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半年宏观经济与金融形势展望系列评论之二

来源:金融时报 2020-08-05 09:54:00

摘要
8月3日,中国人民银行召开2020年下半年工作电视会议。在部署当前最为迫切的金融支持“六稳”“六保”工作、继续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三年攻坚战的同时,会议强调,要坚定不移推动金融业稳妥有序开放,不断深化金融领域体制机制改革。

           

8月3日,中国人民银行召开2020年下半年工作电视会议。在部署当前最为迫切的金融支持“六稳”“六保”工作、继续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三年攻坚战的同时,会议强调,要坚定不移推动金融业稳妥有序开放,不断深化金融领域体制机制改革。

人民银行此次会议强调坚持扩大开放、深化改革,彰显了中国的魄力和决心。2020年以来,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和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对全球经济金融稳定产生重大冲击。而中国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问题相互交织,“三期叠加”影响持续深化,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同时,世界经济衰退,世界大变局加速演变的特征更趋明显,全球动荡源和风险点显著增多,逆全球化趋势和贸易保护主义势力抬头。在重重挑战之下,短期稳增长与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平衡实难把握。

然而,也正是基于上述挑战,中国坚定金融改革开放不仅是一种姿态,更是一种方法论。正如7月30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所指出的,我们遇到的很多问题是中长期的,必须从持久战的角度加以认识。决策层也清醒地认识到,当前中国经济金融面临的问题绝不是靠短期倒转腾挪的平衡术就能解决的,必须从根本上加以应对,而扩大开放、深化改革正是从根本上应对之路。

“在全球贸易保护主义趋势比较明显的情况下,中国坚定推进开放,引领了时代潮流。对于中资机构而言,这是机遇大于挑战的。”中国银行首席研究员宗良对《金融时报》记者表示,“实际上,中资机构与外资金融机构各有优势。双方在有竞争的同时也有合作。现阶段,中资金融机构可能在市场、机构方面具有优势,外资机构在产品和服务上有优势,两者加强合作可以使各方面有所提升,形成良性竞争局面。”

值得注意的是,金融业开放不仅是“引进来”,还包括“走出去”。人民银行此次会议提到了积极稳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和资本项目可兑换,深度参与全球金融治理,切实维护多边主义。这也是中国金融实现高质量对外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实现上述目标,不仅要有政策的魄力,更需要有开阔的思维。未来,“走出去”不仅要体现在金融机构海外业务的规模、海外机构的数量上,还要更多体现在国际化方式的多元化上。过去,中资银行“走出去”的主要方式是在海外设立分支机构;现在,中资机构会通过控股或者兼并重组、参股等方式实现国际化发展,同时,对外服务能力、国际业务的竞争力不断提高。一些机构的境外中介业务占比上升已经证实了这一趋势。未来,国际金融领域的中国“名片”分量将会越来越重。

当然,在开放过程中会有许多潜在风险。但不开放不利于促进金融业竞争,也不利于推动金融业深层次改革,不开放的风险会更大。

可以说,金融对外开放的风险,需要金融领域体制机制不断改革来加以防范;金融对外开放的成果,也需要改革的深化来加以保障。其中就包括金融机构改革,例如人民银行此次会议提到的农村金融机构市场化改革、推动中小银行资本补充、深化开发性政策性金融机构改革等;也包括体制机制的不断完善,例如加强金融业重点立法、加快完善金融科技监管框架、推进征信互联互通,以此提升监管科技化、智能化水平,提升监管的前瞻性。

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需要的不是墨守成规、圈地自限。相反,以改革促开放,以开放促改革,正是过去40年多来中国经济发展的宝贵经验,也是中国金融业不断发展的无尽动力。我们相信,寓风险防范于改革开放,寓长期发展于改革开放,是一条不断动态优化的路径,是解决眼前困境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之道。

关键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