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诚投资借鉴全球银行资管行业发展:差异化是永久话题
摘要 差异化是永久话题来源:世诚投资自2018年底银保监会发布《商业银行理财子公司管理办法》(银行资管新规),银行理财子公司在最近一年得以蓬勃发展。截至2020年6月1日,共有35家银行已经成立或计划成立理财子公司,其中12家理财子公司已经开始运营。银行理财并非中国特有,在海外有至少50年历史。无论是监管
差异化是永久话题
来源:世诚投资
自2018年底银保监会发布《商业银行理财子公司管理办法》(银行资管新规),银行理财子公司在最近一年得以蓬勃发展。截至2020年6月1日,共有35家银行已经成立或计划成立理财子公司,其中12家理财子公司已经开始运营。
银行理财并非中国特有,在海外有至少50年历史。无论是监管要求,还是行业趋势,国内的银行理财子公司对标的正是全球银行的资产管理业务。有关全球银行资管的发展经验,已有不少卖方(包括华泰证券、国泰君安、中信证券等)为此做了较为精辟的分析。我们参考相关资料做了进一步研究,并结合自身在外资银行的工作经验,重新分析、整理、总结出几个可借鉴模式,并为国内银行理财子公司提出一些建议。以下是我们相关报告的概要,详细材料您可以向世诚投资联系人索取。
其实世诚投资与“银行资管”颇有渊源。我们投资团队最资深的三位同事(平均超过23年行业经验),都曾服务于外资银行。创始人陈家琳曾作为中国第一批QFII基金经理,就职于某外资银行资管(合资企业)。
据Willis Towers Watson 统计,2018年末全球前20大资管机构就有7家为银行,总管理规模逾11万亿美元(81万亿人民币),占前20大份额近30%。银行资管于全球资产管理行业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以美国为例,银行资管的发展初期也是道路坎坷,主要是受制于1933年的《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Glass-Steagall Act),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商业银行的综合金融服务。但1970年代起的一系列变化,使银行资管得以高速发展。这些变化包括:银行利率市场化、二战后美国人口激增(Baby Boom)、居民财富积累、退休收入保障立法 (ERISA)和美元国际化等事件。在多重利好因素的刺激下,即使法律限制和1970年起十多年的美股熊市,也未能阻挡资产管理行业高成长的步伐。
我们认为,美国银行资管自1970年代起经历的一系列变化,也正在当前中国发生。利率市场化、居民财富积累、退休金改革、人民币国际化......相信各位也都是耳熟能详。所以,中国的银行资管市场具有可预见的巨大潜力。
就发展模式而言,我们总结出(1)机构化的综合航母(摩根大通)(2)私人银行驱动的国际巨头(瑞士银行、瑞士信贷)(3)零售驱动的银行资管(富国银行)和(4)托管驱动的超级精品(纽约梅隆)共四个可借鉴模式。
纵眼望去,这些行业龙头都可被称之为“全能型”资管公司,似乎无多大差异化。但我们仔细分析后,各个案例公司的管理架构、资产来源、投资能力、投资策略、产品和服务等都有很大不同。所谓的“全能型”定位已不足以区分各银行资管之间的高度差异化。
差异化似乎是银行资管永久的话题,即使在美国较成熟的市场。像全球银行资管第一大、AUM逾2万亿美元、产品服务齐全的摩根大通,也时刻在创新和差异化上下功夫。摩根大通是所有银行资管在另类投资的比例最高的,达33%(是行业平均水平的3倍)。摩根大通也是首创 hedge fund seeding 模式的银行,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独立对冲基金管理人。
另一案例纽约梅隆是最早完全放弃传统信贷业务的银行之一,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银行”。我们相信,纽约梅隆当初是下了很大决心剥离本业的,在美国零利率的今天显然是非常明智的举动。纽约梅隆现今已成功转型为100%投资业务的银行,是全球第一大托管行,并利用托管与资管的共生性发展起了资产管理业务。类似托管驱动资管的发展模式也适用于日本,如三井住友和三菱UFJ银行。
通过此次对全球银行资管行业的研究,我们对国内银行理财子公司的发展越发有信心。但成功不是偶然的,全球经验也不能照搬中国,相信未来还是会有很多经验和教训要吸取。希望有机会和银行资管界的各位朋友共同学习、共同成长。
2020.06.11
责任编辑:石秀珍 SF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