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之治的北京样本】国寿北分:养老刚需 添砖加瓦
摘要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小康”一词承载着中华民族追求美好生活的朴素愿望。作为首善之区的京华大地,早已吹响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号角。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路上,作为金融行业的一分子,保险业如何通过自身的力量为这一目标的完成添砖加瓦?近日,北京商报记者走进首都保险业“第一梯队”的主力军——中国人寿保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
“小康”一词承载着中华民族追求美好生活的朴素愿望。作为首善之区的京华大地,早已吹响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号角。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路上,作为金融行业的一分子,保险业如何通过自身的力量为这一目标的完成添砖加瓦?
近日,北京商报记者走进首都保险业“第一梯队”的主力军——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以下简称“中国人寿北分”),试图揭开参与建设小康社会的国寿北分样本。
· 直击老年人刚需 ·
让老年人共享小康社会新成果,将“保障”视为本源的保险行业,必将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中国人寿北分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
中国人寿北分总经理助理王征介绍,在加强老年人民生保障和服务供给方面,公司充分发挥自身在保险业务经营方面的专业、技术和服务优势,与北京市民政局和北京市老龄办共同推出北京老年人意外伤害保险项目。
据了解,该项目自2013年启动以来,本着“保险费用低、保险范围广、理赔标准高”的原则,针对北京市50-60周岁退休人员和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在各类特定场所发生意外伤害时提供保障,填补了北京市场老年人保险项目的空白。项目经过六年多的发展,逐步在全市推开,保障群体不断扩大,成为在全市范围内具备较大影响力的民生保障项目,受到了广大群众特别是老年朋友的关注与欢迎。
“在我看来,老年人群体是一个孤独的群体,需要子女以及社会各界的关怀。首先,如果有养老保险、商业保险以及大病保险等多重保障,加上退休金,会让更多的老年人在得病之后敢治,也有钱治。其次,在为一些活动项目提供安全保障的基础上,也让更多老年人敢于走出家门。此外,我们也会在承保之前,通过线上、线下多种形式,向老年人宣传防护知识和措施,以期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增强他们的自我防护意识,从而整体提升老龄群体的幸福感。”王征如是说。
据北京市统计局近年来披露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2019年末,北京市常住人口达2153.6万人,其中,年龄在65岁及以上的达246万人,占比11.4%。而这也是自2013年以来,北京市老龄人口连续六年占比提升。
当然,在老龄人口递增的同时,中国人寿北分的老年险业务也在持续推进。截至目前,北京10个郊区及主城区均已开展老年险业务。2013年至今,老年险累计承保人次247万人,累计总保额达1976亿元。
据王征介绍,老年险项目经过六年多的运转,随着市场的发展变化,结合广大群众对该项目需求反馈及改进建议,在产品设计上,中国人寿北分推出了多款升级方案,供不同需求的老年人灵活选择。同时,公司在市民政局、老龄办、监管部门以及社会各界的指导和帮助下,对于老年险产品的销售模式、理赔服务等方面也在进行不断的总结和调整。以期通过完善保障内容、升级的服务品质,确保每一位参保老人得到满意的服务。
· 筑起生命健康之盾 ·
“‘老’是每个人都必须经历的自然过程,可以预见,但‘病’不同,难以预测,而且一旦遇到大病,随之而来的麻烦也就更多。”在谈及生病给大众带来的影响时,王征感叹道。
由此,对客户健康的关注也就成为了中国人寿北分的重中之重。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人寿北分健康险业务共计承保超3300个团体客户,涉及保费规模3.27亿元,被保险人数约66.78万人次,赔款2.32亿元,理赔服务客户约1100家。
承保3300个团体、理赔约1100家,面对如此庞大的客户服务量,中国人寿北分正在借助科技为客户可能面临的健康风险筑起一道“防火墙”。
据王征介绍,在内部平台升级方面,中国人寿总部通过科技化手段,集合众多优质健康资源打造“国寿大健康平台”,为广大客户提供更多健康服务的新体验。而从外部资源联接来看,为更好地服务广大客户,公司整合行业内的优质第三方服务商为广大客户提供覆盖诊前、诊中、诊后全流程的综合健康管理服务。
涉及的服务项目包括诊前阶段的在线问诊、健康讲坛、药品服务等,诊中覆盖预约挂号、陪诊服务、重疾绿通等项目,同时,针对重大疾病等特病处理方面也紧跟实际需求,推出专家会诊预约、特药递送等项目,全面满足客户健康管理不同阶段的各类需求,提升服务满意度。
科技的助力不仅体现在信息的互通有无,也为更多投保人带来了便捷的服务体验。谈及科技赋能,王征如数家珍,“为提升团体客户的理赔体验,打造智能、便捷、贴心的理赔服务,公司积极开展创新服务举措,采用社保系统直连方式同步医疗费用报销数据,同时通过现代科技为团体客户打造手机团体保险微信自助理赔服务(以下简称“企易赔”),理赔立案到支付最快缩短到13分钟”。
而另一组数据更能佐证上述观点。2018年至今,通过社保、第三方数据进行直付的理赔服务31万人次,金额超1.8亿元;企易赔项目共处理线上赔案6.7万件,理赔金额达2216万元。
“国寿企易赔创新服务项目,免去了我们交纸质票据的繁琐,在就诊后即可上传影像,提交理赔,省时省力又省心。”客户的反馈成为中国人寿北分前行的强劲动力。
王征表示,社保数据直连及企易赔项目的开展,折射出保险业理赔观念的改变,体现了企业与客户信任关系,同时也切实提高了理赔服务的可及性及便捷性,增强了客户对保险服务的感知度。
另据北京商报记者了解,中国人寿依托自身在全国其他省市已开展大病保险项目的丰富经验、强大的运营实力、突出的科技系统等综合优势努力探索大病保险项目运作新模式,虽然目前北京地区尚未开展大病保险项目,但该公司方面也已持续、积极地同市医保局等相关主管部门保持沟通,积极助力首都民生保障工程的推进工作。
· 织牢“两低”人群保障网 ·
在北京,帮扶困难群众脱贫,从来不是走过场。
“两低”人群保险项目成为了北京市政府关注民生、关爱困难群体的重要举措。而中国人寿作为中管金融企业,在重点解决低保低收入人群“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上毫无疑问起到了带头作用。
据了解,自2015年起,中国人寿北分先后与房山、平谷、昌平、门头沟、延庆等郊区的区民政局、区农委合作,开展了“两低”人群意外伤害保险保障项目,为“两低”人群提供包括意外伤害伤残、意外医疗及住院津贴等风险保障。2015年至今,该项目累计投保覆盖人次约为13.6万人,提供风险保障约120亿元。累计理赔人次为7305人,赔付金额约120万元。
一位保险从业人士也曾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坦言,身边出现过因病返贫的例子。据其透露,身边的一位朋友从农村户口转到城镇户口之后,由于没有社保,大病医疗报销比例也相对较低。自身也并未购买商业保险,在自己得了癌症之后,导致家庭几乎所有财产都被消耗掉,部分房产因此抵押用来养病,在自身丧失了劳动能力、无法带来新增收入的背景下,家境也每况愈下。
紧盯困难人群需求,中国人寿北分积极与北京市各级政府有关部门联动,不断在低保低收入群体保障方面持续投入,探索出了可复制的“特效药”。
王征表示,一方面,在产品设计上,公司不断推出针对贫困群体的专项产品,如小额保险系列;同时在方案及保障定价时秉承“保本微利”的原则,最大程度让利于特殊群体。另一方面,在保障项目推广上,公司也通过各区间项目推广复制的模式将保障高、惠民效应良好的方案由区级向全市推广,力争通过各辖区政府的持续沟通将保障方案覆盖到更广的群体。
此外,在外部宣传方面,中国人寿北分也持续通过微信公众号及其他官方宣传媒介,向社会大众广泛宣传风险防范知识及相关惠民产品,提升社会对保险的认知度及认可度,提升个人自主购买意愿。最终实现更广范围内的认知度,实现更高层面的保障覆盖。
事实上,在助力“脱贫”的路上,中国人寿北分除了“以人为本”外,还把支持给到了其他需要的贫困地区,例如定点支持郧西、丹江口、龙洲及天等地区,积极采购扶贫物资,助力相关地区尽快脱贫。
北京商报记者 陈婷婷 刘宇阳
【对话企业家】
中国人寿北分总经理助理王征:发挥保险稳定器作用
北京商报:随着国内疫情得到控制,企业全面复工复产,保险行业也正迈入“后疫情时代”,在此特殊的市场背景下,您如何看待公司面临的“危”与“机”?
王征:此次疫情给人们的生活和观念带来了很深刻的改变,后疫情时代,保险行业面临着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复杂发展环境,最大的挑战莫过于能否抓住时机,加快转型速度,更好满足市场需求,进而占得市场先机。
疫情让人们的保障意识有了全面的提升,认识到保险在人身保障和风险转移方面的重要作用。一方面,产品开发上要以客户的需求为出发点,坚持以人为本,增加风险覆盖的范围和保障灵活度;另一方面,要优化服务流程,特别是理赔服务的多样化,加强线上和线下融合,让客户感受到服务的温度。
同时,销售队伍现阶段仍然是保险公司业务发展的核心动力。在后疫情时代,销售方式和管理方式将不可避免地发生改变,线上、线下相结合将成为新的趋势。因此,未来的市场对销售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将进一步提高,只有不断通过各种手段提升队伍素质,同时利用技术手段、线上平台打造销售人员的线上商圈,才能更好地适应新的市场变化。
北京商报:您如何看待科技为保险行业发展带来的影响?
王征:互联网经济汹涌而来,背后的引擎是科技革新的助力。疫情期间,从产品、服务到管理,科技渗透度越高的企业受到疫情影响越小,甚至因为线上化程度高而受益。后疫情时代,保险行业对科技的重视程度必然提高,各家公司会将更多资源投入到技术革新上。技术的更迭带来的销售端的变化是倍速发生的,大家的起跑线不同,有些公司弯道超车,有些会被淘汰,市场格局就可能发生变化。这个趋势无法规避,要积极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