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咨询:城投公司的“六败六胜”

来源:金融界信托 2020-03-12 14:12:40

摘要
胜败由我不由天,撸起袖子加油干!——题记鲁迅先生说过,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对于现阶段的城投公司而言,有脱胎换骨的想法,就要有壮士断腕的决心,应该敢于剖析自己的短板和优势,善于总结自己的功绩与败笔,从而实现真正的转型发展。长期以来,我们过于关注城投能够给一个城市的发展带来

  胜败由我不由天,撸起袖子加油干!

  ——题记

  鲁迅先生说过,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对于现阶段的城投公司而言,有脱胎换骨的想法,就要有壮士断腕的决心,应该敢于剖析自己的短板和优势,善于总结自己的功绩与败笔,从而实现真正的转型发展。长期以来,我们过于关注城投能够给一个城市的发展带来什么,往往忽略了城投行业本身的发展规律。万物生长,皆有其道。这些年来,城投公司在新世纪的发展改革浪潮里积淀颇丰,长短皆有,笔者将这些积淀总结为“六败”和“六胜”。笔者认为,只有正视是非,利用优势,补齐短板,才能实现“十四五”的弯道超越。

  1、城投公司的六败

  运作体制。城投的出身一直是带有中国特色的迷幻,我们说这是地方政府为了应对财权事权不平衡的局面搞出的天才般的创造。因为在近20年大大小小的经济波动,特别是08年金融危机中城投发挥了重要的“逆周期”调节作用,坊间称赞城投是“特殊且有效的货币工具”——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城投在,道路开。自古以来,中国人讲究阴阳调和、物极必反,城投那么“疯狂”的扩张必然会出乱子。政府定目标、下任务,城投公司开始代融资、代投资、代建设,由于没有一个良性的投融资机制,地方的城投资金没办法形成闭环,竖起了高楼地标,也堆积了债务风险。

  资源配置。早些年为了让城投搞钱,政府也确实掏心掏肺,管它能不能用,我先给你,一纸一纸的会议纪要把城投养大了,县区级的城投公司也动辄都上百亿的规模。有人说,城投的资产是虚多。是的,但总归是多。也正是因为资产太多,监管又松,来钱容易,反而忽略了内部的资源配置,使得很多的优质资产利用率低,甚至是流失。

  三败战略设计。按照波特大师的说法,战略是企业发展的指南针(行情300803,诊股)。这个比喻贴切而且无形致命,因为很多城投公司是没有做过系统的战略设计的,也就逐渐迷失了方向,一艘百亿甚至千亿的“巨轮”迷失航向无疑是致命的。做战略是一回事,理解并实施战略又是一回事,好的战略方案搞不好就会成为一堆废纸,这取决于一些精明的决策者和贯彻者能否配合一起打。

  四败专业人才。笔者曾在《干城投的,都不容易》一文里,狠狠地夸了一下城投同志,忙党建、跑银行、上高架、下工地、搞扶贫、冲救灾、推环保,还得忙着政府各类会议、汇报,还得应付各个检查、巡视、接待、应酬……不仅身份多种,技艺也是各样。问题在于,有这些“技艺”的人,只占了少数。城投从来不缺人,缺的是能胜任各类专业的人才,以及能招徕和留住各类人才的薪酬体系。

  五败管理体系。“平台公司不是企业,不需要现代管理制度”、“我能拿着资产搞到钱就行了,怎么还那不是我的事”、“政府让我出面我就投,怎么回收我不管”……这些话风在早些年是不是很熟悉?甚至是在投融资平台转型白热化阶段,也不乏有地方政府或城投的管理者仍抱着这种思维——背靠市长好乘凉,企业管理靠散养。回过头来看,这样的管理体系,也是支撑不了战略实施的。

  六败资金融通。你要说城投公司融资能力不行,肯定一堆人跳出来反对,这么多城市基础设施都是钱堆起来的,钱从哪儿来的?笔者说,城投强在融资,弱在了融资的计划性、效率性和可持续性上。缺计划,主要是城投的融资任务往往是不受自己控制的;缺效率,主要是城投对于资金的“融入-投出”还没有形成一个强有力的管控体系;缺可持续性就好理解了,城投的优质家底能掏的全掏了,存量的不会用,外面的整不进来。

  2、城投公司的六胜

  一胜顶层设计。中央和各部委“1+N”一揽子政策从国资监管到国企改革各种指导意见整得明明白白,就差到地方窗口指导了。当然,地方对城投转型的推动力度也是很强的,比如前两天山东省4个部门就新鲜出炉了推进政府融资平台公司市场化转型发展的意见,指(要)导(求)平台公司3-5年完成市场化转型,力度非常之密集,可以说城投发展的顶层设计已经非常清晰了。

  二胜政企关系。说地方政府和城投亲如父子,基本上是铁的事实了。这么些年的相处,城投理解政府的意图可谓是贴切。这种“亲密”的关系建立了一个无形的基础——城投是最适合做地方政府的“抓手”的,地方的政府性资源整合也应该优先选择城投作为主体进行整合。

  三胜资源规模。长期以来,城投报表上的资产虚虚实实饱受诟病,但你不得不承认的一点是,大部分城投往往掌握着地方最优质的国有资产,比如市中心的地块和房产、城商行的股权、上市公司的股权、各类特许经营权,可谓琳琅满目。且不说很多地方已经开始大规模的资产整合运动了,光是利用好存量的资源进行内部重组就足够打下坚实的发展基础。

  四胜转型思维。优秀的人往往未雨绸缪,优秀的城投大多居安思危。现阶段,从中央到地方,城投转型的顶层设计已经趋于完善。无法排除还有泡在温水里的青蛙,后知后觉是危险的,但大部分洞察敏锐的城投公司已经抓住窗口期推动市场化转型,实现1.0到2.0版本的跨越,更多的城投已经向着3.0甚至4.0版本看齐。

  五胜运作经验。城投公司这样的庞然大物,能运作这么多年,数功劳必然要算上城投的同志们一份。这些同志们来自五湖四海,来自各行各业,来自各种局委办,在地方政府的领导下,共同支撑起城投行业的峥嵘20年。这20多年的企业运作经验使得城投有资本作为地方国企的老大哥,也有能力在未来的城市发展中继续发挥地方国有企业的先锋模范作用。

  六胜真枪实干。在顶层设计的指导下,在绝佳的政企关系和资产资源支撑下,在先进的转型思维和运作经验加持下,笔者相信,城投同志们是具有真枪实干的勇气和决心的,这种看不见的信念,在圈外人看来是“信仰”,在城投人看来,是与生俱来的“气质”。

  3、撸起袖子加油干

  这篇杂谈出炉的时候,正是抗击新冠疫情的最后攻坚期,也是“新基建”被寄予厚望、稳定经济大局的关键期。据热心媒体保守估计,这一轮各地的重点项目投资能达到25万亿,甚至34万亿。细心的网友可能会发现,这超30万亿的投资计划,实际上包括了未来投资额,单一年份的投资总额并没有变化太多。预见性地公布未来投资额,这一做法很有意思,着眼长远?表明决心?提振信心?你品,你细品。

  姑且不去论证数据的准确性,我们只需要知道一点:新一轮的基建浪潮与12年前的四万亿计划不是一个模子出来的。当年是在中国经济增速快速回落,出口出现负增长,大批农民工返乡,经济面临硬着陆的风险条件下,为了应对危局,中央政府推出的以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十项措施。而这次 “新基建”的提出,不仅是基于要应对中美贸易摩擦下的大国竞争战略,同时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国运之战”,是应对当前疫情和经济下行风险的“狙击战”。因此我们更加需要主动拥抱这次浪潮运动,需要策略性和计划性更强地参与其中,不辱使命,也不负韶华。

  对于城投行业来说,风起了,潮来了,城投的机会也就来了,撸起袖子加油干就是了。

关键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