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托,为什么是中产投资者的稳定资产规划?

来源:才查到 2020-03-07 09:00:00

摘要
一、对中长期产品说NO目前,投资者对于理财产品的期限有着很严重的短期偏好倾向。长期的几乎不买,甚至想都不想,看都不。而且我和许多在与信托公司合作的朋友谈过这个问题:许多人说,12个月到18个月的产品非常好卖,很是受欢迎,而2-3年的长期产品根本就没有什么人搭理。想想看,这可能与银行理财期限有关。因为

一、对中长期产品说NO

目前,投资者对于理财产品的期限有着很严重的短期偏好倾向。长期的几乎不买,甚至想都不想,看都不。而且我和许多在与信托公司合作的朋友谈过这个问题:许多人说,12个月到18个月的产品非常好卖,很是受欢迎,而2-3年的长期产品根本就没有什么人搭理。


想想看,这可能与银行理财期限有关。因为大多数银行理财皆是短期,最长的不超过一年,一年以上的产品非常罕见;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于是习惯于短期理财了。


说实在的,这是不对的。为什么?因为信托所涉及的大部分业务不是一年才能处理的,而购买短期理财产品不利于长期投资理财理念的发展。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那就是收益问题。


今年以来,随着银行间流动性的增加,银行理财收益普遍下降,预计产品收益率为5%的产品不多见,而去年同期为5.5%以上的就很常见了。而中长期信托产品可以提前锁定收益,去年许多信托产品收益率较高,并能保持2-3年相同的收益。这比银行理财实在是好太多了。


对于投资者来说,为什么不呢,请不要拒绝中长期盈利产品,是时候与时间做朋友了!


二、收益压倒一切

当然,这里的收益是指需要反复强调的"预期收益"。


对于大多数投资者来说,收益总是第一,风险是第二;这是人的本性,很难进行斗争,否则就不会有那么多的中产被困于“P2P“的坑,不过这是后话。


然而,高收益必然是高风险。不要忘记,高收益说的就是融资的高风险溢价。也就是说,融资者的信用风险高,因此将高利率作为对风险的补偿。但是,如果投资,安全和风险一定是排在第一位的,一味的追逐高风险所带来的或将是一个相当意外的风险(不过,这是一个小概率事件)。


投资理财,是反人性的。


当然,这并不是排除高收益信托产品的唯一评判,而是需要对“高收益”的来源、风险进行评估和分析。综合判定之后,再选择。在不分析高收入产品的情况下投资于高收益产品的行为是非常危险的,在这里也是不提倡的。


三、只相信银行渠道

投资者可能更多信依赖银行而不是信托。因为银行无处不在,而且非常强大。银行周围可能会有一些奶茶店、服装店、快餐店等等,你会发现这些商店在一段时间内要么开不下去,要么会换经营者。只有银行还在营业,坚定不移。


因此,许多人购买信托产品,都是喜欢从银行渠道购买,以为有着银行这个靠山。这是一个大错误,信托对于银行来说是代销业务,在代销业务的录音录像中有一句是不对代销产品不做任何形式的保障,一切皆由投资者自行承担!这是银行必须遵守的监管要求。


根据规定,银行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因此建议直接到信托公司进行购买;而且很多银行理财经理对于信托都还是一知半解,并不专业。


四、房地产信托不闻不问

一谈到房地产信托,许多投资者往往视而不见,并强烈拒绝房地产信托。事实上,这是一个不正确的投资概念,房地产信托的风险也不像某些政信类信托的风险那么高。房地产信托采取了大量的风险控制措施,如土地抵押、在建工程等、账户共同管理以及集团公共担保等等。


虽然房地产调控政策收紧,但房住不炒是中央政府对房地产的定位,而不是一味去打压房地产。毕竟,城市化进程还需很多年,房地产也还会发展多年,只是说从黄金时代走向了白银时代。永远不要因为窒息而停止进食。你应该在甄别后作出自己的判断。


而且,房地产信托收益还不错,良好的防风措施使房地产信托近年来受到了很多人的关注。有很多项目,基本都靠抢!


五、信托公司越大越好

选择信托公司的时候,很多人秉持着“too big to fall(大而不倒)”的理念,在对信托产品没有深入了解的基础之上,一般会通过信托公司的实力来进行选择和判断,认为资本实力雄厚、管理规模大的信托发行的产品,一定是优质的。


这样的逻辑可以理解,但是依然存在一定的误区。因为从信托业务的流程来讲,产品的好坏、风险几何与信托公司规模并没有很大的关联,公司资本实力雄厚自然是好的,但是产品判断的标准在于项目团队、结构设计和风控措施。


除了极个别以外,规模和资本实力较小的公司,在资产选择和风控措施上往往会更加严格,反而出事的少;大信托公司被融资人坑的案例比比皆是,前段时间中信黄金贷款信托一事,就是最好的说明。当然这里面的问题比较复杂,尽管最后投资者肯定能得到兑付,但是也说明了大公司不是“万无一失”。


另外,大信托公司的品牌溢价较高,对于融资人和投资而言处于相对强势的地位。比如对于同样的交易对手,小信托给带投资者的收益率一般要高于大信托公司,中间的差价可以看做是品牌溢价;对于投资者而言就是隐形损失了。


信托投资,稳健是前提,获取可控风险下的最大回报,实现财富的增值才是最终目的。大公司可以信赖,小一些的信托公司也可以多关注关注。要一视同仁,不能有歧视。


六、不要盲信所谓的班级

互联网正在迅速发展,许多财富网站对理财产品给予评级,这这里,有必要更多地谈论一下这个评级。


这个评级有以下问题:


1、缺乏权威性和科学性,信托公司没有所谓的评级,信托产品涉及的要素繁多,对于产品评级没有意义也没有依据;我们可以注意的是,将融资主体的评级作为判断产品风险的依据。


2、动机并不纯粹,这些“评级”存在销售产品的目的,往往不是根据产品的风险而是代销费用的高低来进行推荐,类似于当年的P2P评级,评级机构本身也涉及P2P,就是一个笑话;


3、评级机构不应是信托公司,而应是三方机构。说到这里,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了吧。


所以,不要相信评级!这不是银行理财,说什么存在内部星级评价。再者不同公司之间的产品,是无法进行评级的。实实在在地看要素,与理财经理好好沟通那才是正确的道路。


七、你能相信理财经理吗?

信托是为富人服务的,所以客观上对从业人员有更高的要求。由于信托投资是一种专业性的事情,除了销售产品外,为投资者服务也是信托理财经理的基本职责。


因此,要相信理财经理的专业解释,或多听取意见;毕竟,这反映了金融理财服务的稀缺性和必要性,投资者需要与理财经理沟通,才能对项目有更充分的了解。毕竟,建立信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不过,如果理财经理本身并不专业,在宣传的时候有违规行为就要注意了,最常见的就是刚性兑付的宣传,这个是不合规的。如果你遇到这样的理财经理,请直接拉黑、删除。


因此,对于信托理财经理要给与信任,而不是盲目的。很多时候,你会发现投资者比理财经理更专业!


总结


其实,关于信托理财还有很多其他的误区。比如对于政信类产品的盲信,还有就是股票类信托等等不一而足,时间有限,今天就只介绍这样七个误区。


因为人类的记忆规律,一次最多能记住七个。再多的,就记不住了。比如七个小矮人、葫芦娃七兄弟等等,所以只列举七个。很多误区展开来,就又是一篇文章。


接受中长期产品,风险可控下选择高收益、不要只相信银行渠道。房地产信托可以了解,大信托公司不完全靠谱、评级不可信以及理财经理的话要辩证看待。


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应基于审慎的态度做出自主决策,风险自担。

文章及图片来源网络,如涉侵权,请联系我们。

关键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