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业资产端投资资产中的非标风险怎么看?
摘要 本篇我们关注银行资产端的一项重要资产——证券投资资产。
【内容摘要】
本篇我们关注银行资产端的一项重要资产——证券投资资产。
前期监管指标关于银行资产质量的指标多集中于银行的信贷资产,但随着银行业的发展,银行资产端的结构已经逐步发生变化,资产配置更加依赖证券投资业务,通过在金融资产市场投资来扩大收入来源。此时若按照传统的方法仅关注银行信贷资产(包括不良率、拨备覆盖率等指标),已经不足以全面展示银行真实的信用风险。因此我们在研究银行资产质量时应先关注各类资产占比,在分析信贷资产之后进一步分析证券投资资产带来的实质性风险,才能全面了解银行的资产质量情况。
本文将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详细解析银行证券投资业务及其相应的风险,在解析其各分项的基础上重点关注其底层资产投向。
【正文】
证券投资业务(以下简称“投资业务”)是商业银行从事与有价证券投资有关的各项业务的总称,是仅次于信贷业务的第二大业务,近年来规模随银行总资产持续扩张,在银行总资产中占比整体呈上升趋势(如图1)。由于投资业务中既包含交易性金融资产中流动性较好的资产,可以缓解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压力,同时包含债券类资产和非标类资产,能够提升银行资产端的多样性和收益率,因此投资业务对银行来说的作用不可忽视。但与此同时,投资业务面临的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也加大了银行的风险敞口,是值得我们重点分析的资产。本文我们将从证券投资业务的分类入手,进而穿透到底层资产,解析投资资产背后的风险。
一、IFRS9新准则实行前后证券投资业务的分类
IFRS9新准则实行之前,金融资产主要分类依据为公司持有金融资产的目的,银行证券投资业务主要记账科目为四个:交易性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和应收款项类投资。而IFRS9新准则主要分类依据为金融资产的业务模式和其合同现金流量特征,投资资产主要记账科目为三个: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和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金融资产。
下面我们从IFRS9新准则实行之前银行投资资产主要记账科目出发,解析新准则前和新准则后银行投资资产的各类明细及其对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的影响。
1.交易性金融资产
交易性金融资产指银行出于赚取交易差价目的而买入的金融资产,包括债券、股票、基金、权证等。交易性金融资产有活跃的市场报价,以公允价值计量,其价值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直接影响当期净利润,并通过未分配利润影响当期净资产,主要目的是通过波段操作获取价差收入。相较银行其他的投资资产而言,交易性金融资产具有较好的流动性,风险也相对较低。
由于交易性金融资产均为公允价值计量且变动计入当期损益,因此新准则下,大部分资产直接列示于“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整体看新准则实行后对该科目影响不大。
2.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包括划分为可供出售的权益类资产、债券、基金类投资、购买他行的理财产品、资金信托计划、专项资产管理计划等金融资产,以债券为主。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要求存在活跃市场报价,以公允价值计量和成本法计量的金融资产同时存在,投资目的包括交易和配置。归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资产,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里,影响净资产,但不影响利润表。待其卖掉时,盈利或亏损计入买入年份的利润表,同时将原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获利或损失转出。
债券方面,由于普通债券的现金流一般为本金加利息,在新准则下,可通过现金流测试,主要列示于“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金融资产”。
权益类资产方面,在新准则下,权益工具基本无法通过现金流测试。对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中的权益类资产,如果是为交易持有,则同交易性金融资产中的股票类资产,直接计入“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变动计入当期损益”;如果不是为交易持有,例如非上市公司股权投资,可以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科目。但一旦权益工具被制定,将不能再重分类。如果将权益工具制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那么该权益工具投资此后的公允价值变动,包括出售的利得和损失,将不再反映在利润表中,直接计入资产负债表。
基金类投资主要包括银行购买的各种可随时赎回的基金,包括债券基金、股票基金和混合基金等。新准则下,由于基金的合同现金流不仅仅是以本金加利息构成,还有业绩波动等,理论上较难通过现金流测试,因此多计入“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科目。但对于基金穿透后属于“类债券”的资产,新准则实行后,重分类方式同上述债券分类方式。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下的“他行理财产品”和“资金信托计划及资产管理计划”等科目为非标资产,但在非标资产中计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科目的占比很小。在新准则下如何记账详见下面“4.应收款项类投资”。
3.持有至到期投资
持有至到期投资指银行买入时即计划持有至到期的金融资产,要求到期日固定、回收金额固定或可确定,银行有明确的依托和能力持有到期。该科目一般为债券投资资产,部分银行将同业存单投入也纳入到持有至到期投资科目,投资目的为获取利息。持有至到期投资按照实际利率法,以摊余成本计量。其与交易性金融资产相比,主要区别为:持有至到期金融资产用摊余成本法计算当期收益,持有该债券期间,除非因发生意外,需要计提的减值准备之外,单纯的价格波动不影响银行利润表;而交易性金融资产的价格波动直接影响当期损益。
由于持有至到期投资主要为债券类资产,且以摊余成本法计量,新准则下,只要这部分的债券可以通过现金流测试,还是继续以摊余成本计量。
需关注的是,在旧准则下,银行的持有至到期投资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呈现一定负相关关系。因为银行可以通过债券投资科目划分来获取更多利益,当预期收益率上行时,银行可以压缩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规模,同时增加持有至到期投资账户规模,由于持有至到期投资中的债券以摊余成本法计量,不受公允价值波动影响,因此一方面利率提升可以提高未来资产组合的利率,另一方面也没有估值压力,一定程度上可以规避利率风险。反之,预期收益下行时,由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中的债券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银行会增加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规模,获取估值上升带来的资本收益。这两个科目因此成为机构操纵收益的工具,但在新准则下,上述调节空间将逐渐得到压缩。
4.应收款项类投资
应收款项类投资指银行买进非上市的、缺乏活跃市场报价,但具有固定或可确定偿付金额的债权,多以摊余成本计量,具体可分别为标准债权投资和非标两大类,其中非标类占比相对较高。标准类投资主要包括政府债券、金融机构债券、公司债券和资产证券化等;非标类投资主要包括信托收益权、券商资产管理计划、保险资产管理计划等。
银行之所以大力发展非标业务,是为了规避贷款的一些限制,进行跨区域放贷或将资金投入监管限制的行业,因而此类投资成了不透明的资产风险来源。根据《关于规范金融机构同业业务的通知》(银发[2014]127号,以下简称“127号文”),三方的信托收益权与资产管理计划买入返售业务已经叫停,存量业务自然到期结清,自此非标多计入“应收款项类投资”科目(前期多计入同业业务中的“买入返售金融资产”),表现形式为持有各类资管计划,但实质仍是将自有资金经过非银机构多层嵌套后,放款给信贷客户。2018年以来,在流动性管理新规、资管新规、银信合作新规的政策压力下,市场上应收款项类投资整体呈现收缩态势。未来,随着监管的持续趋严,应收款项类投资所隐藏的风险将经历充分暴露到逐步降低的过程。
旧准则下,应收款项类投资中的非标资产中的券商资管计划和保险资管计划多以实际利率法确认利息收入,按摊余成本进行后续计量;但对于信托受益权类资产,企业收回或处置应收款项时,将取得的价款和与该应收款项账面价值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新准则对于非标资产,监管要求穿透到底层资产做现金流测试,进而决定计入哪个科目:符合现金流测试的进入“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对应上述券商资管计划和保险资管计划,占应收款项类投资的多数)和“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金融资产”(对应上述信托受益权类资产,占应收款项类投资的少数),不能通过测试的进入“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对于无法穿透的非标类资产,将直接计入“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
整体看,新准则下,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和应收款项类投资资产受影响较大,涉及到的较多资产涉及重分类,部分未通过现金流测试的资产将被计入“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多为非标类资产),导致资产负债表中“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占比提升。而交易性金融资产和持有至到期投资的重分类资产较少。重新分类后的资产与原分类资产的对应关系如下(示意图见图2中间部分):
二、证券投资资产风险排序与解析
由于投资资产无需强制披露不良分布细节,无需按照规定计提减值,因此银行会将信贷资产打包成投资资产以规避监管,从而间接降低不良率。对于计入不同科目的投资资产,我们可以按照风险从低到高的顺序做一个排序:国债、政策性金融债、同业存单、金融债、信用债、基金(根据基金类型和所投底层资产,基金风险有所分化,风险从低到高排序:货币型基金、债券类基金、混合型基金、股权型基金)权益类资产和非标类业务。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风险极低;同业存单和金融债方面,目前部分银行出现信用风险事件,但考虑到政策支持力度较强,因此风险仍很低;信用债方面,随着债券市场信用风险的逐渐暴露,信用债的风险有所上升,但从整体违约率来看,风险相对非标和权益类资产较低;权益类资产受市场波动影响较大;基金和非标类业务需通过其底层资产判断其实质性风险。由于非标类业务多投向监管限制投放信贷的行业,是银行资产端风险的重要来源,因此成为我们重点关注的对象。
1.非标业务基本情况介绍
2013年银监会发布的8号文《关于规范商业银行理财业务投资运作有关问题的通知》(以下简称“8号文”),引入非标准化债权概念,规定“非标准化债权资产是指未在银行间市场及证券交易所市场交易的债权性资产,包括但不限于信贷资产、信托资产、委托债权、承兑汇票、信用证、应收账款、各类受(收)益权、带回购条款的股权性融资等”。
2018年正式发布的《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资管新规”)是非标的重大转折点,监管要求银行逐步将表外非标转向表内。作为资管新规的延续,2019年10月12日,央行公布《标准化债权类资产认定规则(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认定规则》),就此前资管新规相关文件中提及的非标准化债权类资产概念予以明确说明并征求意见。《认定规则》将金融市场中的债权类资产分成三类,一类是标准化债权类资产,一类是非标准化债权类资产,还有一类既不是标准化、也不是非标准化的债权类资产。此次认定标准的出台反映了政策制定者严控金融风险的基调,进而能够影响资产产品的资产配置行为。一旦《认定规则》正式实施,银行表内非标自营资金资本计提将发生显著变化,届时其隐藏的风险也将逐步暴露。
与信贷资产相比,非标资产的特点如下:
首先,相对于普通贷款,非标资产的收益率相对较高,能够覆盖负债端的高成本,因此部分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偏好通过非标博取高收益进而获得盈利。
其次,在会计科目上,保本型理财计入资产负债表,但非保本理财计入表外代客理财科目,不在银行的会计科目中体现。因此银行做大非标资产规模的同时无需考虑存贷比限制,达到出表、规避监管的目的。表外理财投资的非标一般采取的模式为:理财资金直接投向委托贷款、票据等资产,或通过SPV“绕道”向企业发放贷款(见图2)。
最后,监管指标却差别巨大:非标表面上不是贷款,不用参与存贷比、不良率等监管指标的计算,也不占用信贷额度,还不受信贷投向政策制约,风险权重起初也按同业资产来计,仅需计提20%(3个月内)或25%(3个月以上)的风险权重,远低于传统信贷的风险权重的100%。非标业务节省了资本占用,因此可以起到美化报表、降低拨备覆盖率、放大信贷杠杆的作用。这也正是银行倾向于把贷款包装成非标的重要原因。
2.非标业务风险分析
银行非标分表内和表外两种,由于表外非标在无法获取具体数据的情况下难以量化,本文我们重点关注表内非标。
非标的运营模式如下:银行先通过 “应收款项类投资”(前期多为“买入返售金融资产”)等科目,将资金投放给一个SPV,然后SPV再将资金投放给借款企业(示意图可见图2右半部分),资金最终多流向房地产企业和融资平台。其间,SPV仅承担通道功能,协助实现资金投放。但穿透来看,非标是银行投放资金给借款企业,与贷款无异。我们分析其非标资产风险时需穿透来看,从下面四个维度分析非标风险:
(1)行业分布
从行业风险的角度来看,制造业和批发零售业相对风险较高。从银行投资资产配置的角度来看,银行信用债配置无明显行业特点,但非标资产多投向融资平台和房地产。
若银行信贷资产行业分布中房地产行业占比较高,需警惕其整体风格倾向于青睐房地产行业,因此投资资产中很可能隐匿大量实质投向房地产行业的资产。例如,某银行针对房地产行业的信贷额度已经较高,为规避监管的对行业上限的要求,将投向房地产的信贷资产包装成信托资产,计入应收款项类投资,通过信托公司或资管公司将资金投入房地产。此时账面投向房地产行业的信贷资产会相应降低,但此时银行面临的实质性的信用风险并没有降低。2017年以来监管要求银行对应收款项类投资按照穿透管理的原则确保风险权重和减值按照底层资产足额计提,因此需关注银行2017年以后资产减值的增幅情况。若某银行近两年投资资产减值大幅增加,或为前期将风险隐藏在投资资产中的银行,资产真实质量或远弱于账面显示情况。
(2)区域分布
城商行和农商行的投资多集中于当地企业,此时应关注所处区域经济环境如何、当地最重要的产业、当地政府的整体债务率等。例如,江苏、上海所在的长三角地区整体经济较发达,浙江地区制造业较发达,融资环境相对较好,政府债务率较低;山东地区互保链较复杂,融资环境较差;西南等地融资平台借款回收风险较高等。区域环境的好坏决定了银行整体的资产质量情况。
若区域的经济环境不好,当地的企业偿债能力相对较弱,进而反应在当地的银行账面上为不良率相对较高,企业在无法通过贷款渠道获取资金后,会转而通过非标等方式获取融资,进而降低银行投资资产的质量。此时需警惕的是,若某银行所处区域经济水平较低,融资环境较差,而同时该银行不良率又很低,很可能是该银行将不良资产隐藏在投资资产中,其质量需重点关注。此外,有部分银行出于收益率要求,通过投资资产进行跨区域经营,此时应关注其所有涉及区域的经济环境并结合其具体投资资产,才能综合得出其投资资产风险。
对于国有大型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则应关注银行投资资产分散度,若区域分散度较高,则风险也相对分散,反之,区域集中,则面临一定的区域集中度风险,具体分析方法同上述农商行和城商行。
(3)风险计提情况
银行信贷类资产按照100%计提风险资产,但是投资资产中的非标资产在实践中往往仅需计提20%(3个月内)或25%(3个月以上)的风险权重,不符合非标真实风险,计提比例明显不足。因此若某银行非标类资产占比较高,需将其风险权重调回表内,再计算相关风险指标,进而分析其实质性风险。例如,资本充足率方面,非标资产一般计提占比较低,我们在分析银行风险时,需适度上调非标资产的风险权重,将非标资产的风险回表,在此基础上计算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以了解银行的真实资本情况;拨备覆盖率方面,适度提高非标资产的计提损失准备,在此基础上计算银行的拨备覆盖率,则计算结果更接近银行的实际拨备覆盖情况。
(4)收益情况
除了关注底层资产和风险计提情况,我们在分析银行非标的风险时,也应关注其收益率情况。高收益必然伴随高风险,因此整体上收益率和资产质量呈负相关的关系,若非标资产的投资收益率过高,有可能其所投资产背后的融资主体通过其他融资渠道已经难以获得融资,资质相对较弱,相应的非标资产风险也会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