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5%收益率成历史?这12家公司遭监管约谈 要求下调万能险收益!
摘要 (原标题:超5%收益率成历史?这12家公司遭监管约谈要求下调万能险收益!)下月起,万能险的结算利率可能不会有超过5%的了。据多家媒体报道,近日,银保监会人身险部约谈了12家人身险公司总经理和总精算师,要求整改万能险业务。此番约谈背景是监管根据非现场监测情况,发现部分人身险公司万能险账户财务收益率低于
(原标题:超5%收益率成历史?这12家公司遭监管约谈 要求下调万能险收益!)
下月起,万能险的结算利率可能不会有超过5%的了。
据多家媒体报道,近日,银保监会人身险部约谈了12家人身险公司总经理和总精算师,要求整改万能险业务。此番约谈背景是监管根据非现场监测情况,发现部分人身险公司万能险账户财务收益率低于实际结算利率,存在利差损等风险隐患。
券商中国记者进一步获悉,12家人身险公司包括上海人寿、百年人寿、渤海人寿、复星保德信、光大永明人寿等公司,各家公司的总经理和总精算师于8月11日上午和下午分批被银保监会人身险部约谈。
据了解,这12家被约谈的人身险公司,都有结算利率在5%以上的万能险产品,部分万能险的结算利率已经低于实际投资收益。有被约谈公司人士表示,此次监管传递的意思很明确,万能险结算利率超过5%的要下调。
结算利率将告别5%以上?
根据券商中国记者多方采访了解,此次监管约谈对象主要是有结算利率较高万能险的人身险公司,其普遍有结算利率5%以上的万能险,部分产品的结算利率已经高于账户实际投资收益情况。
根据规定,保险公司应当定期检视万能单独账户的资产价值,以确保其不低于对应保单账户价值。季度末出现万能单独账户的资产价值小于对应保单账户价值的,保险公司应采取的措施包括,下季度内每一次公布的年化结算利率不得超过本季度内年化结算利率。
“我们确实有万能险产品账户的收益率有2个月低于结算利率了,本来也是计划按照规定下个月做调整。”有被约谈公司人士向记者表示,上周接到监管通知总经理和总精算师开会后,公司本来以为监管是要做提醒我们及时下调结算利率,没想到是更直接的监管意见。
“半小时就开完会了,”被约谈公司人士称,简单地说,这次监管约谈传达的意思比较明确,万能险结算利率超过5%了,结算利率偏高,存在利差损风险,因此要求下调。
据券商中国记者查询,渤海人寿、复星保德信人寿、上海人寿、光大永明人寿官披露的最新结算利率信息中,存在万能险7月结算利率高于5%的情况。
复星保德信人寿
个别公司产品结算利率达6%
所谓结算利率,可视为万能险的收益率,结算利率越高,对万能险购买者来说,意味着收益越高。也就是万能险也越有竞争力、越好卖,对于险企收入现金流也越有利。
不过,根据规定,保险公司应当根据万能单独账户资产的实际投资状况确定结算利率。也就说,越高的结算利率对于保险公司来说,意味着越高的风险,万能险账户资金的投资端压力也越大,对投资能力要求越高。
依据有关规定,结算利率不得低于最低保证利率。最低保证利率各家险企情况不同,多数在2.5%~3.5%范围,这是万能险结算利率的下限。
万能险经过前些年的“举牌大户”事件后,对于市场来说已经不是陌生概念。在万能险兴起的近些年,结算利率一度达到过8%,特别是在互联网平台销售时出现过结算利率恶性竞争情况。不过此后,随着投资压力增加,以及监管机构强化对万能险的监管,超高结算利率的万能险已经不多见,目前普遍在4%上下。
不过,仍有险企的万能险有5%甚至6%的高结算利率。详见《要啥自行车?这款万能险收益6%,两年多从未调过,且一直在售!挑万能险攻略送上》。
已在逐步下调
虽然目前部分万能险结算利率仍较高,但从总体趋势看,结算利率已经明显走低。
以复星保德信人寿来说,虽然目前有少数产品结算利率仍在5%以上,但其多款万能险的结算利率已经从高点时的6%、5.3%、5%的较高水平,降低到了目前的3%水平。
万能险结算利率下调,与当前理财市场整体收益率下行趋势是一致的。如今,宝宝类货币基金产品的收益已经降至2%、3%一线,同为固收类性质的万能险还保持5%以上也是不切实际的。事实上,保险资金整体投资收益率都面临下行压力。
有助于控制利差损风险
据记者采访了解,险企的万能险有较高结算利率的做法,通常是把万能险账户资金投向高收益的非标项目,也会对资金设定一定锁定期,以此来做到期限和收益匹配。不过在当前利率下行等的环境下,这种模式越发面临投资风险,可持续性也较差。
据约谈公司人士表示,被约谈公司的负责人已经表态整改。他认为,降低万能险结算利率,对于保险公司来说,其实是个好事,可以降低投资压力、降低利差损风险,对万能险客户来说,也意味着权益得到更加充分的保障。
据媒体报道,监管此次约谈12家险企明确提出:一是责令各公司立即整改,根据万能账户实际投资情况科学合理确定实际结算利率,于9月1日前将整改情况进行书面报告。二是要求各公司对消费者做好解释说明和相关服务工作。三是对整改不到位的公司,监管部门将依法采取进一步监管措施。
(文章来源:券商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