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市早来了!私募大佬最新研判 却也警示了这些风险…

来源:中国基金报 2020-07-05 17:37:00

摘要
4月以来,A股表现强势,截至7月3日,上证指数区间涨幅超14.64%,站稳3100点。另外,7月份3个交易日上证指数大涨5.63%,对于A股放量大涨的市场表示,多位私募相关人士表示,A股市场未来可期,甚至有的高呼长期牛市正在来临。

  4月以来,A股表现强势,截至7月3日,上证指数区间涨幅超14.64%,站稳3100点。另外,7月份3个交易日上证指数大涨5.63%,对于A股放量大涨的市场表示,多位私募相关人士表示,A股市场未来可期,甚至有的高呼长期牛市正在来临。

  A股牛市已到

  难言风格转化

  星石投资董事长江晖表示,其实牛市早来了,在年初的时候,就曾提出成长股的长期牛市正在来临。上半年的行情也表现出了这个特点,各种类别的成长股都有比较好的表现,且在行业集中和产业升级的趋势下,加上流动性泛滥,使得这种表现更加突出。

  牛市到来的原因,江晖指出有三大原因:一是上市公司的公司质量在大幅提升,二是股东的收益现在也非常好。从这两个方面来看,股市正在进入一个良性的循环。三是中美贸易摩擦的过程中,华为不仅顶住了美国的打压,中国还在此次疫情控制表现出色,中国人民变得无比的自信,股市更能反映出这种自信。“从股指来看,这将是一个全面的牛市,基本都会涨,只是有的涨得多一点,有的涨得少一点,但是结构上来看,当前更倾向于成长股长期牛市”

  重阳投资指出,过去的半年,由于疫情的突然冲击,无论是经济还是中美关系,人们的预期都已经十分低迷,然而绝望之时往往也是希望孕育之时。股市是希望的折射,随着“一内一外”两个变量的预期反转,重阳投资判断未来一段时间中国股市的机会将大于风险,甚至有超预期的空间,特别是基于经济基本面好转的相关标的将迎来进一步机会。

  清和泉资本研究部指出,二季度支撑市场的因素主要是宏观政策的刺激和经济动能的修复。宏观政策方面,一是宽货币向宽信用的传导有所显现,二是国内经济在持续的修复过程中。

  此外,近期随着房地产、金融、券商股的补涨,市场风格是否在发生转化备受关注。对此,清和泉资本研究部认为,目前A股市场分化较为极致,成长主导的特征难以被扭转,但是阶段性存在一定收敛。目前市场分化表现为两个维度,一是高估值成长行业表现持续亮眼,二是低估值传统行业表现持续低迷。然而,难以出现风格切换的情景,因为这是中长期宏观经济和监管政策决定的。

  江晖认为,近期金融地产的表现是前期没有涨引起的。他还是看好成长股,成长性强,未来表现会好。“金融地产这两年表现相对弱一点,是因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它的成长性还是慢一点。它虽然估值低,现在涨得慢,也是可以理解的。”

  代表未来的科技成长股

  仍是主要投资方向

  “下半年全面看好成长股的投资机会,科技医药、消费、周期等板块,成长股会多点开花。”江晖直言道。他表示,投资上主要根据产业升级、行业集中、流动性宽松、经济复苏这四条主线去选股。未来会重点关注7个行业类别,包括大众消费、高端装备5G产业链、软件与互联网行业、有色金属、快递与廉价航空新能源汽车与国6产业链。

  源乐晟资产创始合伙人曾晓洁则看好此前受疫情抑制的行业,随着国内疫情得到较好控制后的经济基本面回归,投资者对确定性和增长弹性的权衡会得到适度的再平衡,之前受压制的一些行业,比如出口导向的制造业,或者阶段性受损于疫情的行业,随着其短期受损预期的消化和潜在增长预期的修复,将成为未来一段时间的性价比更好的潜在投资选择。另外,其还继续看好线上化经济。“我们看到了包括网络会议、低接触式生活服务、在线娱乐等领域内的公司在资本市场的极佳表现,但是考虑到这是趋势性且阶段性的结构化因素,我们相信对很多优秀公司而言,这只是新增长曲线的开始。”

  清和泉资本研究部则看好科技成长和消费服务板块。其指出,目前全球低增长、低利率、低通胀的中期格局已经形成,在流动性过剩和经济弱复苏的象限下,长期成长的科技产业,以及稳定成长的医疗服务和必选消费估值享有一定的溢价。另外,当下国内的经济结构趋势和产业政策调整对科技成长和消费服务行业较为有利。

  而消费升级和产业升级是盈峰资本长期关注和重点布局的方向。未来看好五个方向的投资机会,即互联网龙头企业;需求并未消失而是延迟释放的行业,如建材、重卡、家电等;优胜劣汰之后行业格局趋于向好的龙头企业;分红收益率较高的龙头公司;受疫情影响较大但长期商业模式和需求没有问题的行业。

  瑞银资产管理股票基金经理王子正认为,从当前时点来看,下半年认为消费、科技、医疗、保险、互联网,这些领域可以推动社会经济进步,推动社会效率提高,这些领域未来会获得持续的发展,同时这里面优质公司也可以获得更好的发展。

  警惕部分高估个股

  曾晓洁指出,上半年市场赚钱效益显著,所以下半年短期来讲,它的风险也来自于涨多了,如果未来遇到一些事件冲击,有可能就会调整。这个事件冲击包括下半年到了秋季之后,新冠疫情是否会反复,对资本市场带来冲击。另外,中美关系可能是未来几年甚至更长时间都要面对的问题。总体而言,认为整体下跌很多的风险可能并不用特别关注,但是结构性的问题是需要关注的。如果出现刚才讲的中美之间问题,或者说疫情二次反复,下跌可能是一个比较好买入机会。

  江晖同样表示,在股市上涨时,市场的风险有一部分是流动性牛市带来的。因为美联储有无限量宽松货币。他们在一个正常的股市上涨情况下,额外地加了推力,会引起部分股票估值泡沫。从当前来看并不是所有的股票都高估,有一小部分股票高估。虽然公司非常好,但是估值也非常贵,这个是风险。他直言,对于估值过高的股票,应该考虑减持。

  丰岭资本也表示,目前市场流动性充裕,结构性机会丰富。但部分估值已经明显泡沫化的热点公司,股价已经隐含了太多过于乐观的预期,性价比并不高。会将投资重点放在最热门的风口之外,去寻找那些被低估的优质公司。

  上半年私募行业马太效应加剧 头部私募狂吸金

  中国基金报记者赵婷

  下半年开启的第一天,上证指数站上3000点,复盘跌宕起伏的上半年,私募行业也呈现出一些新特点。爆款基金频出,但整体业绩和发行规模逊色公募;业绩创新高的同时赎回压力加大;行业资源向头部私募集中更加明显;量化私募规模继续大增,在阿尔法策略上大机构收割小机构趋势加剧。

  私募发产品超七千只

  爆款频出

  今年上半年,上证指数下跌2.15%,创业板指数上涨35.6%。在这种市场热度下,不少私募加快了产品发行节奏。私募排排网数据显示,2020年上半年共计发行私募基金7033只,环比2019年上半年(6562只)增幅7.18%。分策略来看,4273只为股票策略基金,占比高达60.75%。

  随着2月份之后市场热度的提升,私募产品发行热度也随之增加。相聚资本总经理梁辉表示,但从3月份起,新产品发行量有明显好转,在产品净值不断创新高等多重因素影响下,渠道产品发行增速明显超过去年同期。3月-6月新产品发行无论是从产品发行数量还是单一产品发行量上来看都呈现逐月快速增长态势。

  私募爆款产品也频现市场。即便在3月末大盘尚且低迷时,宁泉资产执行董事、兴全基金前总经理杨东的新发产品热卖80亿。汇添富前总经理林立军创办的正心谷创新资本旗下产品在5月底发行时3秒就被抢光。此外,还有高毅资本旗下产品也吸引了不少高净值人群的认购。

  不过,相比来说,今年上半年私募在业绩和产品发行上略逊色于公募。星石投资江晖表示,上半年私募的业绩和发行都还不错,但总体不如公募。对市场来说,公募为主,私募也是重要的补充,这是一个比较好的良性发展趋势。

  此外,在发行热度提升的同时,不少私募也面临赎回压力。华南一老牌私募人士表示,今年尽管产品净值在创新高,但产品赎回情况比较严重。一方面是客户获利了结,另一方面,今年实体经济承压,很多高净值客户的资金情况出现问题,理财资金需要赎回。

  马太效应加剧

  头部绩优私募更吸金

  复盘上半年的私募行业,最明显的趋势是规模向头部集中的更为明显。一方面爆款频出,另一方面则是不少小私募销售压力颇大。

  梁辉表示,在与各销售渠道沟通时发现,今年私募销售呈现两极化,资金普遍涌入到业绩较好的头部私募当中。

  好买财富联合创始人、副总经理张茹表示,资金只对两类资产管理机构感兴趣,一是建立起品牌、规模、持续业绩(业绩排名中上)的头部机构。二是策略有特色、有独到之处,且能比头部机构持续创造更高阿尔法的中小机构。

  “头部私募的长期业绩得到时间验证,叠加流动性宽松之下的资金投资需求,更能够得到资本青睐。”私募中国网高级研究员强雅旎也表示。

  在梁辉看来,上半年私募行业头部效应继续凸显,资金向头部私募集中度越来越高。但并不意味着头部私募就能比较容易受到资金青睐,在既要有一定规模(50亿以上)的同时也要业绩保持长期优秀,仅仅过去优秀或者短期优秀已经不足以吸引渠道和投资者的青睐。

  梁辉还表示,行业另一个趋势就是,头部私募趋于年轻化,过去五年成立新兴的、有一定规模的、业绩持续优秀的私募在今年上半年明显受到渠道和客户认可,规模发展迅速。

  私募排排网研究员刘有华也表示,股票多头私募中,继续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新的私募基金管理人,来推动行业成长。

  在行业趋势方面,梁辉认为,新兴的头部私募更加国际化,这类私募管理层都具备很好的教育背景,和外资机构可以深入沟通,因此不仅能够立足本土,而且可以吸引到国外机构投资者的资金,加速国际融合。

  量化行业竞争格局恶化

  有效模型受头部机构挤压

  在行业马太效应加剧的大背景下,量化类私募资源向头部聚集的趋势更为明显。过去有效的模型,正在受到头部机构的挤压。

  “头部量化机构所到之处,寸草不生。”张茹表示,大机构对小机构的某种碾压效应正在形成。在阿尔法策略上表现的尤其明显,各机构的多因子模型大框架相似,比拼的是因子的挖掘能力、迭代速度、因子的质量等。大型量化私募投入的人员、系统资源更多,市场经验更丰富。而小私募想开发更多因子需要人员投入,长时间摸索,这些都需要规模拉动。

  “量化行业的竞争格局正在恶化,如果你不在“菜单”边,你可能就在“菜单”上。现在头部量化机构收割的不仅是忙进忙出做交易的散户,还有同样做量化的其它机构。海外量化私募也是这种趋势。”张茹称。

  华南一知名量化机构也表示,随着运营成本提高和头部现象愈发明显,中小型私募未来压力总体是上升趋势。

  沪上某量化私募人士称,大私募一方面有实力进行系统采购,构建底层交易逻辑,第二是能买比较好的行情源。因此在策略上碾压小私募。对于量化私募来说,一旦策略失效了,量化私募额规模会下降的很快。

  “现在也有一些小型私募在寻找一些特殊因子,或者做一些不太拥挤的策略寻求突破,还有一些会做放松风控的要求,做一些过度拟合。”上述沪上量化私募人士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