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业协助围剿“黑金” 三类产品易被借道洗钱"
摘要 使用特别复杂的公司结构或隐名股东进行投保,又无法说清购买保险的资金来源,甚至拒绝保险公司对其开展尽职调查……如果保险公司碰上这样的投保客户,很有可能是遇到了保险洗钱行为。上证报记者昨日独家获悉,相关数据统计显示,2019年全年保险业协助各级公安、司法、
使用特别复杂的公司结构或隐名股东进行投保,又无法说清购买保险的资金来源,甚至拒绝保险公司对其开展尽职调查……如果保险公司碰上这样的投保客户,很有可能是遇到了保险洗钱行为。
上证报记者昨日独家获悉,相关数据统计显示,2019年全年保险业协助各级公安、司法、监察机关等查证涉嫌洗钱案件总体呈增长态势。全行业共报告案件937件,同比增长39.2%;涉案金额20.9亿元,同比增长57.1%;案均金额223.1万元。从案件类型来看,三类保险产品易被不法分子借道洗钱。
三类产品三条渠道
与其他金融行业相比,保险业目前遭遇的洗钱冲击相对较小,但保险产品和保险交易的固有特性(投保自由、退保自愿、缴费方式灵活、可以保单贷款等),为洗钱者提供了可以利用的平台,并且呈现手段多样化、隐蔽性高的趋势。不法分子将非法所得通过购买保险产品,再通过配套方式,将保险产品“洗”出合法收入。
知情人士称,从去年保险业协助相关部门“剿黑金”的案例中可发现,洗钱高风险保险产品主要集中于人身险公司,涉案金额占比高达99.5%。其中,多数发生在分红险、万能险、投连险等三类投资型产品,涉案金额占比66.5%;年金、终身寿险、定期寿险、两全保险等储蓄型产品,涉案金额占比30.1%;健康险、意外险等消费型产品,涉案金额占比3.4%。
易被不法分子借以洗钱的保险渠道,目前有三类:最常见的是银邮渠道,去年涉案金额15.3亿元,占比73.2%;其次是个人代理渠道,去年涉案金额3.5亿元,占比16.7%;第三类是专业中介机构、电话、网络等渠道,去年涉案金额2.1亿元,占比10.1%。
洗钱手法隐蔽性高
由于投资型人身险产品具有解约成本低、流动性强、资金可容纳量大的特点,洗钱固有风险较高。此类产品多在银邮及个人代理渠道销售,部分保险公司获取客户身份信息存在一定障碍,影响了后续客户身份识别和可疑交易报告的有效性。
保险洗钱手段的日趋多样化,给防范保险洗钱带来了一定难度。知情人士透露,从行业摸底情况来看,部分案件洗钱手法隐蔽性较高。
一是隐瞒真实身份和职业。部分案件当事人,或虚增收入,或杜撰自由职业、私营企业主等身份,以逃避保险公司强化的客户身份识别措施。二是在多家公司分散投保。去年行业共发现60起案件的当事人在两家或两家以上保险公司投保,涉案金额合计5.7亿元,占全部涉案金额的27.3%。
强化可疑交易监测和报告
监管排查与保险公司自查已成为保险业反洗钱工作的常态。不过,据接近监管的业内人士透露,就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监管部门仍然要求行业应继续完善洗钱案件风险评估,强化可疑交易监测和报告,妥善处置洗钱案件风险。
从目前来看,保险公司事先发现可疑交易的能力仍有待提高。部分保险公司在客户尽职调查方面仍以查阅投保资料等常规手段为主,未将反洗钱指标纳入契约访谈、财务核保规则,外部数据查询及使用、财务调查、实地查访等调查措施应用不足。
上述人士透露,近期监管部门再次强调,要求对发现的可疑交易或可疑客户,保险公司应采取多种手段深入了解客户经营活动状况、财产或资金来源,询问交易目的,核实交易动机,并按规定向人民银行反洗钱监测分析中心报告可疑交易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