赔付高企 疾驰的信用保证险“后遗症”爆发
摘要 作为财险公司近年来发力转型的主要业务之一,信用保证保险的发展可谓十分迅速。然而,该业务疾驰前进的同时,“后遗症”也逐步出现:前有中小型险企“折戟”受罚,后有上市险企自曝承保亏损加剧。近日,一纸罚单揭开了中华财险上海分公司“踩雷”信保业务的后续,更是将信用保证保险推上风口浪尖。市场人士不禁担忧,在当前
作为财险公司近年来发力转型的主要业务之一,信用保证保险的发展可谓十分迅速。然而,该业务疾驰前进的同时,“后遗症”也逐步出现:前有中小型险企“折戟”受罚,后有上市险企自曝承保亏损加剧。近日,一纸罚单揭开了中华财险上海分公司“踩雷”信保业务的后续,更是将信用保证保险推上风口浪尖。
市场人士不禁担忧,在当前全球疫情持续蔓延的背景下,信用风险更加突出,“踩雷”几率随之加大。对承保公司而言,一旦“触雷”,轻则公司声誉受到影响,对出借人照价赔偿;重则收到监管罚单,新业务开展受限。缘何助力实体经济发展的信用保证保险跌落“神坛”,财险公司应如何防患于未然?在疫情蔓延的当下,今年信用保证保险业务又将走向何方?
多家险企“折戟”
罚单赔款两面夹击
4月16日,中华联合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华财险”)自曝收到监管罚单。同日,银保监会也就中华财险上海分公司在开展信用保证保险业务中存在的三项侵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进行通报。
相关内容显示,中华财险上海分公司存在未按照规定使用经批准的保险条款、委托未取得合法资格的机构从事保险销售活动的违法违规行为。针对上述问题,银保监会上海监管局开出了“百万罚单”,除对该分公司采取了罚款80万元、停止接受信用保证保险新业务两年的处罚外,相关责任人罗文和李峰也分别被警告并处罚款20万元。
据了解,信用保证保险是一类由保险公司为债务人提供信用担保的保险,主要分为信用保险和保证保险,其功能为保障出借人资金的安全,主要流程是把债务人的保证责任转移给保险公司,当债务人不能履行其义务时,由保险公司承担赔偿责任。
虽然通报及公司方面的后续回复并未明确相关网贷中介机构的名称,但有业内人士指出,或与此前“厚本金融案件”有关。据了解,2019年8月,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厚本金融因“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被立案侦查。而在此前厚本金融的官网上,多处显示与中华财险战略合作。根据相关担保条例,厚本金融涉案后,中华财险就成为出借人追讨损失的对象。从最新进展看,中华财险回复北京商报记者表示,针对厚本金融的相关情况,公司已基本完成赔付,工作开展情况持续报告监管机构。
事实上,中华财险并非首家“踩雷”信用保证保险业务的财险公司。长安责任险也曾踩雷P2P履约保证保险,并在2017-2018年期间连续多个季度出现净利润亏损、偿付能力充足率下降的情况。而在保证保险赔付方面,更是累计超过20亿元。对此,银保监会先后两次对长安责任险采取监管措施,包括停止接受部分新业务、停止增设分支机构、高管限薪、强制增资扩股等,直至2019年11月才正式解除。
更早之前,浙商财险也曾因保证保险业务踩雷“侨兴债”,分期赔款逾10亿元,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一度跌破监管红线,后续在股东的增资支持下才获解围。
昔日非车“老大”
今陷高增长高赔付怪圈
随着近年来车险业务增速的逐步放缓,财险公司也在寻找新的业务增长点。在这一背景下,通过为企业增信,保障出借人权利的信用保证保险业务发展突飞猛进,短短几年内业务规模迅速增长,一度跃居非车险榜首。
公开数据显示,2019年信用保险和保证保险的原保险保费收入累计1043.6亿元,同比增长17.49%,为财险公司非车险业务中原保险保费收入规模最大的险种。
就具体公司而言,各家上市险企刚刚披露的“2019年成绩单”也显示出信用保证保险业务的增速之快。其中,财险“老大哥”人保财险的信用保证保险业务收入同比增长96.7%,太保财险的保证保险收入增速高达60%,平安财险的保证保险也小幅提升5.1%。
然而,增速较快的同时,三家险企在相关业务的综合成本率也迅速提升。例如,人保财险在信用保证保险的综合成本率由2018年的96.9%提升至2019年的121.7%,增长了24.8个百分点,承保利润亏损28.84亿元。太保财险和平安财险的保证保险综合成本率也由此前的84.2%和88.6%,提升至95.5%和93.6%。另外,人保财险在2019年年报中提及“受保险业务结构调整影响,信用保证险赔付率有所上升”。平安财险也表示,2018年的存量业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赔付水平。
需要注意的是,北京商报记者近日获得的一组数据显示,今年信用保证保险业务同样难言乐观。今年前2月,信用保险和保证保险承保利润均亏损超20亿元,分别为-25.08亿元和-22.13亿元,成为财险11项主要险种中,“唯二”的承保利润率为负的险种,信用保险更是低至-173.48%。
频频“踩雷”背后
“内功”不足“外功”失利
在业内人士看来,信用保证保险无论是“踩雷”风险事件,还是综合成本率迅速提升,都是由市场环境因素和保险公司自身因素共同构成的。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保险研究室副主任朱俊生认为,信用保证保险承保的是信用风险,涉及到融资、消费信贷、网贷等,而信用风险与经济环境有关。若经济环境发生变化,相关企业的偿债能力不足,最后风险就会传导至保险公司,使得目前部分公司在相关业务上“触雷”。
人保财险副总裁沈东也曾在2019年度业绩发布会上表示,信用保证险亏损主要是赔付率上升幅度较大,费用率相对较高,主要受社会信用风险的上行影响,导致赔付的快速增长。
而从保险公司的角度来看,朱俊生指出,开展信用保证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也应具备较强的风控能力。如果这一能力不足,无法很好地管理信用风险,那么在风险事件爆发后,也会影响保险公司的赔付。
北京某财险公司内部人士也坦言,目前部分保险公司对开展信用保证保险业务的模式和定位仍不清晰。如果单纯把该业务做成快速赚钱的工具,很容易就导致赔付率飙升或由盈转亏的结果。据该内部人士透露,市场上多数保险公司开展的信用保证保险业务均为“通道”业务,有意回避风险或避而不谈风控能力建设等。
“所谓‘通道’业务即保险公司仅进行名义兜底,约定明确的赔付上限(一般不超过总保费的100%),亦或资产端助贷平台跟放贷机构另外签订抽屉协议,进行反兜底。由此可以看出保险公司只不过是满足银行等放贷机构的合规要求,不承担任何实质信用风险。”上述内部人士如是说。
那么,保险公司应如何防范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呢?中国社科院保险与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向楠指出,保险公司在经营保证保险业务时,应关注各行业和单个个体的信用风险,也包括相关性和集中度风险。同时,需要提升自身对所承保标的信用风险的判断能力,要穿透到底层;谨慎选择合作方,了解产业链;关注经济金融周期因素,适当保守。另外,服务小微企业和低收入群体时也要关注风险,与其他优质机构合作。
前述财险公司内部人士也表示,信用保证保险业务来源于信贷业务,因此应主要关注4个方面的风险,包括政策风险即监管规定的不确定性;市场风险,即整个宏观经济的下行趋势;资产服务平台的存续能力、财务现金流情况、风险控制能力等,以及保险公司的自身风险审核能力。
信用风险提升
料规模增速或趋缓
全球疫情持续蔓延,多数企业日常运营的压力随之提升,信用风险也同步加大。今年信用保证保险业务又将走向何方?
沪上一位市场分析人士表示,受疫情影响,短期信用风险快速上升,直接表现为受冲击严重的企业经营现金流急剧恶化。例如,近期华信、海航等公司信用风险暴露,也直接使得部分债券出现违约。
对2020年信用保证保险业务,某财险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公司信保业务开展过程中成功接入了人行征信,通过借款人征信数据和外部第三方数据完善风险识别能力。同时,建立了“黑名单”制度,将具有欺诈风险和逾期违约的借款人列入名单中,拒绝给予保险服务。此外,公司对资产服务方(即助贷平台)以及资产筛选较为严格,考察因素包括成立年限、资产规模、风控能力、资产近一年数据表现、逾期率等。考虑到现阶段国家政策、监管规定、宏观基本面以及疫情等因素,在确保风险可控的基础上,会审慎开展信保业务。
中再集团董事长袁临江也在2019年业绩发布会上坦言,2020年在投资端影响比较大,资本市场受到剧大波动,包括境内、境外需要进行动态调整。信用类产品包括小额信贷保险产品会产生一定影响,接下来将会加大排查力度。
而在朱俊生看来,受疫情影响,2020年信用保证保险业务的需求量或将比以往更大,但同时,企业现金流断裂的风险加大,信用风险事件也恐增加,使得信用保证保险的风控更加困难。在这种背景下,各家公司或将充分关注信用保证保险业务存在的风险,业务规模增速也有望趋缓。“对于风控能力不足的公司,还是建议审慎地开展相关业务。”朱俊生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