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家银行保本理财余额已压降至0

来源:零售金融新视角 2020-05-13 14:58:00

摘要
2020年以来,在国有银行中,只有农业银行和建设银行还在发行保本理财产品(剔除结构性理财),其它四家国有银行均未发行保本理财产品。

    根据2018年4月发布的资管新规,银行不得从事表内理财业务,也就意味着保本理财产品要全部退出,过渡期截止到2020年底。

    根据银保监会在2019年2月披露的数据,截至2018年末,银行保本和非保本理财产品余额为32万亿元,同比增加2.5万亿元,其中非保本理财产品余额22万亿元,与2017年末基本持平。也就是说,截至2018年末,保本理财产品余额为10万亿元,相较于2017年末增加2.5万亿元。

    资管新规出台大半年之后,保本理财产品余额不仅没有压降,反而在上升。可以看出,银行负债端压力依然较大,需要用保本理财缓解存款压力。

    2019年保本理财产品退出速度加快

    不过,进入2019年之后,保本理财产品退出速度加快,保本理财规模大幅下降。根据银行年报披露的数据,截至2019年末,交通银行、邮储银行、青岛银行、贵州银行的保本理财产品余额已经压降至0;此外,杭州银行、兴业银行、招商银行、南京银行的保本理财产品余额占比分别为0.1%、0.6%、2.34%、4.77%,也都处在较低水平,预计短期内剩余保本理财产品可全部兑付。

    在披露保本理财余额的银行中,农业银行最高,占比也最高,截至2019年末余额为3028.36亿元,占所有理财产品余额的14.9%;此外,平安银行、郑州银行、北京银行、建设银行的保本理财余额占比分别为10.22%、9.79%、8.71%、8.24%,相对来说占比也偏高。

    从零售金融新视角监测的数据来看,从2018年初到2019年末,保本理财产品发行量占比由25.91%下降至15.73%,共下降10.18个百分点。

    2020年以来,在国有银行中,只有农业银行和建设银行还在发行保本理财产品(剔除结构性理财),其它四家国有银行均未发行保本理财产品。

    整体来看,2019年银行保本理财产品规模相较于2018年下降幅度较大。由于保本理财产品基本都是封闭式产品,且期限偏短,基本都在1年期以内,所以在资管新规过渡期结束前,大部分银行的保本理财产品有望全部兑付完。

    保本理财资金流向哪里?

    保本理财产品逐渐退出,银行需要解决这部分资金的流向问题,引导客户将资金转移至银行的其它替代产品中。过去购买保本理财产品的客户分为两类:一类是保守型个人投资者,一类是机构。机构对资金的安全性要求较高,所以一般倾向于购买保本理财产品,购买非保本理财产品较少。

    保本理财产品退出之后,投资者的资金有两个去向:一是银行存款,包括普通定期存款、大额存单、结构性存款等;二是银行非保本理财产品。

    对于个人投资者来说,如果能承受一定风险并且比较看重产品的收益率,则会将资金转移至银行PR2风险等级的理财产品中,相对稳健;如果投资者比较保守无法承担任何本金损失,则会将资金转移至银行存款之中。原先购买保本理财产品的客户,大部分都比较保守,所以更倾向于将资金转移至存款中。

    保本理财产品的最佳替代品之一是结构性存款。自2017年11月资管新规意见稿出台以来,银行便开始有所行动,2018年初开始结构性存款规模迎来爆发式增长,从结构性存款的特征来看,和保本理财产品有很多相似之处。

    首先,在刚性兑付模式下,不管是保证收益类型还是保本浮动收益类型,银行保本理财产品的本金和收益都是可以得到保障的;而中资性银行发行的结构性存款基本都是保本的。

    其次,保本理财产品和结构性存款绝大部分都是封闭式产品,封闭期内不得提前赎回,而且期限偏短,平均不到6个月。

    第三,两者在销售方面都要参照银行理财进行管理,首次购买需要到银行网点面签,银行要进行“双录”,均为1万元起购。

    保本理财产品和结构性存款的主要区别在于,发行结构性存款的银行需要具备普通类衍生产品交易资格,而很多地方性城商行、农商行是没有发行结构性存款的资格的;保本理财产品保本保收益,而结构性存款则保本不保收益。

    不过由于目前市场上大部分结构性存款都能以极高的概率获取较高的收益率,这种产品和保本理财产品就非常相似了,几乎可以完美替代保本理财产品。但由于近两年监管层严格打击结构性存款发行乱象,禁止银行发行假结构性存款,所以2019年以来结构性存款高速扩张势头明显放缓。

    相对于普通定期存款、大额存单来说,结构性存款期限短、收益高,且同样能保本,未来银行依然会将其作为重要的揽储工具之一,而保守型投资者对结构性存款的需求也依然会比较高。


关键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