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利得基金权益团队势单力孤 基金规模或制约想象空间

来源:红刊财经 2019-12-29 10:31:00

摘要
红刊财经张桔年终将至,部分公募将考核截至11月底的缘故,公募基金也迎来了新一轮人事变动的高潮,部分成绩不佳的基金经理因种种缘由离开了原来的岗位,但西部利得基金解聘投资部副总也引发了各方关注。投资副总遭遇解职仅仅是西部利得目前面临重重问题的冰山一角,对于一家成立超过9年的公司而言,虽然目前的公募资产管

红刊财经 张桔

年终将至,部分公募将考核截至11月底的缘故,公募基金也迎来了新一轮人事变动的高潮,部分成绩不佳的基金经理因种种缘由离开了原来的岗位,但西部利得基金解聘投资部副总也引发了各方关注。

投资副总遭遇解职仅仅是西部利得目前面临重重问题的冰山一角,对于一家成立超过9年的公司而言,虽然目前的公募资产管理规模达到451.07亿元,但是这其中绝大部分的贡献来自于西部利得天添富货币B(251.90亿元),尤其是权益类基金的单只规模大多惨不忍睹,在没有规模保障的前提下奢谈业绩成为了荒谬的逻辑。

权益团队势单力孤

灵魂人物难寻

Wind显示,西部利得基金投资总监一栏显示空白,加之投资部副总被解职,似乎基金经理团队遭遇领路人的真空。《红周刊》记者以投资者身份致电公司,接线人士对现任投资总监是谁的问题没有给予正面回答。

而根据记者对现存基金经理的逐一统计,目前公司可能也仅有4位基金经理将主要的心思放在公司相对弱势的权益类产品身上,他们分别是林静、张翔、刘荟、曹祥。

接受《红周刊》记者采访时,长量基金分析师王骅分析指出:“西部利得总体的投资思路都是比较谨慎的,聚焦西部利得策略优选,基金长期仓位中性,从重仓股来看,其重仓股所属的行业涉及传媒、纺织服装、计算机等非周期性行业,又包含非银金融、基建等周期性行业,投资特点较为分散,三季度的最大重仓主要为中国中铁等老牌国企,虽然这些股票的价格、估值处于历史底部,但其背后也是股价长期表现一般所致。”

“在管基金期间,按照基金资产加权计算的期间回报最高的就是曹祥,累计回报41.28%。”爱方财富总经理庄正指出其看好的是权益团队中的另外一位。不过从两人的任职时间来看,曹祥和刘荟迄今均不满4年。

实际上,西部利得基金也曾在历史上拥有过明星基金经理人物,在公募圈内比较认可的就是闫旭和傅明笑;两位在供职该公司之前,曾分别在华宝兴业和国联安成名,但可惜的是在西部利得却未能实现飞跃,闫旭在西部利得的前身纽银梅隆仅任职三年就重回老东家,傅明笑更是在公司仅仅担任基金经理不到两年的时间。

权益类阵营缺乏旗舰性产品

基金规模或制约想象空间

汇总记者的采访,对于公司所存在的问题,或许因为缺乏能够成为招牌人物的基金经理,公司的投研能力也逐渐降低,导致基金业绩较差;加上公司管理层不稳定,吸引不了优秀的基金经理加盟,从而公司投研能力又进一步降低。

具体就现存的权益类产品来看,首先看新发产品的情况,在今年股市整体向好的背景下,公司却只发行了西部利得量化成长一只产品:《红周刊》记者查阅公司公告发现,该基金的首募份额仅约1.78亿,但9月30日的最新份额仅约1.24亿,缩水将近三分之一。再看2018年成立的权益类产品,主动型包括西部利得事件驱动和西部利得景程两只,两只基金均有上文提到的刘荟参与管理,在业绩水平趋于一般的背景下,两只基金如今的规模基本就在大约1个亿的水平徘徊。

当然,规模问题同样困扰着西部利得存续多年的权益类老产品,整体来看,公司三季度竟然没有一只权益类产品的规模突破4个亿,结合公司第56位的排名来看,这在内地公募的中大型基金公司中较为罕见。其中,2011年成立的西部利得策略优选和西部利得新动向是公司最老的两只权益类产品,之后由于股东变化等种种原因,公司直到2015年年中才发行第三只主动权益类产品。

但整体来看成立多年的两只“古董”级主动权益产品,虽然基本中间都经历了基金经理的几度变化,然而似乎谁都没有能力将基金的业绩做出新高度。Wind数据表明,从年化收益看,西部利得新动向的年化收益约为6.12%,其在70只同类基金中排在第44位;比较而言,西部利得策略优选更为惨淡,迄今的年化收益约为-0.43%,其在297只同类基金中仅排在第286位。

相似的是,除去现任的基金经理都为刘荟外,两只基金的最新规模几乎一致:新动向和策略优选三季度的规模基本都为2.55亿元。还是以上文提及的最早成立的策略优选为例,尽管明星基金经理闫旭和傅明笑都曾管理过该产品,但也没能将基金彻底带“火”;具体从分年度的业绩来看,策略优选基本延续着“好一年、差一年、不尴不尬又一年”的节奏,从2014年迄今,该产品唯一一次在年终排在同类前100位之列出现在2018年,彼时年终其在576只基金中排在81位,或许这也印证了产品善于弱市防守的特征。

有所区别的是,西部利得新动向即使在去年可以充分发挥防御属性的行情中也表现不佳。从2014年迄今,该产品最高光的时刻恰好出现在2014年,此后连续五年,新动向的表现基本处于不温不火的中庸状态。但源于目前基金经理均为同一人,虽然选股的思路求同存异,然而从逐季的重仓股分析来看,去年以来的畜牧养殖、大消费、科技等热门板块几乎都与这两只产品“绝缘”。举例来看,仍就新动向而言,上一季的季报中,基金经理所选择的头号重仓股是林洋能源,但该股年内几乎零涨幅。

从纽银梅隆西部到西部利得

外资抢滩时代发展思路殊为关键

众所周知,如今归属于券商系的西部利得基金当初成立时的名字叫纽银梅隆西部,其曾经是公募圈里被寄予厚望的合资基金公司新秀,因为彼时公司的外方股东是名声显赫的纽约银行梅隆资产管理国际有限公司,高薪网罗了包括闫旭在内的一批公募人才,但最终外方股东也没能扛住连年亏损,被迫将烫手的山芋甩给了接盘方西部证券退出中国市场。

这对于当前高喊“狼来了”的内地公募圈而言也有一定的示范意义。综合《红周刊》记者的采访,随着内地资本市场开放大门的逐步放宽,国际知名的资产管理机构也纷纷抢食A股蛋糕;但仅从这些年内地公募的外方股东进退来看,其实失败的教训多于成功的例子,不仅是纽银梅隆,还包括当初金元比联的外方股东等等,他们或是因为盲目照搬不适合内地国情的资管舶来品,或是因为对A股的不熟悉在投资管理上与中方团队产生不可调和的矛盾,下场大多不欢而散。

当然,对于西部利得来说,改头换面后的这几年也称不上成功。Wind资讯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三季度末,西部利得的最新资产规模约为451.07亿元,最新的排名是第56位;对比分析,2013年成立的兴业基金和永赢基金却后发先至,早已稳居公募千亿俱乐部之列。

但从公司(包括原纽银梅隆西部)的财务数据来看,由于此前经营连续多年亏损,公司在走过了一段颇为漫长的弯路后才逐渐走上正轨,但这中间损失掉的是时间的成本。根据《红周刊》记者的查阅,从2011到2016年,公司实现的净利润分别为-4248.49万元、-1331.27万元、-4338.04万元、-3725.07万元、-955.67万元、-2354.25万元。2017年,公司实现净利润首次由负转正,而根据西部证券2018年年报的披露,西部利得去年所实现的净利润约为503.5万元。

结合最新的产品结构来分析,或许公司的净利润趋于好转也就是因为“赌”对了一只货基而已。数据表明,西部利得的产品结构明显向固收端偏移,尤其是西部利得虽然整体基金数量并不算多,目前共36只基金,却布局了4只货币基金,其中西部利得天添富货币规模254亿,占了公司公募管理规模的63.6%,但18只权益类基金却仅有41亿的规模。

然而,债基和货基的热度今非昔比,在去年资管新规对货基的管理做出严格限定后,某种程度上作为年末冲规模利器的货币基金已经让位给了ETF甚至短债基金,其规模和收益的波动均相较以往收窄,很多股民实际保有货基是为了行情好时给股票加仓用,中小基金公司靠货基一柱擎天的时代慢慢过去了。

同时对于债基来说,不仅是股牛债熊的翘翘板效应抑制了债基的发展,同时短债基金的迅速兴起说明债券类产品的流动性和短期收益实际也是殊为关键的因素。何况,债券市场上隔三差五的爆雷行为也让本来追求稳健的债基投资者心有余悸,而西部利得债基此前也曾踩雷过飞马债。

自10月起,证监会实施公募基金常规产品分类注册机制,权益类、混合型基金审批提速尤其明显,这也让业界解读监管层为偏股型基金的发行保驾护航。这样的大背景下,包括西部利得这类的中型基金公司是否都要重新校正其发展思路呢?

格上理财分析师张婷补充:“对外资放开控股之后,公募领域的竞争会加剧,在这种情况下,投资者会用脚投票,会选择收益、风控以及服务更好的公司,对西部利得而言,要想突围要考虑几点,首先建立特色化的竞争壁垒,比如针对某一类产品或者小众产品进行发力,形式差异化;其次要制定发展方向,保证实施的稳定性,不要盲目的寄期望于频繁更换管理人改善公司经营状况;再次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保证员工的稳定性及积极性。”

西部利得基金权益团队势单力孤 基金规模或制约想象空间

关键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