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跃进“场景+科技”新时代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 2020-07-20 17:05:00

摘要
7月14日,由海淀区金融办、西城园管委会主办,中关村互联网金融研究院承办的首届金融科技“10+10”对接活动上,以金融科技业务对接为主,以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与金融科技企业分别进行了需求发布与项目路演。

           从需求端来看,银行迫切需要新技术来进行业务升级,而科技企业技术能力也恰好能与银行的需求相匹配。


714日,由海淀区金融办、西城园管委会主办,中关村互联网金融研究院承办的首届金融科技“10+10”对接活动上,以金融科技业务对接为主,以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与金融科技企业分别进行了需求发布与项目路演。


银行技术需求迫切


金融机构需求发布环节,中关村银行金融科技部总经理杨乾结合中关村银行作为服务“三创”的民营银行特点,发布数据安全、身份认证、操纵系统安全防控体系、智能营销等业务需求;交通银行北京分行高级开发管理王海涛以区块链、物联网、数字货币、人工智能、开放银行、5G为重点方向,结合交行各业务场景发布跨链合作、贸易金融服务应用、供应链解决方案、政务数据与场景接入等方面提出需求;邮储银行北京分行信息科技管理部副总经理崔峥发布以金融科技底层技术为出发点的获客、风控、运营等相关需求;建设银行北京分行金融科技与数据业务管理部副总经理施闻捷结合建行金融科技战略及生态平台建设的相关实践,发布了数据互联互通及开放银行合作意向;北京股权交易中心作为此次发布需求的唯一一家区域性股权市场运营机构,公司副总经理王强重点发布了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登记系统建设需求。


在这些需求背后,凸显了银行近年来对于创新技术的拥抱和实践。


近日京东数科联合IDC发布的《中国区域性银行数字化转型白皮书》指出,科技基础将成为未来银行决胜的关键要素。


一直以来,银行的金融服务基本是依靠信息科技来推动的,银行业和信息科技产业的发展呈现强相关性。以传统的银行贷款业务为例,在大数据等技术的支撑作用下,从获客、审核、放贷到贷后管理,均呈现数据化、智能化、互联网化的特征,互联网信贷、消费金融等业务产品越来越普及。


进入数字化时代,银行在竞争压力的驱动下,其金融服务将覆盖更大规模的长尾客群,零售业务有望成为重点发力方向,而科技能力将成为制胜的关键要素之一。对于银行来说,面对更庞大客群的个性化、碎片化需求,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将在获客、留客、活客、业务处理、分析决策等方面提供高效的支持。


技术在金融领域“各显神通”


在多家银行发布技术需求之后,10家金融科技企业代表针对金融机构需求分别做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华控清交信息科技(北京)有限公司总裁杜宁提到,金融行业是高度依赖数据的行业,但目前面临行业数据共享困难、数据的潜在价值有待挖掘等挑战。在数据成为新生产要素的时代背景下,数据安全与发展并重。如利用多方安全计算技术可以实现以数据“可用不可见”解决数据的信息泄露问题,以“规定数据用途用量”解决数据滥用问题。


第四范式(北京)技术有限公司副总裁、金融行业创新部总经理张健介绍了迁移学习等先进技术,提出迁移学习能够让小数据领域产生人工智能,打破人工智能对大数据的依赖。基于其自主研发的先知平台,可以不断扩展在金融领域智能反洗钱、精准营销、交易反欺诈、差异化催收、文字识别等场景的应用。


神州网信技术有限公司售前与解决方案总监王鑫提到,先进技术和网络安全体系为我国金融科技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与此同时,加强金融网络安全风险管控,加大金融信息保护力度也至关重要。


“伴随金融机构业务互联网化及新金融的快速发展,交易欺诈给金融机构带来诸多风险。针对不同的业务场景,基于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以数据和模型智能驱动,结合智能建模平台及风险数据产品,可以为金融机构提供反欺诈的实时决策解决方案以及精准营销、精准推荐理财产品等场景服务。”北京顶象技术有限公司合伙人史博表示。


基于金融风险的复杂性,北京旷视科技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兼副总裁蒋燕提到正在探索线上身份核验、反身份盗用、身份反欺诈的新模式在金融行业的应用。公司自主研发的FaceID是基于人脸识别的人脸核身服务,包括OCR识别、人脸比对与活体检测,使得金融行业的不可能三角—安全、降本、易用成为可能。


“企业征信中发票数据是唯一覆盖大部分行业的高频数据,针对此,以税务及发票数据为核心,以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手段为引擎,可以为企业提供集税控设备、发票管理系统、电子发票服务平台、供应链协同于一体的财税解决方案。”百望股份有限公司金融科技事业部技术总经理杨爽介绍道。


由此可见,数字化技术在转型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对于银行来说,实现技术能力的跃进,不仅意味着走在时代的前沿,同时也意味着技术的安全与稳定,这对于银行业来说是重中之重的考量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