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航带起资本躲弃保险的节奏
摘要 今天最热闹的财经新闻,当属海航“13海航债”延期支付风波。4月14日晚间,海航的“13海航债”到期前夜仓促召集持有人开会,要求投资者在短时间内表决该期债券本息延期一年的议案。“骗子!骗子!骗子!遗臭万年”的痛斥中,这场海航会议翻车现场实录流出。因诸多不合规、违背常识所在,投资者纷纷谴责其不遵守债券持
今天最热闹的财经新闻,当属海航“13海航债”延期支付风波。
4月14日晚间,海航的“13海航债”到期前夜仓促召集持有人开会,要求投资者在短时间内表决该期债券本息延期一年的议案。
“骗子!骗子!骗子!遗臭万年”的痛斥中,这场海航会议翻车现场实录流出。因诸多不合规、违背常识所在,投资者纷纷谴责其不遵守债券持有人会议规则。
一时间舆论哗然,甚至被调侃“研发了解决债权违约难题的新工艺、就差直接投票豁免债务了”。
4月15日凌晨,海航连夜发布《致歉信》,称:
“由于投资人数量较多,会议通知和准备工作存在一定不足,使得会议程序较为仓促。在此,向全体投资人深表歉意”。
但也坦承:
因新冠肺炎疫情叠加影响,集团航空、旅游、酒店、商业等相关主营业务经营受到很大影响,虽然多措并举全力推进复工复产,但短期内经营难以恢复到去年同期水平,现金流压力巨大。
这家曾经的万亿级资本大鳄渐行渐远,2月底联合工作组进驻后,更是注定了结局。在之最风光的年代,也曾大肆布局保险领域,产寿险甚至海外险企皆有之。
那些年,保险实曾引得各路资本大鳄聚首,一块牌照百亿估价,风高浪急。数以万计的滚滚现金流中,牌照、万能险、股市、地产,产融结合。
一切都在2017年戛然而止,“金融是国之重器”。
2020年突如其来的疫情,行业加速转型,资本亦要转型。再看那些翻云覆雨的老板们,姚老板、许老板造车去了,肖老板归来卖卖卖,张老板、吴老板身陷囹吾,郑老板赚了一大票走了,首富再也不提保险了……
保险圈还有很多老板,刘老板、郭老板、戴老板、鲁老板、李老板、于老板、卢老板、朱老板……
命运的最大无常和讽刺在于轮回,现实又对保险公司的发展战略或者股东资质,上了一课。只是,那些保险公司还好吗?老板们从当初的挥斥方遒点指燕梳,到如今兴味索然转投他方。
从即日起,《今日保》将每周推出一期保险再无资本大鳄系列。盘点资本系与保险的爱恨情仇,纠葛过往,以期未来。
1
-Insurance Today-
So we beat on, boats against the current, borne back ceaselessly into the past.
我们拼命划桨,奋力与波浪抗争,最终却被冲回到我们的往昔。
——《了不起的盖茨比》
据说,海航的陈老板信佛,坐飞机都要盘腿打坐。
2018年7月,王老板意外去世,“一心向佛”的陈老板临危受命,重新成为“核心”。在会上罕见的犯嗔戒后,陈老板斩钉截铁表示,海航要掉转船头。
“要是没有海南政府出手相救,我们去年年底就破产了。领导要求我们回归核心业务,海航以后就是卖机票的命。不要再搞什么资本运作了,该卖就卖!”
彼时的海航,22个大行业,它伸手进入了12个。其中,保险更是其大力布局的一个板块。
从新光海航到民安财险,从华安保险到渤海人寿,再到保险中介,甚至域外大型保险公司,海航或发起组建,或参股,或收购,均有涉猎。
能在一片不属于自己的天地里,呼啸而起,创造奇迹,大抵算得上是“强人”。但是,一鸣惊人后,能够遏制非理性冲动,以该行业平常的姿态持续成长,才算得上“英雄”。
遗憾的是,海航那些年展现出的保险野心,在集齐产、寿、代理、经纪等保险牌照后,始终未能结出巴菲特式的“理想”之花。先是“买买买”的跑马圈地,后又悄然的剥离与退出。
如今,民安财险、新光海航,早已更名改姓,与海航斩断联系。目前,海航还持有2家保险公司的股权,分别是华安财险12.50%股权(由旗下的海航资本持有),渤海人寿20%股权(由旗下上市公司渤海金控持有)。
债务压顶,命悬深渊的海航,曾多次甩卖资产。先是将渤海人寿的股权摆上货架,后又放弃了华安保险部分股权优先购买权。
依然看不见救赎之路。
今年3月2日,官宣说:由海南省政府牵头成立的联合工作组,将全面协助、全力推进海航的风险处置工作。
谁也不知道,工作组如何领导这家公司逃出生天。
更没有谁知道,海航还能在情根深种的保险板块腾挪多久。
从往昔的豪掷千金,到眼前的断臂求生,不知这是否应了佛法《金刚经》的一句话“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信佛的陈老板应该最有感触。
2
-Insurance Today-
we will run faster,stretch out our arms farther,and one fine morning.
我们跑快点,再把手伸长点,或将迎来一个美好的黎明。
1993年,农历癸酉年。这一年的5月2日,海航一千万元起家,开航运营。领衔的是德国学成归来的陈老板和志同道合的王老板。
或许是机票与航空意外险的撮合,海航对保险业的布局是从较为简单的保险中介开始的。2000年,海航集团旗下企业投资的海南通汇保险代理有限公司就已经获批开业。
风和日丽的日子总是短暂,美国爆发的“9·11”事件、非典疫情让年轻的海航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航空业的脆弱让陈老板警醒,单一航空模式投资大、风险高、周期性强、利润小,很难经得起外部市场波动。“鸡蛋要放在几个篮子里,打碎了一坨,还有一坨。”
而王老板则对犹太人的经商理念深以为然,也将其融会贯通至经营中。他推崇GE和黑石集团,也想成为他们。
总之,此后的海航在多元化发展的道路上开始狂奔。
2003年,海航成立了另外一家保险经纪公司——扬子江保险经纪有限公司,宣称要依托民航背景优势,力图在航空、机场、物流、再保险等方面创造中国保险经纪公司的新品牌。
小小的中介牌照,显然是挡不住海航对于保险业的野心的。
中国加入“WTO”之后,保险业成为开放程度最高的金融行业,各种资本纷至沓来,造就了国内保险市场第二波扩容潮。国内几大航空公司在这一时期相继入局。
2007年,海航资本正式创立。这一年,其与正急于进入大陆市场的台湾新光人寿一拍即合,达成合作协议,共同筹建一家中外合资人寿保险公司。2008年9月,新光海航人寿成立,注册资本5亿元,双方各持股50%,海航如愿拿下寿险牌照。
2010年,民安财险100%股权挂牌转让,以海航集团旗下海口美兰国际机场牵头的六家企业,以15.41亿元的价格受让其全部股权,成为实际控制人,拿下财险牌照。
拥有一寿一财的海航,2011年再度参股李光荣之华安财险,持股19.64%,成为第二大股东。
其实不仅仅是保险。彼时的海航成为了全球有名的资本贵胄。有人戏言“海航的飞机飞到哪儿,海航就买到哪儿”。
买得回来,不代表收归麾下,更不代表协同效应。
新光海航就是其中典型,由于外资水土不服、亏损严重、股东阋墙,让海航打定主意“做自己能够控制的保险公司”,即有了后来的渤海人寿。2013年,渤海人寿获批筹建,班子成员多来自新光海航人寿,其中深意昭然若揭。
3
-Insurance Today-
There are only the pursued, the pursuing, the busy and the tired.
世界上只有被追求者和追求者,忙碌者和疲惫者。
在中国的企业圈总是渴望奇迹式增长。但是在奇迹的背后,往往有些非理性、超常规,甚至是不可思议的特质。
随着并购的一路狂奔,海航总资产从2015年年末的4687亿,暴增至2017年年末的150000亿。世界商业史上,还没哪家公司如此短时间实现这样大跃进。
有时候,大厦越高,倾覆越快。太深的欲望,忽略了薄薄的家底。再加之宏观经济去杠杆,海航面临的是“债务压顶”。
于是,“卖卖卖”模式开启。
2018年10月,一纸新光海航的股东变更书,结束了海航与新光海航的关联。
早在2015年11月,海航系所持有的民安财险20%股权也转让给了泛海系。
然而,在巨额债务面前,一切都像是杯水车薪。
2020年的新年贺词中,陈老板只能很诚实的讲,海航资金短缺的情况仍未解决,并存在工资迟发、缓发的现象。“2020年是海航化解流动性风险的决胜之年。”
这对于一个曾经拥有10万亿梦想,想成为世界TOP10的超级梦想家来说,承认自己的困境,需要巨大的勇气。
如今再看海航手中的保险板块,颇有种“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的感觉。
渤海人寿:生不逢时
海航是渤海人寿的第一大股东,持股20%。
对于曾经持股的两家寿险公司,海航选择退出新光海航人寿,独宠渤海人寿更像是从业绩表现出发。
毕竟在成立之初的2016年、2017年,渤海人寿利用资产驱动模式,实现了盈利,分别为0.68亿元和2.21亿元。
然而好景不长,2017年,寿险行业迎来史上最强监管风暴,保险在回归保障的路上,也宣告了资产驱动负债型发展模式终结。渤海人寿保费几倍的增速成为历史。
从2018年至今,渤海人寿的利润连年亏损,甚至有加剧的趋势。截至2019年底,渤海人寿亏损15.22亿元。其市场份额仅为0.21%,微乎其微。此外,这家保险公司转型艰难,高管更迭频繁。
除了业绩不佳以外,渤海人寿还曾遭遇监管点名。
原保监会曾对其开出了一张监管函,细数其在股东股权、股东大会运作、董事会运作、监事会运作、经营管理层运作、关联交易管理、信息披露、发展规划、内部审计以及考核激励等方面存在问题,并禁止其直接或间接与海航集团及其关联方开展关联交易。
其实,对于渤海人寿,海航旗下的渤海租赁(000415,诊股)曾计划增资到200亿元。然而随着自身的流动性危机,所持的20%股权早已被质押,更遑论何增资!?
随着陈老板喊出“海航以后就是卖机票的命!”2019年初,渤海人寿的股权被摆上货架,但是至今尚未出手。
至于往日的豪情与野心,恐怕早已雨打风吹去了。
华安财险:能否另类?
自成立以来与海航多有亲密交集的华安财险,成为海航聚焦主业、持续瘦身节奏中的另类。
据说,对于华安财险,陈老板一直偏爱。
他曾经给李光荣写信称,“华安成功和与海航结缘的根本之因——我们都是有理念、有追求、讲诚信、讲责任的人。”
且不论是否志同道合,相对于卖掉的民安财险来看,华安财险的业绩基础更加稳固。这似乎也成为海航选择的重要原因。
公开数据显示,2015年至2019年成立五年,华安财险仅在2018年亏损了2.32亿元,其余年份均实现盈利,利润合计超过10亿元,并且保费增速几乎都高于行业保费增速。市场份额稳定在1%左右。
对于华安财险,海航也曾计划大手笔注资。
早在2015年5月,海航投资(000616,诊股)拟非公开发行募集资金不超过52.24亿元,其中23亿元用于收购华安财险19.643%股权。只不过增资遇阻颇多,两年三次延期,最终让海航的增持计划告吹。
但是,海航没有放弃。
2019年,就在债务压顶之际,海航仍企图通过海航控股(600221,诊股)旗下的广西北部湾航空,拟以约13.09亿元的价格,从华安财险4家现有股东手中受让17.86%股权。
如果交易获得中国银保监会批准,海航将通过旗下公司海航资本、海航投资、北部湾航空,合计持有华安财险32.74%股份,跃居华安财险控制类股东。但是海航系两笔债券违约事件,打乱了节奏。
虽然增资不成,但是华安财险更像是海航系的一员。随着疫情转折,3月初,华安保险宣布,携手集团旗下的天津航空、首都航空、祥鹏航空等11家航空公司,助力复工复产。
只不过,如今宏观环境激烈变化,在风刀雨锉中,保险已经不再是那个保险,海航也已经不再是那个海航。
4
-Insurance Today-
All the bright precious things fade so fast...and they don‘t come back.
所有的光鲜亮丽都敌不过时间,并且一去不复返。
海航的发展过程,就是一部资本运作史。
其实不仅仅是海航。
2017年6月,老银监会曾紧急电话要求各银行,对海航集团、安邦集团、万达集团、复星集团、浙江罗森内里投资公司的境内外融资支持情况及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摸底排查。
此前,在这些企业的资本扩张中,神话、博弈、阴谋、轮回,这些商业戏剧性都一一上演。它充满了那么多的偶然性,却又仿佛滑行在一条必然的悲剧之轨上。
如今,万达遭遇滑铁卢,安邦被更名、海航工作组进驻……曾经入股险企的命运更待如何?
已是春暖向阳处,回看一地落残花。
这个问题,也将是一批险企的共同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