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募年内清盘创新高长盛基金机构定制产品“去库存”

来源:东方财富网 2018-12-16 14:18:00

摘要
截至12月13日,今年以来清盘的公募基金数量多达605只,创下了历史新高,其中长盛基金以36只清盘基金的数量排在榜首。在清盘阴云的笼罩下,拥有诸多迷你基金的基金公司也作出了各自的选择。2018年临近尾声,在今年萧条的市场环境下,基金公司日子并不好过。除了业绩明显下滑外,公私募基金皆涌现了清盘潮。根据

截至12月13日,今年以来清盘的公募基金数量多达605只,创下了历史新高,其中长盛基金以36只清盘基金的数量排在榜首。在清盘阴云的笼罩下,拥有诸多迷你基金的基金公司也作出了各自的选择。

2018年临近尾声,在今年萧条的市场环境下,基金公司日子并不好过。除了业绩明显下滑外,公私募基金皆涌现了清盘潮。根据数据,截至12月13日,今年以来清盘的公募基金的数量多达605只(A、C类份额分开统计),而今年之前公募基金清盘的总量也只有247只。

其中,长盛基金今年以来清盘动作不断,旗下36只基金年内被清盘,但公司今年新发基金数量仅有1只;在这种情况下,与去年年末相比,该基金今年前三季度规模已经缩水了177.63亿元。据《红周刊》记者了解,今年长盛有28只“盛”字头基金被批量清盘,主要源于机构资金撤资所致。

然而,面对基金清盘潮,旗下迷你基金扎堆的基金公司的对策却大相径庭:有基金公司主动清盘基金,例如国泰基金,旗下今年清盘的34只基金中,有8只主动清盘的基金成立年限不足1年;而有基金公司则力争“保壳”,例如德邦福鑫拟修改基金合同中的“触发条款”。

公募清盘风暴持续发酵

今年以来,公募基金清盘的消息接踵而来,12月13日,银华双动力发布了基金份额持有人大会决议生效公告,这是最新的一例清盘基金。最新的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内地公募基金清盘数量已经突破600只,创下了历史新高。

从基金类型上看,首当其冲的是固收类基金,在今年1月清盘的35只基金中,固收类产品的数量多达24只。诺亚研究工作坊研究员褚志朋对《红周刊》记者表示:“除了年初债券市场环境低迷外,固收类产品频频清盘更受强监管因素的影响。首先委外资金的管制加强,而委外产品的类型多为固收类,因此随着委外资金陆续撤离,一批固收类基金也变为‘空壳’;此外,分级、保本等特殊类型的基金加速消亡,也使得部分固收基金不得不走向清盘或转型的道路。”

而随着今年股票市场探底,市场债强股弱的分化也比较明显,权益类基金替代固收类基金成为了被清盘的主要对象。今年11月就有49只基金被清盘,其中权益类产品数量占比近80%。

分基金公司来看,据《红周刊》记者统计,截至12月13日收盘,年内清盘公募基金来自于68家公司,这也就意味着,超过一半的内地公募基金公司都在今年清盘了旗下产品,其中长盛、博时和国泰清盘的产品数量最多,分别有36只、35只和34只。

其中,长盛批量清盘大多与委外资金撤离有关。褚志朋表示:“长盛基金旗下今年被清盘的产品几乎都是‘盛’字头基金。这类基金为机构定制产品,在今年监管趋严的情况下,这类基金被机构投资者大量赎回,规模越发迷你,最终不约而同地走上了清盘之路。”

长盛基金遭遇尴尬

在机构资金撤离的情况下,“盛”字头基金的规模和业绩首先受到了影响。以长盛盛鑫为例,该基金于今年10月29日发布了基金份额持有人决议生效公告,宣告基金清盘。而该基金今年三季度末的总规模仅余0.56亿元,较二季度末缩水了3.77亿元。规模缩水也对基金业绩的拖累十分明显,三季度末,该基金两类份额合计亏损 89.35万元。

公募年内清盘创新高长盛基金机构定制产品“去库存”

从清盘的基金来看,除了盛通纯债外,公司旗下今年被清盘的“盛”字头基金,皆由基金经理杨衡担纲。值得注意的是,此前,杨衡管理基金的总量曾一度多达35只,基金批量清盘也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他的负担;但根据投资经理指数,今年以来,杨衡管理的基金不论是偏股型还是偏债型基金,业绩水平较此前都出现了下降(见附图)。据《红周刊》记者了解,许多基金公司清盘迷你基金意在减轻基金经理的负担,同时提升存量基金的业绩;不过在今年市场环境整体低迷的情况下,长盛的期望在某种程度上也落空了。

天天基金网显示,杨衡当前管理的基金还有盛杰一年定开、盛康(A/C)、盛丰(A/C)、盛崇(A/C)、盛辉(A/C)。有趣的是,这9只产品均为“盛”字头基金,而且规模也相当迷你。其中规模最大的长盛盛崇在三季度末的资产净值仅为1.88亿元。

公募年内清盘创新高长盛基金机构定制产品“去库存”

统计数据显示,公司今年清盘基金的总量为36只,规模共计8.08亿元。公司被清盘的基金中,主动型权益类基金、债券型基金和指数型基金分别有27只、8只和1只,加上今年新成立的多因子策略,长盛现存基金的数量为84只。不过批量清盘并未对公司产生明显的积极影响,公司今年整体的规模和排名都较去年出现较大的退步,长盛基金今年三季度的资产规模为330.93亿元,在128家基金公司中排在60名,较去年末缩水了177.63亿元。

与长盛基金情况类似,招商基金今年批量清盘了“丰”字头基金。以招商丰融为例,该基金今年自2016年末就开始被机构投资者持有的比例都在99%以上,该基金的规模也比较稳定,长期维持在5亿元以上的水平。然而,该基金清盘时的规模却只有0.56亿元,遭遇资金大额赎回、规模迷你后,该基金也黯然谢幕。

基金公司选择各异

除了已经被清盘的基金外,基金公司旗下规模迷你的基金也随时面临着清盘。而在危机来袭之前,不同基金公司的应对方式也不尽相同。

“一般而言,大型基金公司会选择主动清盘,因为基金规模过小不足以覆盖运营成本;而小型基金公司本身基金数量少,加上新基金审批越来越严格,因此会尽量选择保壳。”褚志朋表示。

聚焦主动清盘的基金公司,《红周刊》记者发现,随着清盘现象的愈演愈烈,多家基金公司主动清盘了许多成立年限还不足1年的产品,这也导致了市场上出现了大量的“短命”基金。数据统计,今年清盘的基金中,该类基金的数量多达67只。其中国泰旗下今年清盘的34只基金中,有10只基金的成立年限不足1年。

对于“短命基金”频频出现的原因,天相投顾基金评价中心负责人贾志对《红周刊》记者表示:“短命基金出现的原因有很多种。比如有些基金的资金来源是委外资金,如果委外资金撤出投资,那么这些基金就满足不了5000万的资金规模,随时可能清盘。有一部分基金清盘是因为定位重复,产品同质化严重,没有特色,勉强成立。业绩不佳的情况下,清盘概率会大大增加。还有一些基金的清盘是由于市场大行情不佳,投资者信心不足撤出投资,导致基金清盘。”

在基金公司主动清盘的主流下,也有部分基金公司选择了尽力“保壳”,其中不少迷你基金修改基金合同。例如德邦福鑫,该基金近期召开了基金份额持有人大会,拟将“连续60个工作日出现基金份额持有人数量不满200人或者基金资产净值低于5000万元的情形,本基金将按照基金合同的约定进入清算程序并终止”改为“连续60个工作日出现前述情形的,基金管理人应当向中国证监会报告并提出解决方案,如转换运作方式、与其他基金合并或者终止基金合同等”。

无独有偶,三季度末规模只有6639万元的国投瑞银岁增利近期也发布了可能触发基金合同转型条款的提示性公告。公告称基金合同生效后的存续期内,发生某个开放期届满时,出现基金份额持有人数量不满200人的或基金资产净值低于5000万元的任何一种情形,基金将转型为“国投瑞银岁增利债券型证券投资基金”,不再以定期开放的方式运作。

对于许多基金公司积极“保壳”的原因,资深分析师常玏对《红周刊》记者表示:“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募集失败的案例比比皆是,2亿元的募集门槛让许多基金公司望而却步,因此他们宁愿‘保壳’;其次,新基金发行过程中也会产生销售成本,因此许多基金选择修改产品条款,等待新的资金进入。”

(文章来源:证券市场红周刊)

关键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