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后健康险将爆发式增长?万亿级市场蛋糕怎么分
摘要 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人们开始思考,该如何避险?从历史经验来看,疫情暴发往往有助于公众保险意识提升,疫情过后常会迎来健康险类保障产品销售的报复性增长。疫情发生后,中国银保监会副主席梁涛也建议,消费者可以结合自身的支付能力或者需要,通过购买医疗险保障更大疾病范围的医疗费用支出,或者通过购买重大
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人们开始思考,该如何避险?从历史经验来看,疫情暴发往往有助于公众保险意识提升,疫情过后常会迎来健康险类保障产品销售的报复性增长。
疫情发生后,中国银保监会副主席梁涛也建议,消费者可以结合自身的支付能力或者需要,通过购买医疗险保障更大疾病范围的医疗费用支出,或者通过购买重大疾病保险或者寿险等产品,保障罹患重疾或者身故后的大额支出和家庭收入损失等。
由银保监会牵头研究制定的《关于促进社会服务领域商业保险发展的意见》提出,到2025年健康险市场规模超过2万亿元。而2019年健康险市场规模为7066亿元,这意味着,未来5年,健康险市场将增长2倍。
健康险扩展责任范围应对疫情
根据保险责任来划分,健康险包括重疾险、医疗险、护理保险及失能保险等,此次在疫情中发挥作用的是较为成熟的重疾险和医疗险两大产品。
健康险在疫情中能发挥什么作用呢?据悉,对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这类保险责任,一般而言,理赔的主要是医疗险,包括现在热销的百万医疗险。此外,以死亡为给付条件的保险也会赔付。
对于重大疾病保险而言,由于新冠肺炎目前尚不在市面上任何重疾险病种列表中,根据保险理赔人士判断,一般无法得到赔付。除非是新冠肺炎引起相关并发症,如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性休克、深度昏迷等较为严重的后果时,重疾险才会对其进行赔付。
不过,此次疫情期间保险业积极扩展现有保单的责任范围,将新冠肺炎纳入疾病险保障范围,这意味着相关产品也将按照重疾险赔付方式加以赔付。此前一些医疗险产品将法定传染病甲类和乙类发生暴发流行疫情的情况也列入免责条款,随着保单责任范围拓展,也相应取消了“特定传染病”等免责限制。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2月24日发布消息称,目前共有68家财产保险公司通过扩展产品责任等方式开发了600多款保险产品;70家人身保险公司在不增加保费的前提下,把1210款产品责任范围扩展到新冠肺炎。
据介绍,目前各家保险公司都开通了理赔绿色通道,设立了24小时接案和报案电话,简化了理赔程序,对于受疫情影响的投保群众,安排专人进行理赔服务。同时积极利用现代科技,通过互联网、手机APP等网上手段进行理赔服务,简化实务单证的提取要求,做到一站式直赔。据统计,大多数客户提交理赔申请之后在当天能够完成理赔,最快的在5分钟之内完成理赔。
对于广大消费者关心的理赔时限问题,银保监会政策研究局副局长吉昱华回答媒体提问时表示,由于不同公司的信息系统不一样,业务流程不一样,承诺的理赔时限也不尽相同。消费者可以具体咨询所投保公司的客服电话,同时欢迎社会监督。监管部门一旦发现理赔中出现的违法违规问题,将依法严肃处理,切实维护消费者利益。
目前,100多家保险公司不同程度地取消了定点医院、观察期、免赔额等理赔限制,对出险的客户应赔尽赔,对正在隔离治疗的患者给予了赔付款或慰问金。
“网红保险”百万医疗险
“百万医疗险你还没买吗?”朋友小朱最近见面聊天偶然说道,自己去年就给一家几口都买齐了,“一件衣服钱就买个抵御大病风险的底气,未何不呢?”
越来越多像小朱这样的80后,开始接受诸如“百万医疗险”这样的健康险。这一群体处在“上有老下有小”的人生阶段,相对于动辄数千元的传统保险,一年仅300~400元的保费支出,购买决策可以做得更轻松。更吸引人的还有高达数百万的保额设计,以杠杆率衡量,“百万医疗险”的普惠性优势极为突出。
低保费撬动高保额,健康险领域诞生了一款现象级产品:2016年以来,“百万医疗险”从价格上降低了医疗险的准入门槛,成为健康险增长的新动力。中再寿险数据显示,2018年,百万医疗险全年的新单保费规模达到了170亿元,预计2019年全年新单保费规模将达到300亿元。若以平均保费450元/年简单推算,一种产品覆盖人群超过了6000万人。
客户数快速扩容,打开了健康险增长的想象空间。2019年,包括重疾险、其他医疗险保费的快速增长,催生健康险市场规模超过7000亿元,这与保险业第二大险种——车险的保费规模快速拉近。
数据显示,2010~2016年,国内健康险原保费收入从677亿元迅速增长至4042.5亿元,增长5倍,占人身险保费收入比重从6.37%增至18.2%,占全行业保费收入比重从4.66%增至13%。同时,健康险深度(保费/GDP)由2010年0.17%增至2017年0.53%,健康险密度由2010年50元/人增长至2017年316元/人。
2016年3月,保监会出台《关于规范中短存续期人身保险产品有关事项的通知》,要求存续期限不满1年的中短期存续产品应立即停售,期限在1~3年期的中短存续期产品的规模此后逐年递减。健康险中护理保险正在政策限制之列。由于此类产品相对其他险种更具储蓄属性,在此之前,往往被设计成中短存续类产品。在这一政策背景下,健康险保费高增长的态势在2017年有所放缓,保费仅个位数增长。
虽然中短存续的护理保险受限,但是重疾险及医疗险两大险种很快成为了新的增长主力。特别是2016年以来,百万医疗险以“网红保险”姿态打入中端医疗市场,并且很快在2018年拿下了170亿元的新单保费。
健康险同质化严重
想买一款“百万医疗险”,但买哪家呢?看产品的时候,小朱犯了愁,A家产品经常看到宣传,B家在支付宝就能买,入口更方便,C家可选项包括质子重离子治疗保险金,当然还有付额外的保费成本,不过她比较看重的就医绿色通道倒是各家都有。
比较来比较去,小朱感觉这些产品并没有太大差异。“保险金额最少都在100万以上”,免赔额是1万元,就医需要在二级或二级以上公立医院普通部,药品报销不限社保用药,等待期都是30天。按自己的年龄计算保费,贵的427元,便宜的372元。“那就选个最便宜的。”小朱拿定了主意。
“买医疗险就像买车险,差不多就能省则省吧。价格差别也不大,或者就看哪家保险公司更知名。”小朱说。
“以百万医疗险为代表的健康险,越来越像高度标准化的车险了。”《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与业内交流时注意到,最近业内对这一现象的感知越来越强烈。
“修车和修人”很类似,有机构人士对比说道:“你看,车要保养,人也要体检,车子损坏了维修,车险给理赔,人生病了治疗,健康险能充当医疗支付者的角色;两者还都有强制性部分,交强险对应健康险中的社保,两者也都有商业险作为补充。”
瑞士再保险中国总裁陈东辉向记者分析,健康险和车险确实有很多相似之处。一是都非常注重服务和客户体验,而不仅仅是赔付;二是都和服务提供商形成紧密的价值链,车险是4S店和修理厂,健康险是医院;三是都面临控费、反欺诈等难题;四是都需要不断加强风险选择和定价;五是科技运用空间都很大。
“低费率”现象还体现在一些重疾险上,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为了获取市场份额,“拼价格”成了不少中小公司的“法宝”。一位从事互联网健康险研发的机构人士告诉记者,网销重疾险上线初期,一度通过在产品责任上“瘦身”,这样能够做到低保费、高保额,但随着越来越多的公司加入到竞争中,价格竞争趋势渐强。
万亿级市场蛋糕怎么分
近日,由银保监会牵头,相关部门研究制定的《关于促进社会服务领域商业保险发展的意见》提出,力争到2025年,健康险市场规模超过2万亿元。这意味着,未来5年健康险还有万亿级的增长。
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医疗支出5.9万亿元,个人支出占比约30%。根据业内假设,未来5年把个人支出的比例降到10%,商业健康保险还会增长1.2万亿元。对照国外成熟市场,对于健康险未来空间的测算结果也较为一致。
民生证券分析师曾以2017年我国健康险保险深度(0.53%)和密度(316元/人)作测算,按照未来5年达到或接近美国的保险密度(785元/人)和英国的保费深度(0.88%)测算,假设在保增长基调下,2018~2022年GDP保持6.5%的复合增速,考虑二胎放开短期影响后人口自然增长率向过去10年年均增速收敛,假设人口自然增长率 5.25%。保守估计健康险2022年保费规模将达到1万亿~1.4万亿元的规模,复合年均增长在18%~26%。
“目前健康险是各家险企的兵家必争之地,不少产、寿险公司已经把健康险作为未来转型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去推动。”近日,人保健康险总裁华山在2020慧保天下保险大会上表示,健康险市场空间很大,是一片浩瀚的“蓝海”。
高增长是行业共识,然而健康险“盈利难”问题也一直饱受诟病。从行业交流数据来看,意外险、健康险的综合赔付率为67.3%,综合费用率为36.48%,综合成本率为103.78%,高于同期车险99.86%的综合成本率。陈东辉认为,这是业务特点所决定的,医疗险和车险都是劳动密集型险种,通过精细化管理获得微薄的利润,很难改变这种特点。
“高赔付、高费用,说明健康险行业蕴藏风险。若长期亏损,健康险商业模式将不可持续,继而损害参保人的利益。”一位健康险公司高管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经营亏损的背后,信息化水平低、医疗风险控制难度大、容易引发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等诸多因素制约健康险发展。
“商业健康险本身就是一个微利行业,即使像美国联合健康险公司做到千亿美元以上规模,能够有效地分摊成本,但其综合赔付率也在90%以上。”一位健康险领域专家曾对记者表示,由于处在不同的医疗体系下,各国保险公司所面对的服务方痛点也不相同,各自采用的商业模式亦存在差别。
但眼下,万亿级市场蛋糕面前不容迟疑,对于入局险企而言,更愿意瞄准那些易于复制的“百万医疗险”等产品。他们急于抢占健康险高地的“先发优势”,当务之急是连接用户、树立自身的健康险品牌,然后等风到来。
会成为下一个车险吗?
小朱说,以往买车险会考虑各家的报价,现在买健康险也难免会比价。“可能对于很多消费者而言,对健康险的服务还没有切身的感受。”一位发力健康险业务的险企高管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
“谈及车险业务,如今让人印象最深刻的是两点:一是打价格战,二是拼手续费。”上海昱淳商务咨询公司合伙人、资深精算师徐昱琛表示,“但从保险作为金融服务业更深层次理解,如果健康险现在不在服务上精耕细作,若不朝着让产品更好用及老百姓(603883,诊股)所想的方向努力,很可能就是下一个车险。”
与寿险产品一般出险理赔不同,健康险除了基本的保障,更重要的是为客户提供涉及门诊、住院等方面的医疗服务。这就要求商业健康险公司与医疗机构等服务方建立深入的合作关系。另外,由于客户遍布全国,还需要通过多方合作来与全国成千上万家医疗服务机构搭建起全面的医疗服务网络。
从国内7家健康险公司来看,最早探索“管理式医疗”模式的平安健康险,在开业十余年后的2017年实现扭亏,其他险企在部分年度的盈利仍离不开投资收益的贡献。陈东辉告诉记者,健康险实现盈利有三个途径:一是定价能力比别人高,风险选择更精准;二是控费能力比别人强,成本控制得更好;三是通过医疗险交叉销售的其他险种来赚钱。
对于更追求利润而非规模的外资险企而言,已经有保险公司及早宣告了对健康险关上大门。
史带财险拟任CEO周昊明在上述保险大会上表示:“车险非常大,但是盈利非常不容易。(史带财险)四五年前决定不继续做车险,这是当时听起来比较有争议的话题,当时看得不是很清楚,今天这个决策是正确的,没有人怀疑。”“健康险增长很快,盈利怎么样?”周昊明强调,除了不做车险,史带财险也不做健康险业务。
“保险行业无法穿越周期,只能适应周期。”太保产险董事长顾越在上述保险大会上表示,“产险应该改变模式,从原来的公路模式变为越野模式,在增量市场或者说快速变化的市场,只能通过越野模式来适应环境。”
顾越一席话道出了财险、尤其是车险行业的现状。一直以来,车险作为中国财产险行业的“吃饭险种”,稳居财险业第一大险种。然而受到经济环境等因素影响,车险保费增速在最近十年间快速下滑,到2018年仅个位数增长。
反观今日健康险之于车险一个是已处在汽车保有量逐渐平稳、改革推进的存量时代,而另一个正乘着“健康中国2020”战略一系列政策东风蓄势待起。在业内人士看来,车险、健康险的规模之争结局其实早已敲定,这是由于所处发展阶段不同所决定的。
记 / 者 / 手 / 记
疫情下保险业迎新机遇
谁曾想,一款保险也能成为“网红”。最近几年,周围的朋友们选择买百万医疗险的越来越多了,付出几百块的保费的确是一个更容易做的决定。
当然,百万医疗险自诞生以来也争议不断,比如,短期险到底能不能“保证续保”,数百万的保额设计是不是“华而不实”等,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网红”自带的话题性也让百万医疗险保持热度,一直稳居C位。
不可否认的是,创新激发了传统保险市场的活力,无论是创新先锋还是后进入者,仍有不少保险公司在已成为“红海”的百万医疗险市场拼杀。对于健康险市场的巨大增量,业内几乎是不存疑虑的。未来数年,健康险是否会有新“网红”出现还不得而知,但今天的“百万医疗险”客户,显然更容易成为健康险的深度客户。
对于公众而言,抵御大病风险是刚性需求,多种因素正在加快保险市场教育的进程。比如,眼下的疫情正潜移默化改变公众“重投资、轻保障”的思维,新增患病人数、死亡人数这些数字,客观地展现了风险的无情及家庭风险保障的重要性。
有数据显示,此次疫情期间,保障性需求的咨询量已明显上升,还有大型险企判断,疫情后健康险、寿险需求将会报复性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