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冲击信托销售?线上双录扛大旗 金融科技要加油

来源:新浪财经-自媒体综合 2020-02-19 16:50:15

摘要
来源:信托百佬汇新冠肺炎疫情对信托产品销售造成这样的冲击?这波还真得感谢金融科技。一位大型央企背景信托公司财富端人员向信托百佬汇记者表示,“目前客户购买信托产品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主要是依靠公司财富App,基本上可以在线上完成一系列基本的操作:从预约、双录、认购、打款等。”上述人士称,信托公司以往多

  来源:信托百佬汇

疫情冲击信托销售?线上双录扛大旗 金融科技要加油

  新冠肺炎疫情对信托产品销售造成这样的冲击?这波还真得感谢金融科技。

  一位大型央企背景信托公司财富端人员向信托百佬汇记者表示,“目前客户购买信托产品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主要是依靠公司财富App,基本上可以在线上完成一系列基本的操作:从预约、双录、认购、打款等。”

  上述人士称,信托公司以往多在线下进行双录,在每个财富管理中心设置双录台。受这波疫情影响,线下双录基本转为线上双录。除了财富顾问帮助客户完成双录,其所在的公司还专门设置座席双录,进一步完善远程交易系统,加大线上布局投入。

  某中型信托公司财富端负责人称,信托产品销售还是受到疫情的一定影响,除了App视频双录和汇款以外,传统的面签销售模式基本暂停。“金融科技的投入让存量客户认购便利化,但新客户的首次认购往往还是需要在线下完成。”

  另有金融科技公司人士反映,眼下不少金融机构对引入智能金融科技的需求相当旺盛,尤其对在线获客、产品智能推荐、机器人客服、远程面签双录等技术非常渴求。“应该说,疫情让更多金融机构意识到线下金融服务的局限性,大批中小型机构下定决心投入搭建更完善的线上智能操作系统。”

  应用尚处初步阶段 

  近年来,信托公司在金融科技方面发展比较迅速。不少信托公司主动适应发展趋势,积极思考金融科技系统的基础架构、业务应用及流程管控,不断加大IT投入,通过信息化手段对传统信托业务和管理进行了一定改造,取得了一定成果,也积累了一定经验。

  但总体来看,信托业的金融科技应用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主要表现在:

  其一,应用场景单一。部分探索较多的信托公司,目前也只是前瞻布局阶段,主要集中在消费金融领域,特别是小额融资业务。对于其他更多场景的业务,以及运用金融科技改进内控、提升管理、促进转型方面,应用还不够广泛。

  其二,缺乏大数据风控能力。金融科技的优势之一,是通过大数据掌握全面的用户数据,多维度、多角度刻画用户的风险表现。但目前信托公司缺乏客户数据积累,难以形成基于大数据的风控判断能力与科技系统,从而导致整个大数据风控能力偏弱。

  其三,科技投入不足。部分信托公司对金融科技还不够重视,人、财、物的投入不足,信息科技力量较弱,未实现信息科技系统的自主开发应用,大量依赖技术外包。同时现有信息系统仍然比较落后,难以支撑公司内部管理的需要,更难以发挥对业务的引领作用。

  根据中国信托业协会编著的《中国信托业发展报告(2018-2019)》,全国68家信托公司均在运用信息科技手段完善内部管理、加强风险控制和推动业务发展等方面取得了进展。平均每家信托公司信息科技投入1746.89万元,同比增长9.27%,其中投入超过1000万元的信托公司数占比近六成。

  陆金所首席技术执行官毛进亮指出,信托行业目前还面临着资产风控难、市场触达难、获客成本高、运营效率低及客户体验差等痛点。无论是在信托的产业链还是客户链方面,这些技术还有很大的运营空间。

  三方面入手强化应用 

  在不久之前召开的2019年信托业年会上,银保监会信托部主任赖秀福向多位信托公司负责人直言,“金融科技是未来发展趋势,趋势的力量不可阻挡,信托业要加强金融科技应用,将信息系统打造为强化内部管理、引领业务发展的重要支柱。”

  一是加大金融科技投入。要从董事会层面研究部署金融科技建设,将金融科技建设纳入公司中长期战略规划;有条件的信托公司要争取自主建设开发系统,每年确保一定比例的投入,不断完善信息系统功能,提高信息系统安全性;暂时没有条件的要树立信息化建设意识,加大人财物方面的储备积累力度,逐步提高信息技术水平。

  二是强化金融科技应用。要运用金融科技精准营销客户,优化客户体验,提升客户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水平。要运用金融科技辅助风险管理,建立有效的智能化风控体系,实现信托业务全流程风险控制。要运用金融科技辅助运营管理,提升内部管理自动化、规范化水平,提升业务研发和产品创新水平。

  三是加强金融科技监管。各银保监局要督促信托公司合规运用金融科技,严防变相公募行为。利用金融科技推介集合资金信托计划应坚持合格投资者标准和风险适当性管理原则,需履行特定对象确定程序,将合适的产品卖给合适的投资者,对于违规销售行为应及时叫停,督促整改。

免责声明:自媒体综合提供的内容均源自自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并获许可。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新浪立场。若内容涉及投资建议,仅供参考勿作为投资依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责任编辑:唐婧

关键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