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思极恐!竟有人用你的手机“偷窥”你......

来源:经济日报 2020-08-19 11:03:07

摘要
大家有没有这样的经历,你只不过随口抱怨了句“家里的电吹风不好用了”。然后一打开手机,就会发现APP立马很“巧合”地向你推荐电吹风?你只不过随手点开了某条新闻,不久就接到了营销电话,问你要不要出国留学、办贷款、买房买车……难道,智能手机果真已经强大到了比爱人还要“懂你”的地步?其实,这一切背后竟隐藏着

  大家有没有这样的经历,你只不过随口抱怨了句“家里的电吹风不好用了”。然后一打开手机,就会发现APP立马很“巧合”地向你推荐电吹风?

  你只不过随手点开了某条新闻,不久就接到了营销电话,问你要不要出国留学、办贷款、买房买车……

  难道,智能手机果真已经强大到了比爱人还要“懂你”的地步?

  其实,这一切背后竟隐藏着令人细思极恐的“秘密”。

  拍照、录音、读取通讯录……APP偷窥隐私“花样百出”

  最近,360集团董事长兼CEO周鸿祎毫不留情地揭穿了部分互联网厂商的“画皮”。他说:“有的软件会打开你的摄像头,或者麦克风,我们在谈话的时候它会偷偷录音,从中找一些关键词,试图匹配我的兴趣爱好。”

  想想都让人觉得后背发凉,有木有?

  其实,互联网厂商搜集和使用用户数据的那点“歪心思”动了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大概有以下几种:

  1、看你的通讯录、照片、短信,等等

  现在很多APP动不动就向你申请“添加个好友呗”,要读取通讯录、通话记录等个人隐私信息,一旦泄露给第三方,容易给家人、朋友、同事造成骚扰。

  2、想要知道你“在哪儿”

  对很多地图、导航软件来说,会要求打开地理位置权限,使用定位功能;但也有一些生活服务类APP时刻想要知道你“在哪儿”,是为了更加“精准”地不厌其烦向你推送附近商家的小广告。

  3、给你录音、甚至拍照“留念”

  这个更加令人反感。有些APP连个招呼都不打,偷偷地“关心”你的一举一动,把你的个人爱好、“小怪癖”都摸得一清二楚,传给第三方,甚至将你的面部特征等生物识别信息用于非正规用途,其带来的后果简直难以想象。

  咋没人管管?别急,专项治理来了!

  有人问了,这些APP如此无法无天,真让人担心我们用的到底是“手机”还是“手雷”啊?难道就没有人管管?

  别急,有关部门已经有大动作了!

  1、立法加快推进——法律的“笼子”越织越密

  要想管,首先得有“说法”。

  去年底,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等四部委联合印发《APP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行为认定方法》,首次明确了6大类违规行为。加上《互联网个人信息安全保护指南》《信息安全技术个人信息安全规范》等,法律的“笼子”越织越密。

  2、该曝光的曝光、该下架的下架——专项治理“绝不手软”

  有了说法,更要有行动。

  一是发动网友“大家来找茬”

  去年3月,针对App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的举报平台正式上线。截至目前,App专项治理工作组共收到有效举报信息21877条,涉及5000余款App。其中实名举报信息七千多条,占比32.55%。

  二是让侵权APP企业曝光

  2019年12月19日,工信部公布了第一批侵害用户权益行为APP企业名单,共通报41家;从2020年1月到7月,又先后发布4批侵害用户权益行为APP名单,104家企业在列。

  三是通报下架“害群之马”

  截至2020年6月末,国内市场上监测到的APP数量为359万款。泄露隐私已成为当前App的第一大问题。今年上半年,国家计算机病毒应急处理中心通报下架的违法有害移动App达638款;其中,涉及隐私违规的有531款,占八成以上。

  遇到了麻烦怎么办?维权大门为你敞开

  很多人都反映,有些APP“霸道”的很,你不给授权,它就强制退出,根本不给你商量的余地。咋办?

  1、向有关部门反映问题,治治这股歪风;

  日前,中央网信办等四部门启动了2020年App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治理工作,提出:“针对面部特征等生物特征信息收集使用不规范,App后台自启动、关联启动、私自调用权限上传个人信息,录音、拍照等敏感权限滥用等社会反映强烈的重点问题,开展专题研究和深度检测。”

  App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治理工作组利用微信公众号(“App个人信息举报”)、网站(pip.tc260.org.cn)两种专门渠道,受理广大网民的线索举报和问题反映。

  同时,广大网民也可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https://www.12321.cn/)等平台举报和反映不法行为。

  2、就具体案件向法院起诉,维护个人权益

  比如,因认为微信读书在未经其有效同意的情况下获取其微信好友关系,为其自动关注微信好友,并向共同使用微信读书的微信好友默认开放其读书信息构成侵权,黄某于2019年将微信读书软件、微信软件的开发者、运营者腾讯公司等诉至法院。7月30日,北京互联网法院作出一审判决,认定腾讯公司侵害原告黄某个人信息权益,但未侵害其隐私权。

关键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