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航系保险棋子:求生求变的华安财险
摘要 如果说渤海人寿是“海航系”一手养大的孩子,那么华安财险或可称为“继子”。不过,对于华安财险,海航也没少花心思,一度兵分两路谋求大股东地位,但殊途同归,均遗憾收场。2019年底,海航旗下北部湾航空拟收购华安财险17.86%股权的消息,又在业内“火”了一把,但北部湾航空或进行重组,冠上广西地方国资的名号
如果说渤海人寿是“海航系”一手养大的孩子,那么华安财险或可称为“继子”。不过,对于华安财险,海航也没少花心思,一度兵分两路谋求大股东地位,但殊途同归,均遗憾收场。
2019年底,海航旗下北部湾航空拟收购华安财险 17.86%股权的消息,又在业内“火”了一把,但北部湾航空或进行重组,冠上广西地方国资的名号,数年谋求,海航对华安财险股权的动作,终是为他人做嫁衣?
反观华安财险,近年保费增速放缓、打破持续盈利的节奏陷入亏损,被海航系、特华系股东的“光环”,与经营层面内忧外患的双重压力裹挟前行。然而,华安财险也在同步进行调整,车险“抱团取暖”,尝试拓展航旅险、健康险等非车险项目,意在求生、求变。
No.1
兵分两路,铩羽而归
“海航系”与华安财险的渊源颇深,2011年,华安财险引入海航集团旗下两家公司作为股东,开启两者间的故事。
此后,海航系一度兵分两路谋求华安财险的大股东席位,但未能如愿上位。
2015年-2016年期间,海航投资(000616,诊股)调整并审议通过非公开发行预案,拟向特定投资者募资约52亿元,其中,23亿元收购华安财险19.64%股权,包括海航资本持有的12.5%股权和海航酒店控股持有的7.14%股权。
但数次延期后,相关议案迟迟悬而未决。无奈之下,2017年年末,海航投资宣告,撤回定增方案,放弃收购华安财险股权,但不影响在此期间海航投资以自有资金收购的海航酒店所持的7.14%股权。
另一路,是通过渤海金控。2016年7月,渤海金控公告,拟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购买华安财险第二大股东广州泽达手中持有的3.1亿股股权,占比14.77%,交易价格为17亿元。一年后,方案终止。
按照当时的环境推断,海航谋求华安财险主导权失利,主要基于两方面:一是政策变化,彼时监管已在业内对《保险公司股权管理办法》征求意见,要求单一股东持股比例不得超过保险公司注册资本的三分之一,若两项收购计划如期推进,海航将合计持有华安财险34.41%股权,超过上限。二是,海航正逐步暴露利用高杆杠大肆收购资产的弊端,被迫放慢脚步。
接连受挫后,截至2019年末,海航对华安财险的持股,停留在19.64%(海航资本、海航投资分别持有12.5%、7.14%),仍是第二大股东,与第一大股东特华投资20%的股比,仅差不到1个百分点。
巧合的是,华安财险现有的11家股东中,5家与渤海人寿重合,譬如广州泽达、北京国华荣、广州百泽实业等企业,均出现在两家险企的股东名单中,业内也曾讨论,是否与海航之间存在复杂隐秘的关系。
No.2
二度上位,股权花落谁家未可知
近期,华安财险股权结构再生变化。2019年12月31日,海航投资披露关于放弃华安财险部分股权优先购买权暨关联交易的公告,意向收购方为其控股子公司——北部湾航空。
据悉,海航资本、广州百泽、北京国华荣、广州鑫中业拟分别将持有的华安财险 4.76%、4.23%、7.57%、1.30%股权,合计占 17.86%,以3.49 元每股的价格转让给北部湾航空,交易金额约13.09亿。北部湾航空成为华安财险第二大单一股东,也是战略类股东。
若此次股权转让获批,海航资本、海航投资、北部湾航空将合计持有华安财险32.74%股份,海航集团将成为华安财险控制类股东(持股比例1/3以上,或其表决权对股东会的决议有重大影响)。
放弃优先购买权,也是因海航投资自身资质不符合监管要求,根据相应办法,保险公司战略类股东需具有持续出资能力,最近三个会计年度持续盈利,但在2016年,海航投资净利润为负。
事实上,在航司中,北部湾航空规模并不算大,2018年营收23.86亿,净利润506万;2019年一季度未经审计净利润928万,总资产约48亿。
按照官方说法,华安财险主营业务涉及航空业周边配套辅产业,北部湾航空收购股权,有利于拓展航空辅产业投资,通过股权合作强化业务合作,实现资源配置,提升风险抵御能力并进一步聚焦航空产业,增强核心竞争力。
同时,北部湾航空也在海航轻资产的“瘦身计划”中。2019年6月,海航控股(600221,诊股)与广西政府签订协议,约定通过股权转让、增资扩股等形式对北部湾航空进行股权重组,实现广西政府对北部湾航空的控股,由北投集团持股71.2%,广西机场集团持股4.8%,海航控股持股24%。
这也意味着,北部湾航空拟受让的华安财险股权最终归属权,存在极大不确定性。
No.3
内忧外患,求变谋生
抛开股东不提,华安财险又是否为良好的投资标的?
以近5年表现来看,华安财险恰处在转型调整的关键期,保费增速放缓,自2015年开始,净利润持续下滑,2018年转盈为亏,净亏损2.3亿元,打破连续盈利的节奏。
细究致亏点,其一,车险业务承保亏损,2014年至2018年,华安财险车险保费占比保持在80%以上,但承保多有亏损。受商车费改逐步深化,净费系数持续下降等因素影响,车险盈利空间受到进一步压缩,综合赔付率持续攀升,2018年,华安财险车险业务出现6.77亿元的大幅净亏损。其二,受资本市场低迷影响,华安财险投资收益率未达预期,致使经营出现亏损。
2019年,华安财险经营成绩略有反弹,实现1.3亿元净利润,这也得益于持续调整。更早前,华安财险等部分中小险企已在尝试“抱团取暖”,成立中保车服科技服务股份有限公司,希望通过打造互联网车险理赔平台,解决中小险企普遍存在的专业服务技术力量有限、理赔管控能力不足等问题,意图在马太效应十分严峻的财险行业撕开突破口。
同时,华安财险也在探索开发新业务新渠道,谋求突破车险带来的经营困境,重点发展方向,就包括与股东海航息息相关的航旅项目,以及健康险。
2019年至今,华安财险数次公告内容均与航旅业务有关,包括与乌鲁木齐航空有限责任公司达成合作,随后又受让业务范围涉及通用航空运营产业的扬子江保险经纪有限公司55%股权,成为该公司第一大股东。又与海南航空开展保险合作,在官网、官微等多个平台销售航旅相关产品,并逐步丰富。
“生存就是人穷志短,中小险企考虑的问题角度没有那么远,只考虑眼前怎么活下去”,华安财险总裁童清2019年年初的发言,尖锐又实在的点出中小财险公司的压力,有经营成本高的“内忧”,有新车增速放缓、资本市场低迷的“外患”。如今的华安财险,也持续笼罩在危机感中。
结语
折腾数年,海航对华安财险的执着不言而喻。
不论是“海航系”还是“特华系”,可以说,华安财险一直在极具“知名度”的股东光环和生存压力下前行。
车险拖后腿,现有主攻的非车险业务,又能否成为华安财险可持续发展、平稳经营的“救命稻草”?答案或仍待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