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0日,燃财经举办线上沙龙,主题聚焦自动驾驶行业,中科创星创始合伙人、联席CEO米磊,新石器创始人兼CEO余恩源,驭势科技联合创始人、董事长兼CEO吴甘沙进行了主题分享,并和燃财经总编辑贺树龙做了对话。米磊表示,自动驾驶行业在2019年开始降温,但随着疫情的出现,行业产生了巨大的热点,5G和新基建的投资,让无人驾驶突然迎来了一波春天。他认为,对于当前的自动驾驶企业,需要做好技术到产品的落地,技术的产品化最重要。创业公司不要试图去跟巨头在正面战场上直接PK,而是要从边缘切入,边缘创新,集中优势兵力,在所在的细分领域做到对手两到三倍以上的资源投入,成为细分领域的龙头。自动驾驶行业的研发最早是谷歌发起的。谷歌对自动驾驶非常看重,从DRAPA(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挑战赛引进了很多人才,在行业形成了标杆效应,激发了业界对自动驾驶的期待和追捧。我在2012年就关注到,谷歌在研发无人驾驶汽车这个方向,当时就非常看好。因为当时我是在做光通信和光传感相关的工作,而激光雷达在无人驾驶上得到了巨大的应用。由于人工智能技术、光电传感技术与汽车产业的结合,诞生了自动驾驶技术。2016年是中国无人驾驶元年,2017年和2018年引起了资本的巨大关注。2019年,行业开始有一点降温。但随着疫情的出现,行业一下产生了一个巨大的热点。疫情导致国家在新基建的投入非常巨大,尤其是在5G、充电桩等方面,而这两个基建的投入对无人驾驶非常重要。无人驾驶有三个大趋势。一是智能化,二是网联化,三是电动化或新能源化,所以5G和充电桩的建设和推广,会对无人驾驶的发展有巨大的推动。我认为,疫情之后无人驾驶产业会加速发展。无人驾驶的级别分为L1到L5,目前L2级别的无人驾驶技术相对成熟,但受制于技术难度、产业链成熟度等,要达到L5级别的无人驾驶,应该至少还需要十年以上的时间。所以从短期来看,无人驾驶要先找一些细分的应用场景,才能够得到真正的推广。开放道路的无人驾驶,我认为短期是很难实现的。疫情之后,无人驾驶突然迎来了一波春天,很多公司获得了融资。疫情导致无人物流的爆发,无人驾驶产品体现出了非常大的利用价值和优势。硬科技的产品有个特点,都会经历The Hype Cycle曲线,也叫技术炒作成熟度曲线。短期发展相对缓慢,一旦过了拐点,就会迎来爆发性的增长。所以我认为自动驾驶经过疫情期间需求的拉动,先解决物流这个细分市场的应用,然后不断完善产品成熟度,通过不断的出货降低自动驾驶的成本,打磨产业链,将来会把自动驾驶带到一个更大的领域。现在自动驾驶处在低速载物的阶段,下一步可以走向低速载人,再下一步是高速载物,最终是高速载人。当这四大关口走完,就会迎来自动驾驶的盛夏。每一次工业革命,都是由能源、交通、信息这三大领域的变革来决定的。未来的智能化时代也一样,自动驾驶是人工智能领域最大的市场应用,它将会结合这三大领域的变革,所以有很大机会。我们对自动驾驶的投资,其实就是在这三个领域做布局。我们在自动驾驶领域的投资和布局,是围绕未来整个大的发展方向和趋势。除了整车的布局,我们在整个产业链上也布局了自动驾驶的一些核心部件,尤其是激光雷达和毫米波雷达。现在机械式的激光雷达绝对不是最终的解决方案,最终的解决方案一定是固态的、芯片化的激光雷达,这样才能把成本降下来,所以我们还投资了一些做硅光激光雷达和毫米波雷达芯片的公司。另外我们还布局了光学AI芯片、5G相关产业链、电动车产业链,以及自动驾驶道路、商业航天。因为未来汽车除了要跟5G基站的区域做连接,还要跟商业卫星的GPS导航、卫星物联网和卫星互联网去做连接。在自动驾驶的情况下,车辆需要有全天候实时的数据支撑和保障,这是天地一体化的信息,网络是非常重要的。我认为这次自动驾驶的春天,一定会把自动驾驶带到一个更高的高度。从低速物流,一直走向未来全自动的、实时的、全开放道路的无人驾驶。我相信到那个时候,我们的生活会因为无人驾驶带来巨大的改变。
燃财经:中科创星专注硬科技投资,已经投资孵化了200多家硬科技项目,疫情期间哪些项目迎来了机会?哪些项目面临着挑战?米磊:面向终端消费者的项目,肯定会有一些挑战。但是我们投资的大部分项目都是toB的,受到的影响相对较小。我们有20多个项目,这次参与到了抗击疫情的行列中。比如在医疗方面,通过我们的血管成像仪,穿着防护服、戴着护目镜、戴着手套的护士,就能更好地扎针。红外热像仪去检测发热人群,还有做无接触电梯和无接触医院自助机的发展非常快、还有无人物流车等,也因为疫情得到了一些机会。国家提出的新基建,对我们整个5G产业链相关的企业,也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燃财经:这次疫情期间,为什么我们听到无人配送比较多,但自动驾驶比较少?米磊:疫情期间自动驾驶确实提的比较少,但是无人配送提的非常多。因为这次面临的问题,实际是在终端的物流配送上。大家都关在家里,导致配送员不够,无人配送的需求大增。整体而言,要想在干线实现自动驾驶,目前来看还是比较难的。在无人配送这块儿,因为大家都锁在家里,交通环境变简单了,所以低速的无人配送物流车,就得到了更多的应用。燃财经:疫情期间“无人配送”、“无人售卖”、“无人收银”等等“无人模式”比较火热,很多大公司也纷纷布局,你如何判断哪些是伪需求或阶段性需求?米磊:我认为现在的无人配送是短期的阶段性需求,等疫情结束,所有人都恢复到道路上之后,无人配送的难度会加大很多。那时候无人配送是否成本更低效率更高,那就不确定了。至于无人售卖,现在看来在一些特定的领域是有价值的,但无人收银我觉得现在并不是特别明确。总体而言,无人模式是不是真需求,要看在满足高频刚需的同时,跟传统的有人模式比起来,它的成本是不是在下降,效率是不是在提升。同时,实现安全可靠也是非常重要的,否则维护成本会很高。燃财经:疫情对汽车品类的需求、车企的供应链造成了很大冲击,如果传导到上下游,会对自动驾驶领域的企业也造成一定影响,你认为这个影响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米磊:首先是乘用车的销售量短期内大幅下降,导致对新技术的关注也会短期下降,因为乘用车的厂商会更关注销量的恢复。无人物流的需求爆发和牵引,也导致一部分乘用车的车商,把一部分产能转移过来去生产物流车。
燃财经:经过几年的高速发展之后,自动驾驶行业似乎并没有达到外界的预期,你认为自动驾驶行业距离真正的爆发还有多远?米磊:我觉得在无人物流这个细分领域,自动驾驶今年就开始爆发了,它在未来一到三年会有一个爆发,当然要实现全开放的无人驾驶,还需要更长的时间。但是在一些垂直细分的领域,自动驾驶已经开始改变很多行业。我相信,自动驾驶行业真正的应用已经开始了,所以我觉得2020年自动驾驶行业肯定会迎来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燃财经:从投资的角度,你认为中国无人车公司是否已经从VC级投资,到了需要大规模产业投资的阶段?米磊:现在已经有产业投资开始进入了,包括最近丰田投资pony.ai,博世投资驭势,证明产业投资已经开始关注到无人驾驶。所以我觉得现在应该是一个开始从VC投资向产业投资转变的阶段了,也说明无人驾驶的价值和需求已经得到了产业的认可。燃财经:资金、技术、牌照,这三大要素中,你认为哪一个对当前阶段的自动驾驶企业更重要?米磊:对当前的自动驾驶企业而言,更重要的是从技术到产品的落地。过去我们更多的是在谈论自动驾驶的技术,但实际上,技术的产品化才是最重要的。一个硬科技企业的发展,成功的一个关键节点,是能否从技术到产品。只有真正做到产品化,才能够解决行业未来发展的关键问题。客户不为技术买单,只为产品买单。所以我认为是否有落地的场景、能够真正解决客户的需求,这才是更重要的。燃财经:将来如果想要获得更大发展,自动驾驶项目需要在哪些核心领域有突破?米磊:当产品越来越成熟,自动驾驶行业需要在核心零部件的模块化上有所突破。实现产品的模块化,用同样标准的硬件产品,通过切换去支撑不同的落地场景,这是非常重要的。像激光雷达这种核心部件,能不能把寿命提高,更换更可靠的零件,把成本从现在的几万块钱一台降到几千块,这样才能让无人驾驶的成本越来越低,才能让自动驾驶机器换人的逻辑得到实现。自动驾驶本质上是机器换人的一个行业,如果我的成本不能够低于有人驾驶的成本,那就无法实现真正的大规模落地。
燃财经:从乘用领域的无人车,到无人化的货运、外卖,技术原理都是相通的吗?乘用车进入货运领域,从商业的角度可行吗?短期内你更看好乘用还是货运模式?米磊:无人驾驶大的技术都是相通的,但是具体到不同的场景,还是有一定的区别。目前看的话,如果是直接从乘用车进入货运领域,技术上应该是可行的,但是需要重新去设计产品。短期内货运的需求和技术的匹配度是更好的,对于乘用车,目前来看技术离需求还是有一定差距的。所以我短期更看好货运模式。燃财经:国外的自动驾驶企业也在加大在中国的布局,包括一些传统车企也加大了投资,创业公司如何迎接挑战?米磊:创业公司首先要成为细分领域的龙头,哪怕市场现在还没有那么大,不要试图去跟巨头在正面战场上直接PK,而是要从边缘切入,边缘创新,先把一些巨头目前看不上的市场拿下,然后从边缘一步步进攻,农村包围城市。创业公司一定要保证在细分市场的资源投入,是竞争对手的两到三倍以上。在某一个时空点上,创造出比任何一个对手都更多的资源和投放,那么根据压强原则就能够获胜。哪怕是巨头,他们只要在这个细分市场的投入不如创业公司,那他也是打不过创业公司的。这就是军事战略中的集中优势兵力。所以创业公司得一个地盘一个地盘去抢。燃财经:创业公司、科技巨头、汽车企业,哪个类型的玩家更有机会被资本重注?米磊:相对来说,创业公司更容易被资本下注。因为对于投资来说,传统的汽车企业和科技巨头,投资会非常昂贵。从投资的角度,还是创业公司更具备投资价值。米磊:5G能解决超低时延的问题,所以无人驾驶汽车可以通过云服务的方式,把高清地图的处理放到云上,实现实时通信。城市可以靠5G的基站,但在偏远的郊区,可能需要卫星来补充。我认为未来一定是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全球的任何人、任何车,都会实时接入这个网络,整个地球是协同的一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