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贝塔?呵呵...
摘要 不只获得大盘收益,想要像主动型基金一样获取超额收益,这驱使人们转向智能贝塔(SmartBeta,又称聪明贝塔),但最新的业绩及研究结果都显示,这类产品的业绩并不如预期的那么好。
不只获得大盘收益,想要像主动型基金一样获取超额收益,这驱使人们转向智能贝塔(Smart Beta,又称聪明贝塔),但最新的业绩及研究结果都显示,这类产品的业绩并不如预期的那么好。
通俗易懂地理解,智能贝塔就是将投资组合向某些因素倾斜,如价值、分红、规模和波动性等作为组合持仓多少的依据,而不再只按股票的市值大小来持仓。相对于通过传统的指数获得的收益(即贝塔收益),这一做法似乎更加智能和聪明。
近年,智能贝塔产品发展迅猛:ETF GI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1月底,共有1331只智能贝塔股票交易所交易基金(ETF)在33个国家上市。价值型ETF在2019年获得净流入140亿美元,股息型产品也吸金130亿美元。在过去的5年中,智能贝塔ETF规模的年均增速为21.5%,规模达到8570亿美元,这一增速超过传统ETF 5个百分点。
不过,快速发展的智能贝塔到现在还没能完全证明他们的价值。一项新的研究显示,数百种在回溯测试中表现明显优于预期的投资策略,一旦被打包成交易所交易基金(ETF)出售,就没有达到它们所宣传的效果。
智能贝塔作为一种投资策略,在美国市场高于市场回报率达2.77%。据华盛顿大学和香港大学的一项联合研究,如果按手续费计算,ETF一旦真正成为ETF,即将管理费计算在内并开始实盘运作,2.77%的超额收益就会变为-0.44%。换句话说,ETF发行人寻找出来的策略依据历史数据非常有效,但现实中往往行不通。
同时,现实中这类基金的业绩也的确表现得不如人意,智能贝塔策略的回报似乎没有追上大盘指数。在美国规模4.8万亿美元的ETF市场中,智能贝塔ETF占据了逾五分之一的份额。自今年初以来,这类产品约有60%跑输其基准指数。按总回报计算,这类基金的收益中值为-1.5%,反映美国总体股市回报的收益却达到了10%。
分类比较来看,截至今年2月,标准500指数过去5年里的年化净回报为8.6%,但标普500价值指数的回报不过5.8%,标普500质量指数的回报为6.9%,只有动量指数才略好于大盘,其表现为9.8%。
为什么理论和现实有着如此差距?一个理论认为是大量的资金涌入,超过了这一策略所能承受的资金量,稀释了智能贝塔所能带来的回报。然而,并非所有人都相信智能贝塔策略的资金承载量只有这么小,认为低波动性等策略的资金承载空间还相当大。
还有一种解释为,当市场的业绩主要来自几只大盘股时,市值加权的指数型产品会表现更好。相比较,智能贝塔所体现的分散化优势并没有在这一时期体现出来。
有研究人员就指出,智能贝塔的许多因子的贝塔值(用来衡量与大盘走势的相关性)小于1,这意味着它们较市值加权指数更少受到市场波动影响,从长期投资的角度来看,智能贝塔或许更倾向于防守型投资。显然,过去3年里以美国为代表的市场更倾向于牛市,因而会出现表现落后的情况。对此的一种解决方法就是采用市场中性策略,通过多空的手段来对冲市场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