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保首席投资官邓斌:取消金融企业外资股份限制的历史意义

来源:和讯名家 2020-07-06 11:39:00

摘要
太保首席投资官邓斌:开放外资在金融企业的股权限制是中国金融市场改革开放的又一战略性举措。

  *本文于07月01日首发于财视中国

  【作者简介】邓斌先生,现任中国太平洋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首席投资官,太保中国香港首席投资官,太保资产董事。邓先生曾任美国国际集团(AIG)集团风险管理部中台部门主管、风险管理部亚太区分部(除日本)市场风险管理主管,友邦保险集团市场风险主管、投资分析总监、投资方案暨衍生品总监、中国战略项目总监等。

  开放外资在金融企业的股权限制是中国金融市场改革开放的又一战略性举措。开放是发展的基本前提。《诗经》有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自秦一统之后的二千多年历史中,中国最强大发达的时代都是最开放的时代。远者如汉朝时匈奴人的大举內迁除使汉朝军事强盛外,还带来了生活方式和文化艺术的革命;唐代的兴盛更是彰显了全球化的经济开放和文化融合对中华民族长远发展的重要作用。

  中国的现代金融市场的发展也是改革开放的直接产物。以保险业为例,AIG成为第一个全外资保险公司为中国的保险业发展带来了划时代的影响,从保险营销员制度,到精算、产品、资产负债管理等各方面,都产生了革命性的改变,在某种意义上而言是培养了现代中国保险产业。以资产负债管理为例,笔者曾任职AIG (后友邦)18年,领导建立了友邦的资产负债管理的技术、体制和流程。在向中国保监会(现银保监会)领导做过汇报后得到了高度重视,乃至其后多次与同业公司交流,对中国保险产业的资产负债管理产生了长远的积极影响。至于AIG的营销员管理模式则更是开辟了中国现代保险营销员制度的先河。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的保险市场的规模在未来10年内会在国际上占据更大份额。中国的保险企业也在过去的30年中取得了了不起的发展,产生了如平安这样的综合型金融巨头,也产生了如中国太保(32.87 +7.07%,诊股)这样首创在上海/香港/伦敦三地上市的走向国际的先进保险企业。但同时,我们必须承认,中国的保险产业出现了严重的产品、人员、管理哲学同质化趋势。各家公司的产品形态和定价日益趋同,保险资产管理理念也大同小异。产生这种同质化现象的原因,就是中国的保险市场长期以来的市场封闭和内向融合,自己出不去,外人进不来。外资保险公司除友邦外皆采用合资形式,外资股东存在感既弱,而股东之间的责权利的平衡亦难,因此外资保险公司在中国的业务始终难以取得实质性发展。

  保险产业之外,资产管理行业也存在着长期的同质化竞争,使得中国的资产管理也面临着发展瓶颈。例如,信用产品的投资,因为信用评级体系缺乏精细化管理、信用风险管理缺乏科学流程,以及信用风险转移的二级市场渠道的欠发达,使得中国的信用投资市场缺乏有效的风险识别、分级和对冲能力。其他如股票市场的机构投资人占比过低、投机成分偏高、衍生品市场不发达等等都是中国资本市场亟需提升之处。

  因为市场准入的限制而造成外资不能入不愿入,反过来亦阻碍了中国资本向外发展。在国内市场所向披靡后,财雄气大且信心满满的一些中资企业在海外布局中却屡有受挫。究其缘由,一方面是对海外社会政治文化、国际规则和通行商业伦理的陌生;更重要的,是企业的管理质量处于初级阶段,缺少对企业战略布局以及科学决策机制和流程的深刻理解、制度保护和精准实施。这些“真功夫”只有在与国际级企业硬碰硬的竞争中才能培养起来。

  开放金融市场、引进更大的国际投资者成分,对中国经济的下一步发展会产生两方面的重要影响。第一,国际融通。海外资金可以更大规模地进入中国市场。在太保伦敦发行 GDR的过程中,我们深刻感受到海外投资者对中国这个大市场的渴望,特别是在西方经济萎靡不振的情况下。第二,带来商业思维、产品创新、管理理念等各个方面的革命性改变,使中国这一巨大的资本市场焕发新一轮的生机。产品的创新性、复杂性、差异性和精细度都会出现明显提升。当然,中资企业会不可避免地产生危机感、动荡感,精英人员会加速流出,市场份额会受到侵蚀,马太效应也会愈加明显。但长远而言实非坏事。中资企业会在更激烈公平的竞争中提升自己,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甚至更上层楼走向蓝海,最终会打造一批真正国际一流的中国的百年老店。

    本文首发于:财视中国。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责任编辑:李亦斐 HF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