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亿投资下半程 两重一新唱主角

来源:北京商报 2020-07-20 06:54:00

摘要
今年5月下达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支持“两新一重”建设。其中包括新型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以及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


  投资对国民经济支撑效应显现。国家发改委上周五召开的召开7月份例行新闻发布会透露,将充分发挥中央预算内投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抗疫特别国债等的撬动和牵引作用,优化投资方向,积极推进新型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和重大工程建设。加大公共卫生、应急物资储备、交通能源等领域补短板力度。

  据统计,上半年仅国家发改委累计审批核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共计54个,交通运输、农田水利依旧是投资重点。不过随着国内疫情趋于稳定,新基建成为未来重要投资方向。但眼下,政府财政收支相对吃紧的情况下,专项债、抗疫国债以及社会资本等资金渠道的密集下达,对国内重大项目建设而言无疑是一场及时雨,下半年投资发力作用或将更加明显。

  倾斜“两新一重”等民生项目建设

  据日前发布的数据显示,上半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3.1%,其中二季度增长4.8%,较一季度回升20.9个百分点。其中,“两新一重”仍是今年投资重心。据发改委新闻发言人袁达进一步披露,上半年,中央预算内投资已下达90%,对补短板、稳投资发挥了积极作用。

  今年5月下达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支持“两新一重”建设。其中包括新型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以及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

  据统计,今年上半年,仅国家发改委累计审批核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共计54个,总投资涉及4944亿元。不过,交通运输、农田水利、高技术等等基础设施建设领域依旧是投资重心。

  “通过梳理各省重大项目投资计划发现,2020年全年各省重大项目计划投资总额超10万亿元,且基建项目数平均比重在36.5%左右。根据全国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数据,疫后全国基建项目申报提速明显,如1-6月份国家发改委基建项目累计申报金额22.8万亿元,同比增长97.5%,基建项目建设的市场热情较高。在财政发力的政策背景下,各地重大投资项目有望加速落地,后续基建投资增长延续性较强。”财信宏观研究院副院长伍超明表示。

  据投资数据显示,6月当月,基建投资同比增长8.3%,受南方降水影响施工进程放缓,修复节奏和速度明显快于其他需求。

  以传统交通运输产业为例,今年上半年,全国轨道交通领域共计有16条铁路和33条城轨交通线获得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批复,涉及项目总投资额超9500亿元。发改委之外,国铁集团联合甘肃、青海、广东、上海、江苏、浙江、黑龙江等省政府批复多条铁路项目的可研报告和初步设计;安徽、广西、山东、浙江、福建等省发展改革委批复的多条铁路,共计16条铁路线中,7条线路已开工,5条线路发布中标公示,其余线路预计在本年内动工。

  受到全国降雨及洪涝灾害影响,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也成为年内投资重镇。2014年5月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的172项重大水利工程已累计开工146项。其中,引江济淮、西江大藤峡水利枢纽、淮河出山店水库等一批标志性工程陆续开工建设,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等32项工程已相继建成;在此基础上发改委再推出150项水利重大工程建设,涉资1.29万亿元,并有望带动年均80万人实现就业。

  根据计划,除前述重大项目建设外,作为拉动投资、保障民生、扩大内需的重要抓手,今年在2019年基础上,各地计划改造城镇老旧小区3.9万个,涉及居民近700万户,较去年增加一倍。据华泰证券(行情601688,诊股)研报估算,若户均改造投资按照9.5万元计算,则2020年“旧改”市场规模约6650亿元。

  从上半年财政支出分项占比来看,防疫情保民生仍是主旋律。数据显示,在财政支出的重点项目中,除前述农林水和交通运输领域重大项目支出累计达到10194亿元和5865亿元。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教育支出和卫生健康支出分别达到17952亿元、16739亿元和10070亿元,占到上半年项目支出前三位。

  “从此前5月财政支出数据可看出,社会保障与就业支出已完成全年计划的45.53%,位列第一;卫生健康支出和交通运输支出紧随其后,分别完成全年预算的43.6%和42.04%;教育和农林水的实际支出占到预算支出比重分别为34.95%和31.38%。”浙商证券(行情601878,诊股)首席宏观经济学家李超分析指出。

  新基建投资蓄势待发

  值得注意的是,在今年前6个月的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中,科学技术领域支出3754亿元,同比下降12.2%,但占总体比重并不算高。

  在浙商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超看来,上半年财政支出较快的领域均是短期应对疫情的重点方向,其他领域财政支出相对缓慢。1-5月,教育和农林水的实际支出占预算支出比重分别为34.95%和31.38%,而科学技术、文旅体传、节能环保和城乡社区不足3成。

  “从投资项目领域可看出,城市建设开始向纵深服务发展,旨在提升城市品质,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于是教育、环保、水利等与民生息息相关的项目建设显著增多。不过随着财政支出规模和节奏需要进一步优化,新基建也是下一步项目投资的重点。”中国人民大学助理教授王鹏对北京商报记者表示。

  事实上,二季度科技领域投资提升已现苗头。在国家发改委7月份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袁达表示,上半年投资结构调整优化加快,高技术产业投资由一季度的下降12.1%转为上半年增长6.3%。下一步,将继续聚焦国家重大战略、“两新一重”等关键环节和短板弱项领域,精准筹资、精准项目、精准施策。

  今年以来,新基建项目在许多省市都成为了投资的重点领域,例如贵州公布今年的投资计划称,全年计划完成投资4300亿元以上,突出新型基础设施投资导向。计划推动5G规模商用,加快智慧停车场建设,完成信息基础设施投资140亿元以上等。

  北京、广州等城市也相继发布了新基建建设的行动方案。浙江省近日印发《浙江省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表示将启动实施新型基础设施建设NI10000计划,三年完成新基建投资近1万亿元。

  半年考已至,多个城市已超额完成新基建半年建设任务。据统计,1-6月,南京市346个新基建项目以及30个新基建产业载体项目完成年度计划投资的56%,其中,5G基站项目、人工智能项目、新能源汽车充电桩项目、特高压电网项目分别完成年度计划投资的70%、62%、58%、56%。 此外,河北也已完成全年建设目标任务的63%;福建建成5G基站1.3万个,超额完成上半年进度。

  一些城市下半年新基建任务已经准备大展拳脚。已实现286个新建项目提前开工的长沙市,目前就在围绕5G应用、人工智能、大数据、轨道交通、工业互联网等新兴优势产业,科学布局“新基建”“新经济”的发展。

  著名经济学家宋清辉对北京商报记者表示,在疫情防控丝毫没有松懈的后疫情时代,预计下半年国家投资领域主要集中在5G、人工智能和生物医药等新基建领域。未来,新基建领域的发展前景令人振奋,对新基建这一新兴领域投资势在必行。后疫情时代,生物医药等医疗新基建带来的高端医疗器械创新药及其产业链、疫苗等,将来有望持续成为国家在医药行业重点支持的产业方向。

  多渠道资金跟进

  “下半年财政支出的重点任务基本清晰。同时,特别国债尘埃落定,叠加专项债发力,财政支出对基建的推动作用也将更强。”李超认为。

  根据今年一季度不完全统计,各省市下达的投资项目计划清单,在北京、河北、山西、上海、黑龙江、江苏、福建、山东、河南、云南、四川、重庆、宁夏等13个省市区发布的2020年重点项目投资计划清单中,共包括10326个项目,其中8省份公布的计划总投资额达33.83万亿元。

  然而,鉴于今年财政收支压力较大,多渠道丰富投资来源的需求呼之欲出。李超表示,目前地方政府获取项目资本金的方式一方面靠财政拨付,但仍会有占比约达45%至50%的项目仍需通过多种渠道筹措,其中包括括一般债、专项债,PPP等。

  为了扩大有效投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拟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75万亿元,比去年增加1.6万亿元;中央预算内投资安排6000亿元;此外,新增抗疫特别国债1万亿元。

  6月19日,财政部发文披露专项债应用情况。据统计,到今年6月末,2020年以来新增专项债流向狭义基建的占比为62.3%。截至6月15日,各地发行新增专项债券21936亿元,发行进度达96%。其中,8成以上已投向交通基础设施、市政和产业园基础设施、民生服务3个领域。其中,用于新建项目和在建项目的分别为7897亿元和14039亿元,占比分别达36%和64%。

  在此基础上,截至7月16日,抗疫特别国债已累计发行7200亿元,完成1万亿元发行任务的72%。下一步,财政部将全力保障剩余2800亿元抗疫特别国债在7月底发行完成。前述1万亿元将全部用于补短板等“两新一重”建设。

  “从市场化改革角度看,引入社会资本是大势所趋。国家财政支出还是需要靠一定杠杆效应带动民间投资兴起。虽然现在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已经有了一定修复,但总体依旧偏低。”昆仑健康保险公司首席宏观研究员张玮认为。

  “从上半年投资结构看,社会领域投资由一季度的下降8.8%转为上半年增长5.3%,明显高于全部投资。”袁达透露。日前,发改委发布数据显示,今年1-6月各地新增PPP(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项目共计373个,已签约项目144个;截至今年6月底,各地已签约PPP项目中民间投资项目共1677个,累计占到全部已签约项目的43%。

  王鹏预计,下半年,PPP入库项目数量是可以预见的。随着疫情得到控制,开复工建设得到推进等因素影响,新基建和公共服务类项目建设有望迎来小高峰。

  “相较于间接融资,直接融资对社会资本而言是相对快捷高效方式,既能降低成本,又能提高流动性,也让更多投资者分享资产收益。例如,通过股权、上市融资等方式,进一步盘活社会资本,并在制度上加以设计跟进。”中钢经济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胡麒牧认为。中商智库首席研究员李建军则建议,可重点发挥信托、保险等长期资金的作用。例如,信托机构应设立专门的“新基建”投资信托计划或者投资基金,从单一项目入手,提供长期债权资金。信托机构还可牵头和保险等长期资金合作,参与投资项目,以解决基金资金期限和项目建设运营期限不匹配的问题。

关键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