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极资产:成长风格vs价值风格,这就不应该是问题

来源:黑极资产 2020-08-26 09:20:00

摘要
成长风格vs价值风格,这就不应该是问题

01

企业价值是未来现金流的贴现,因此所谓低估高估判断,并非完全依赖静态估值的高低。巴菲特选择业务模式相对稳定的传统行业,只是对未来判断相对更为容易,所谓是10厘米的栅栏。对于这种稳定的企业,从现象看静态估值对企业价值判断的意义更大,静态估值要有意义,本质上需要企业经营业绩和增长具备的平稳性和粘性。

02

对企业未来现金流的判断,依赖于对企业生命周期的判断。其中,早期判断需要足够的前瞻性和穿透力,对投资者能力要求更高,很多时候更依赖于宏观和行业的趋势,依赖于在这种趋势中的企业家精神,所谓水大鱼大;而在衰竭期过于依赖静态环境的判断,则可能成为价值陷阱,如同巴菲特当年投资伯克希尔哈撒韦这样的纺织企业,就是一个失败的教训。

03

会计准则已经严重落后于时代需要。目前的会计准则和理念,更多源自工业化时代记账需要,已远远落后于经济信息化和金融自由化的需要。虽然会计准则试图变革,但原有框架基本没有打破,往往越是新兴企业和金融企业,当期利润和静态估值的偏差就会越大。比如,互联网企业广告获取的活跃客户,研发型企业研究投入获取的在研管线,都是其最重要资产。而现有准则费用化的要求,则可能使其利润受到极大影响,导致公司实则极有价值,而静态估值看似高估,这最典型的就是亚马逊等公司。

04

成功投资无非两种策略:趋势追踪或者是反趋势交易。所谓趋势,并非完全是价格的趋势,其中既包括公司成长趋势,也包括估值变化趋势。两者如果是同向变化的,那么必然会是非常大的机会,所谓的戴维斯双击只是其中一个特例。可惜在实际投资中,市场一定程度有效,这样的机会比较稀缺,大多数时候两者关系是反向的。在这种情况下,不同出发点和角度得出不同结论,没有对错之分,更依赖于自己的能力圈。目前市场情绪比较好,估值短期不确定的扩张,长期估值是确定性的收缩,从较长周期看这类机会相对较少,不得不在两者之中的权衡纠结。

05

对于成长股和新兴行业而言,业绩的高速增长vs估值的可能收缩,硬币正面是对持续增长的判断,反面是对估值收缩的判断(取决于市场情绪)。对于价值股和传统行业而言,则相对简单,业绩衰减或平稳增长+估值的稳定或可能扩张,甚至对估值变化可以无视。长期而言,第一个赚得快,但从判断看是二阶导数的判断,是1米的栅栏,持续正确不容易;第二个相对不依赖复杂判断,是10厘米的栅栏,盈亏比高,长期复利价值好。

06

对于投资人而言,寻找公司估值扩张+公司高速成长的双击机会,是投资中应该追求,但是往往可遇不可求的东西。市场不断进化,10厘米栅栏越来越稀缺,在寻找低栅栏的同时,还必须提高自己的跳跃能力,所谓跟上市场的进化。年轻时候认为巴菲特不喜欢牛市是矫情,现在更多是感同身受。

07

估值收缩在理论上和现实中都是有边界的,任何估值收缩都敌不过企业的指数型增长。如果遇到重大产业趋势和极为杰出的公司,可以确信其业务必然指数型增长,那么静态估值真的就不重要了。回头看,最近这些年收益最高的成功投资者,绝大多数都是押注了诸如中国崛起、互联网普及这样的持续性的历史性机会;而巴菲特则出于对估值收缩的担忧,可谓错过了时代的机遇和红利,这更加证明了投资者心态开放,不断进化的必要。

08

市场永远充满机会。市场乐观的时候总是高估行业和公司的成长;市场悲观时往往严重高估行业和公司的风险。按照李迅雷总结,目前人类社会存在四个大的分化:人的财富和收入分化,国家和地域分化,传统行业和新兴行业分化,优秀公司和平庸公司分化。对于投资人而言,行业的分化意味着企业的成长,市场的分化意味着估值的偏见,都会是非常好的机会。从这个角度看,投资人可以在不同风格中自由切换,那是最高境界;当然,知其雄,守其雌,也已经超过了99%的投资者了。因此可以说:成长风格vs价值风格,这就不应该是问题。


关键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