收益很可能跑不赢公募基金。
本着实事求是、认真负责的态度,厂长今天挟一众数据而来,“旧事重提”,好好讲讲投资指数增强产品的种种细节和门道。
我们先来看看2019公、私指基的头部收益情况。
公募这块,根据天天基金网的公示信息显示,2019沪深指数增强产品的前十业绩分布在48.53-53.42%一线。其中,主流指数的分类头名分别为53.42%的易方达上证50A;49.25%的广发沪深300A;51.38%的申万菱信中证500A;以及44.12%的招商中证1000A:
相对应的,它们的超额收益分别为19.84%(上证50),13.18%(沪深300),25%(中证500)以及18.45%(中证1000)
私募这块,由于信披不透明,数据排名不够全面,厂长这里仅以头部私募的代表产品来做对比。
根据私募排排网的相关数据显示(下同),幻方的“上证50量化X号”,19年的净值涨幅为46.97%,超额收益15%:
明汯的沪深300产品“明汯稳健增长X期”,去年的年内收益超62.76%,超出标的指数近30%:
明汯的中证500增强产品明汯价值成长X期X号,年度业绩达到逆天的78.89%,超额收益达亮瞎眼的54%!
幻方的中证1000指数基金九章幻方中证1000量化X号,去年也有72.41%的亮眼表现,跑赢标的指数48%:
综上所述,除上证50外,其他主流指数的头部私募要明显强于头部公募,且标的股性越强,增强差异越大——像中证500、1000的公私募产品,画风就截然不同,几乎就是两个世界。
话虽如此,但厂长这里要指出一点,私募基金的产品容量绝非公募同类可比,我们实际能买到的指基产品,其收益要比上述品牌“略低”。
厂长这里举个更为恰当的例子:假设我们持有一只年化50%、超额收益20%的私募指基(还算优秀),在扣除20%的业绩提成及管理费后,其到手的真实收益可能还不到40%——而据同花顺(300033,诊股)iFinD数据显示,公募指数增强的同期平均业绩为36.68%,就投资者的持有结果来看,两者之间的差距其实并不大。
那么问题来了,同为指数增强,公私募收益差距的源头在哪里?对于投资者而言,公私募在持有上究竟有哪些异同?
公私募究竟差在哪里?
说到指数增强基金,这是一类不做择时,在任何市场行情下都尽量保持高仓位运行的策略。其通过选股、交易、构建模型组合,来创造指数之外的“增强”收益。
它有两个比较重要的指标——超额收益和信息比率。
和其他私募基金不同,指数产品更讲究“超额收益”。如果一只指数增强只赚了5%,但跟踪指数跌了10%,那么它仍能以15%的超额收益在同类产品里脱颖而出。
而信息比率,则是“承担单位主动风险所带来的超额收益”。指数基金是要“跟踪”指数的,指数就相当于它的轨道,信息比率就是衡量基金产品偏离“轨道”时的收益风险比。这个数值越高,它的收益风险比就越好。
相较于千奇百怪的主观多头,指数增强有较为具象的“参照”,容易做归因分析和预测,它的策略容量也比常规量化的更大。总体来讲,该类产品的持有体验相对“友好”,在业界也有“遇事不决投指基”的说法。
在具体策略上,常规的增强手段有“构建量化多因子模型”、“金融衍生品对冲”、“打新”等等。。。而公私募收益区别的根本在于截然不同的规则限制。
要知道,公募基金是标准统一化的产品,它在权益仓位、换手率上有更为严格的限制,风险暴露相对较低,通常来讲,公募指基的跟踪误差会控制在5%以内。
在具体的产品设计上,公募采取更换频率偏低的“基本面因子”,其换手率不高,所取得的超额收益和风险也相对较小。
相比之下,私募产品“禁忌”更少,规模也没那么大,能够在基本面因子之外辅以甚至完全采用更加高频的“量价因子”策略。这些产品的业绩表现更好,跟踪误差也相对更大,20%、30%都经常有之:
然而,诚如上文所说,尽管在超额收益上差距不小,但业绩之外的“收费问题”也不得不考虑——就单年收益来看,私募的确可以跑赢公募20%,但在扣除20%乃至25%的业绩报酬之后,两者之间的绝对差距也没有多大。。。再加上资金门槛和流动性的因素,私募指基的持有价值似乎还不如它的公募同行。
对此,厂长这里要提醒大家一点,上述论断,是建立在19年收益的基础上的——如果我们把投资年限放长,其实公私募间的收益差距会越拉越大,以至于覆盖掉业绩提成的问题。
厂长用具体产品说话。去年的公募500增强冠军“申万菱信500A”,其19年的收益接近50%,但在2017年和2018年,业绩颇为惨淡。
相比之下,同为500增强产品,“幻方中证500指数增强X”的三年累计收益高达337.33%!彻底碾压同期的公募头部:
这点在理论上很好解释——无论是上涨、下跌还是震荡行情,私募的超额收益都要强于公募,所以产品运行的时间越长,所累计的差额也就越大。(注意:多数私募指基的成立年限都不长,且良莠不齐,要择优选取)
所以在厂长看来,公、私募产品的投资需求不同,其对位的客户群体也不同,没有必要厚此薄彼。具体而言,公募适合资金量不高、投资期限相对灵活的中短期投资者,在长期投资上还需辅以定投这样的“额外策略”。而私募的面向人群更为专业,它们能牺牲更多的流动性,从而换取更好的长期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