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冲成本高难题待解

来源:证券时报 2020-06-19 03:11:01

摘要
证券时报记者许孝如沈宁量化私募已成为一股不容忽视的力量。在量化投资大举扩张背后,亦存在一系列问题待解,包括目前对冲成本高企、策略容量以及投资人对量化理解不足等问题。有机构指出,目前量化年化对冲成本超过10%,甚至短期能达到15%,严重制约了量化投资的发展。受制对冲成本高企目前,国内量化对冲策略主要运

  证券时报记者许孝如沈宁

  量化私募已成为一股不容忽视的力量。在量化投资大举扩张背后,亦存在一系列问题待解,包括目前对冲成本高企、策略容量以及投资人对量化理解不足等问题。有机构指出,目前量化年化对冲成本超过10%,甚至短期能达到15%,严重制约了量化投资的发展。

  受制对冲成本高企

  目前,国内量化对冲策略主要运用股指期货或者期权进行对冲,对冲工具偏少、对冲成本高企等问题一直困扰着不少量化私募。

  新锐量化私募深圳诚奇资产董事总经理何文奇表示,股指期货作为期货类投资标的,因参与门槛高,很多个人和公募类基金产品受限于监管与合规要求无法交易股指期货,因此大量以对冲为目的的股指期货空头需求没有对应的多头需求来匹配,造成了对冲成本高居不下。

  千象资产创始合伙人、总经理马科超也表示,目前国内量化对冲工具依旧偏少,股指期货只有3个品种,而期权市场的流动性不足。近期,随着股指期货贴水加深、年化达到15%,导致阿尔法策略的对冲成本高企,整体还没有完全恢复到股市大波动之前。

  上海锐天投资董事长徐晓波也表示,量化对冲策略的对冲成本大致可以从两个角度拆分,一是股指期货保证金比例如果要求高,则多头端的资金使用效率将被迫降低。2019年,中金所进一步调降了股指期货的保证金比例,利好市场中性类产品;二是期货相对于现货的贴水幅度,从今年3月起,IC(中证500股指期货)各期合约维持深度贴水的状态,次主力合约的平均年化贴水幅度高达15%以上,使得量化对冲策略的对冲成本无形中高企。

  何文奇表示,整体来看,目前量化年化对冲成本超过10%,甚至短期能达到15%,严重制约了量化对冲投资的发展。

  谈到量化投资在国内发展所遇到的困难,思勰投资总经理吴家麒表示,首先还是投资人的理解问题。量化对投资人来说是个“黑匣子”,不少投资人很难真正信任量化私募。

  “相比海外,国内投资人的申购赎回频率高,对量化的理解程度弱。当然,人才竞争问题也会一直存在,未来只有少数公司有资本去招募最优秀的人才,量化私募的中后台运营成本将不断提升。”吴家麒说。

  策略容量天花板在哪

  2019年,明汯投资、灵均投资、锐天投资、金锝资产、幻方量化等5家量化私募突破百亿大关,在规模急剧扩张之后,幻方量化和九坤投资纷纷宣布“封盘”,量化私募的策略容量问题开始备受市场关注。

  何文奇指出,“策略容量”是一个伪命题,或者说表述得不准确。只能说某个团队使用他们当前已研发的策略,在现阶段的市场条件下能够有效管理多大规模,而不能说这类策略有个具体的容量,这些都是动态变化的。

  比如说,日内高频策略,按国内的看法容量很小,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国内做高频的时间还不长,欧美做高频策略的管理规模也能到几亿乃至几十亿美元。

  “如果一个团队长期积累策略,那么即使是高频策略也能做到很大规模;而策略更新换代慢,不能适应变化快的市场行情,那么即使过去号称可以管理很大规模的明星团队也会快速缩减。”何文奇说。

  然而,策略容量限制盈利能力一直是量化投资行业绕不开的话题,即使是海外量化巨头,亦将其顶级策略封闭不对外开放,以提升盈利能力。

  2005年,詹姆斯.西蒙斯管理的大奖章基金关闭外部募集渠道,并退还外部投资者的资金,将规模控制在50亿美元,客户均为他个人自营资金和旗下员工的资金。

  国内量化发展至今,部分头部量化私募亦在效仿西蒙斯的做法,将其顶级策略产品封闭,这些不对外产品的业绩往往要好于公开募集的产品。

  徐晓波认为,当前国内量化策略的整体规模距离发达国家资本市场水平还有一段距离,虽然国内也陆续出现了几家百亿级的量化私募,并且它们的规模仍在不断增长。“在当下,策略容量上限还不是制约头部量化机构发展的桎梏。扩充策略容量的上限要求量化管理人有较为厚实的策略储备、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在投研上持续进行大力的投入。”

  值得注意的是,策略容量问题和规模“天花板”背后,也凸显了行业竞争的激烈。

关注同花顺财经(ths518),获取更多机会

关键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