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评价“私转公“风险:运营成本骤增 灵活度大幅降低

来源:新浪财经-自媒体综合 2018-10-19 12:01:00

摘要
又一知名私募宣布“私转公”,并非避风港,私转公这些风险不得不防!来源:私募排排网生命不息,奔私不止,从轰轰烈烈的“公奔私”大潮,到最近的百亿规模老牌也为公募转身,公募与私募两者中,究竟谁才是金融最好的归宿?1弃公奔私,为了心中的远方公募凭借管理费就能活得很好,所以追求管理规模;私募则主要依靠业绩提成

  又一知名私募宣布“私转公”,并非避风港,私转公这些风险不得不防!

  来源:私募排排网

  生命不息,奔私不止,从轰轰烈烈的“公奔私”大潮,到最近的百亿规模老牌也为公募转身,公募与私募两者中,究竟谁才是金融最好的归宿?

  1

  弃公奔私,为了心中的远方

  公募凭借管理费就能活得很好,所以追求管理规模;私募则主要依靠业绩提成过活,更追求绝对收益。为了心中的远方,早在2007年就出现第一波公奔私热潮。

  2007年A股正迎大牛市,上证指数最高达到6124点。就在股市轰轰烈烈的氛围中,第一波“弃公奔私”大潮来临。那一年,星石投资江晖、淡水泉投资赵军、世诚投资陈家琳、鼎锋资产张高、从容投资吕俊、景泰利丰张英飚、民森投资蔡明、武当投资田荣华、尚诚资产肖华等纷纷离开公募基金,先后创办私募。其中就包括今年刚刚私转公获批的朱雀投资李华轮。

  回首相望,2007年“奔私”的投资经理也遭遇了最大考验,因为随后牛市急转而下,让这批公奔私基金经理面临严峻挑战。而最终生存下来的私募,也成为行业的佼佼者。他们当中有的选择深耕单策略,做私募精品店,有的则建立庞大的平台型公司,进行多策略多元化发展。

  毫不夸张地说,在私募发展的前十年,公奔私的私募基金经理不仅给私募行业带来更加成熟化的投资理念与投资风格,更是通过身体力行,促进了私募行业的高速发展。而随着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私募规范化、合法化的地位得以认可,更是吸引了更多优秀的公募基金经理投身私募。

  2

  由公转私,所为几何

  “公而优则私” ,公奔私大潮不仅为私募行业输送了源源不断的优秀人才,更是造就了私募行业黄金十年。近些年,却出现多家私募机构排队申请转公。

  百亿私募重阳投资早在2015年年底就开始申请公募牌照,尽管在一年之后就撤销申请,但是依旧引起市场对私募转型公募的关注。

  而近期朱雀投资的私转公获批,更是和行业内的公奔私形成鲜明对比。

  证监会资料显示,朱雀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于9月15日获准设立,这也意味着已是百亿私募的朱雀投资成为第五家“私转公”获批的基金公司。在朱雀基金获准设立之前,已有四家由私募转型公募基金的公司获得证监会批复设立,他们分别是原鹏扬投资掌门人杨爱斌创办的鹏扬基金、原凯石益正掌门人陈继武创办的凯石基金、原博道投资莫泰山执掌的博道基金,以及弘毅投资100%持股的弘毅远方基金。

  对于为何要进入公募基金领域,朱雀投资给出的理由是,作为私募基金管理人,朱雀投资主要为高净值个人客户和机构类客户提供资产管理服务。作为专业的投资管理人,朱雀也希望能够为更多客户提供专业化的投资服务,为更多客户实现资产保值增值。

  对于私募来说,转做公募,除了要满足实缴资本或者实际缴付出资不低于1000万元;最近3年证券资产管理规模不低于20亿元等硬性门槛外,还有诸多复杂的问题需要解决。证监会官网显示,截至9月14日仍有46家基金管理公司的设立申请在排队审批。

  对于缘何私募“执着”于转向公募,私募排排网采访了雷根基金、千波资产研究员黄佳、滨利投资基金经理梁滨、巨泽投资总经理马澄。

  雷根基金介绍,“私转公”有助于公司扩大影响力,由于公募基金可以公开宣传,还有助于扩大公司管理规模,加强公司品牌效应,同时还能使用公募平台引入长线资金。

  滨利投资基金经理梁滨介绍,私转公的优点在于扩充产品线,除发行和管理追求绝对收益的私募基金外,还可以有追求相对收益的公募基金,产品线更加多样、丰富;利用公募平台未来可以引入包括社保基金、养老金、年金等长线资金。并且私募主要靠业绩提成,业绩优异,则众望所归,名利双收,但如果业绩还是中规中矩,则很难长大,只能是温饱而惨淡经营。但是公募依靠管理费,收入相对稳定。

  巨泽投资总经理马澄表示,对于私募而言,公募基金往往体量较大,私募机构进入公募业有助于直接加大资金量,扩大公司管理规模,加强公司品牌效应。公募面向群体可以更广,私募基金主要面向高净值的客户,其投资起点就是100万元,而公募基金主要还是面向海量的中小投资者。同时“公奔私”则对建立公募体系,有助于这些人才的汇聚和激励。

  千波资产研究员黄佳在接受私募排排网采访时表示,“私转公”之后除了追求绝对收益的私募产品,还可以募集固收类等其他类型产品,丰富产品线。公募基金更便于扩大管理资金规模,吸引银行端、社保等长线资金。公并且募的品牌影响力更大,投资者群体更大,依靠收取管理费可更加稳定的旗下运作产品。

  3

  纵有千般好,“私转公”也有风险

  私募在达到一定体量之后,转型私募能获得不一样的发展前景,但与此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风险与弊端。

  雷根基金表示,公募基金对于公司基础设施和后台要求比较高,在扩大管理规模的同时,也会大幅增加运营成本。

  梁滨则表示“私转公”审批制度非常严格,通常等待时间较长,并且公募在投资操作上限制比较多,不如私募灵活、高效。

  黄佳也认为私转公存在一定的挑战,除了投研团队的转型,还要满足实缴资本、资管规模等门槛要求。

  4

  结语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无论是“公奔私”还是“私转公”,均有着不同的出发点考量。对于机构来说,无论是扎根私募,还是耕耘公募,使命都不外乎为投资者资产增值保值。

免责声明:自媒体综合提供的内容均源自自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并获许可。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新浪立场。若内容涉及投资建议,仅供参考勿作为投资依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责任编辑:常福强

关键字: